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市首次成功为古树延续“血脉”

05.12.2015  07:51

    古树名木是一个城市的“活化石”,为何屹立百年以上依旧枝繁叶茂?长寿的原因何在?为保护古树名木种质资源、探寻古树长寿密码,市园林植物研究中心启动了古树名木基因采集工作,首次成功为我市晋祠树龄约600年的古银杏树留下“子孙后代”。古树也有寿命亟待留下“后代

    12月2日,在市园林植物研究中心温室,晋祠的古银杏树“后代”正在营养基质里蓬勃生长。在技术人员的精心培育下,虽已栽培3年多,但由于银杏树生长缓慢的特性,目前植株高度仅有20厘米。

    何为古树名木?据我国有关部门规定,一般树龄在百年以上的大树即为古树;而那些树种稀有、名贵或具有历史价值、纪念意义的树木则可称为名木。据市园林局绿化处最新普查结果,全市城六区已调查到的古树名木共936株,其中古树930株,名木6株,分属23科27属30种。其中,最多的是国槐,有491株。其次是侧柏,有188株。两个树种的总数,占全市古树名木总数的七成以上。此外,还有枣树、榆树、油松、河柳和臭椿等古树,牡丹、紫藤、楤木和玉兰等名木,共计30余种。古树名木见证了一个城市的发展变迁,然而,近年来不少古树名木因为各种原因生病,甚至死亡,为这些古树名木留下“后代”变得越来越迫切。

    “古树也有寿命,总有生命逝去的那一天,加之城市里一些古树名木生长环境不利,人们保护意识不强,受伤甚至死亡都可能发生。需要为古树名木建立一个基因库,留下后代,传承‘血脉’。”市园林植物研究中心树木研究室技术人员谢兴刚说。反复试验探索获得最佳方式

    市园林植物研究中心是从事古树名木保护和复壮的专业科研及施工单位。经调查,我市银杏古树现有9株,其中晋祠王琼祠前的一雄一雌银杏树最为著名,其胸围分别为4.15米、6.5米,至今枝繁叶茂,蔚为壮观。相传为明代重臣王琼希望后代子孙发奋读书,种植此树是取了“银杏树下可成材”的意思。

    2012年秋,市园林植物研究中心科研人员选取了王琼祠前的一雄一雌两棵银杏树作为研究对象。“当时发现,雌株虽然长势很好,但不结果已多年。即使用种子繁殖,也需要授粉,父本来源不清,保证不了古树基因的纯粹性。”谢兴刚说。

    科研人员赶往北京园林科研所学习,该所曾成功利用软枝扦插的方法成功为古树繁育“后代”,即从树干上选取新生嫩枝培育。市植研中心科研人员同样采取了软枝扦插的办法,但实验没能成功。

    这时,市植研中心科研人员另辟蹊径,采用选取萌蘖扦插的方法,即摘取古银杏树根基部位的新枝作为培植对象。他们用消毒剪刀从古银杏根部剪下嫩枝,蘸水用塑料薄膜包起,用吸水纸保湿,迅速拿回实验室当天处理完毕进行栽植。等待的过程,总是煎熬。3个月后,20余株采集的嫩枝,有3株生根,实验获得了阶段性成功,新苗遗传了古银杏树的全部基因。保留长寿基因传承古树根脉

    经过3年多的悉心培育,如今,3株古银杏树的“后代”存活两株,有1株期间死去。

    谢兴刚介绍,古树名木蕴含着自然生态、人文、历史信息,具有很高的考古和科研价值。它们能存活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经历了气候变化、环境变迁等,一些年景遭遇了虫灾、水患、干旱等情况,其中蕴藏着丰富的气象水文资料。如今,它们依旧枝繁叶茂,这和它们本身具有的长寿基因有关。把这些基因保留下来,作为活的基因库,为将来的研究做准备,就是保护太原历史文化的根。这些基因都是植物遗传改良的宝贵种质材料。

    据了解,市园林植物研究中心迄今共完成国槐、侧柏、油松、榆树、桧柏、白皮松、青桐、玉兰、河柳等8个树种310余棵古树的保护,通过防腐、补充营养等方式为古树复壮。保护古树名木任重而道远,下一步,科研人员还计划用嫁接的方式,将一些已受伤严重的古树嫁接到健康的树上,留住古树根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