太钢

16.04.2015  11:21

太钢--信心开启新征程

——记公司重载车轴钢研发及大规格车轴坯降判攻关团队

车轴钢又出新产品了”“太钢车轴钢又中标了”……

这几年的大秦线,不断有重量级消息传来,这些消息又围绕着太钢,围绕着“十根车轴九根是太钢材料制造”的核心,不断演变着。而对这一切通晓底细的人却沉默如常,她——技术中心教授级高级工程师、重载车轴钢研发及大规格车轴坯降判攻关团队负责人王玉玲,带领10人组成的攻关团队,仅仅用了1个多月的时间,就拿出了试制成功并经检验符合要求的样品。用了3个月的时间,就取得了铁科院、车轴制造厂家和用户的信赖。

是她,与攻关团队一道,交上了当今世界第一份快速(时速80公里)、重载(单车载重量96吨)车轴钢研发的合格答卷。她所带领的团队荣获“2014年度公司优秀科技工作团队”称号。

这不是我一个人的成绩。”王玉玲强调,团队里另外9名成员,有炼钢、轧钢、检验、质量管理多方面专业人员,在她看来他们和她一样,都是不可或缺的。她说:“我们团队背靠的是太钢的研发实力、太钢鼓励创新的机制。

大秦线是中国最为著名的煤炭运输线,作为我国山西、陕西、内蒙古西部地区煤炭外运的主要通道,近年来几经提速、提运力,年运量已经达到了4亿吨,占全国铁路年货运量的九分之一,全国有五分之一的煤炭在这条线上运送。而且,这条线在重载列车密度、单条铁路运量和重载列车速度三项指标上位列世界第一。2014年的大秦线,重载列车单列牵引重量的新纪录不断被刷新达到了3万吨,我国铁路重载运输发展跨入了新的里程,中国也成了世界上仅有的几个掌握3万吨铁路重载技术的国家之一。令太钢人引以为豪的是,这其中所用到的重载车轴钢是太钢生产的,中国铁路总公司选择了太钢,太钢也不负所望。

王玉玲说:“重载、提速,这是对车轴钢性能最大的考验,目前世界上还没有哪一个国家在时速80公里的列车上部署这么大重量的载重量。也没有任何一家钢厂生产过这样的车轴钢。

王玉玲攻关团队从2010年7月开始工作,在1个月的时间里就完成了第一批钢坯试验。9月份试制出的第一批车轴经过铁科院检验全部合格。10月份中国铁路总公司召开了试制总结会认为,太钢的材料最好。2011年,太钢重载车轴钢研发进入工业试生产阶段。没有经验可供借鉴,他们就盯在现场,一个数据一个数据地收集,一个方案一个方案地调整。根据铁路总公司的进度安排,他们在2014年按期生产出了合格的重载车轴钢,多家用户用这些钢材制造的车轴,在2014年6月,全部通过了铁路总公司组织的运行评审,并用于大秦线(C80车)和新建的中南通道(C96车),运行情况良好。这次5000辆重载车有4500辆车的车轴采用了太钢钢材制造。

紧接着,他们又投入了降低判废率的攻关中。为了降低判废,王玉玲和团队成员一起通过艰苦努力、反复研究分析,优化炼钢、浇铸工艺方案,采取各项措施,最终,取得了突破性进展,降判率下降了9个百分点。2014年,从太钢车轴钢使用反馈情况看,全部情况良好。降判攻关的成功为公司创造了新的价值。

要在研发中保持“首发、首创和首用”三个第一,这既是太钢发展战略,也是王玉玲团队信心的来源。有着钢铁企业技术中心排名第一实力的技术中心,不仅在硬件设施上始终保持了较高的投入,还在机制和人才培养上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这里有着坚持了多年的研发激励机制、优秀人才成长机制、项目实施保障机制,依靠这些长效运行机制,太钢形成了完善的创新体系,科技人员放下包袱迸发出无限的活力。

与此同时,注重为用户开展全方位服务是太钢坚持“首发、首创、首用”的产品研发战略中又一项重要工作。王玉玲团队完成产品研发的同时,也积极参与了为用户服务的整个过程。通过这种与用户面对面的技术交流,王玉玲深深体会到了技术人员参与营销服务的重要性。她说:“用户不一定了解每个钢种的性能差异,如果选用了不合适的钢种,使用效果不好,就会影响太钢产品在用户心目中的印象,而这往往并非产品本身的质量问题。技术研发人员直接与用户交流,可以在用户心中建立起对我们产品的信任。而我们从用户那里得到产品的信息,对我们技术人员也非常重要,这种接触会促使我们回头审视我们的工作、我们的产品。也许有一天,太钢营销人员成了技术咨询的行家里手,不再需要我们了,但是,我们这些技术人员永远都不能不倾听来自用户的声音。

多年以来,太钢车轴钢在行业内是公认的优质产品,曾经获得过首届中国质量协会质量奖。此次,王玉玲团队成功研发的世界级新型重载车轴钢,又一次证明了太钢的技术创新优势,在“不断创新”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太钢正信心百倍步入科学发展的春天。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正等待着更多的王玉玲和她的团队,去奋进,去开拓。(佟晓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