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五一路上的国营老字号:鲜明的时代烙印

17.03.2016  12:36
照片 太原五一路上 陈全恭 老字号 五一 当时 时候 国营 百货大楼 一张

尽管五一百货大楼现在已更改为“汇都购物中心”,但还有不少老太原人习惯去那儿买东西

八十高龄的陈全恭老人

五一路,是太原市五一广场北边的一条路,从南向北,坊铺相连,人流熙攘。这里曾是“老太原”最繁华的地带,一座商场、一张照片、一门手艺……国营老字号作为这条路上的印记,是几代太原人心目中美好生活的象征,然而,随着城市的改造,许多老字号消失了,它们的名字只能存档在发黄的书卷里,而它们与这个城市的交集却深深浅浅地刻在许多人的记忆里。

A 老字号老商品老样子

保持着一份信赖

对峙耸立在五一路南口的两座半圆形大楼,曾是太原规模最大的商场———五一百货大楼和五金交电大楼。1954年元旦,当时按照开业顺序,西侧的大楼被定名为百货公司二商场,1956年又按规模大小改为百货公司第一商店,直到1989年才正式更名为五一百货大楼。“五一大楼的东楼比西楼晚几年建成,以前买扳手、改锥之类的都到这儿,质量好,价格也不贵。”家住五一路教场巷的郭秋生回忆说,当时自行车、缝纫机和收音机等五交化零配件,都是在五金交电大楼里买,而五一百货大楼卖的则是日常生活用品,大到成衣布料、小到针头线脑一应俱全。

那个年代,五一百货大楼还没有现在的开放式货架,商品都摆放在玻璃柜台里,有几毛钱的纽扣,有涂脸用的蛤蜊油,有五色的花布。营业员操着长长的木尺给顾客量花布……每逢过年过节,大楼内总会挤满前来购物的男女老幼,把柜台围得水泄不通。“五一百货大楼的人流量很大,把大楼里的水磨石楼梯台阶,都踩成抹坡了。”郭秋生常到这里购物,有时候哪怕不买东西也要逛一逛。“我刚上班的时候,就在这买了一块上海牌机械手表,用了有30多年,时间走得相当准。”在郭秋生的记忆中,这个“”字号商场是出了名的样式新和质量好,不存在出售假冒伪劣的情况。“这些年,我还是习惯在这儿买东西,感觉还是这里亲切。”尽管五一百货大楼现在已更改为“汇都购物中心”,但仍有不少老太原人像郭秋生一样,依然对这里保持着一份信赖感。

B 老师傅老手艺老顾客

等待着新的传承人

再往北走,一座古朴、老旧的二层小楼,是位于五一路南肖墙西北角的华义美发厅。这是太原最后一家国营理发店,从1955年开业至今,已伴随很多老太原人走过了60多个春秋。店内旧式的门框、陈旧的海报、铁皮吹风机以及老式的铁质理发椅,仍保留着几十年前的模样,只是理发师从当初的9位变为了如今的2位。

今年45岁的李世敏自1988年拜师学艺以来,在“华义”坚守了近30年。与他一同坚守的,还有1978年进店的武占梅师傅。“刚入这行时,得跟着师傅先学磨刀的基本功,然后才是学洗头、学刮脸、练手腕,每个动作都有讲究。等师傅闲下来,给师傅刮个面、剪个发,技术过关,就可以出师了。”几十年来,李世敏和武占梅凭着精湛的手艺和良好的口碑,回头客不曾间断,有不少祖孙三代、父子两代都在这理发,和附近的居民也都成了不错的老朋友。“有个孩子在满月的时候我就给他理发,现在到美国留学了,但他只要一回来还是来找我理发。”1998年,李世敏为这个孩子理发时,拍了一张照片,去年又在相同的位置做着相同的动作,拍了一张新的照片,留作纪念。

眼下,李世敏和武占梅除了迎接前来理发的顾客外,还在为“华义”的未来寻找着传承人。“现在刮脸、剃头这些传统手艺已经快没有了,真不希望这些老手艺在我们手里失传了。”李世敏轻声感叹,眼神中有说不尽的滋味。

如今,五一路上的国营老字号少了,店也旧了,只留下了一些招牌还在人们的视野里,让人依稀记起当年的辉煌。

对话

和平照相馆的老摄影师讲述光阴的故事

现今80岁高龄的陈全恭,曾是和平照相馆的一名摄影师。从事摄影工作近30年的他,至今保存着一些印有“和平”字样的老照片,透过照片中的神情、服饰、姿势,让他勾起对光阴的惦念。

记者:您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接触摄影的呢?

陈全恭:我是1960年下放到鼎章照相馆的,之前在太钢实验室工作时,就经常接触光学、化学,也给厂里的机器拍过照。到了“鼎章”没多久就熟悉了这儿的业务,成了技术尖子,还被派到中国照相馆学习。当时“和平”是个小照相馆,业务不是很好,每年制定的任务都完不成。

1978年,我调到和平照相馆帮忙。当时,我的业务能力强,把很多拍的漂亮、有风度的照片,都摆在门口的橱窗里,过段时间就换一次,看上去就和影展一样。人们路过橱窗的时候,都会停下来看一看,也引来了许多顾客,不到3个月就有了起色,全年的任务也能完成了。后来,我因为身体原因,到1985年就退休了。

记者:当时照相馆的工作人员多吗?

陈全恭:当时“和平”有负责接待的业务组,有负责照相的摄影组,还有负责洗印、修像、晒像的工作组,一共30多人。我在摄影室负责照相,室内的布置也很简单,墙上挂着布景,布景前放着一些凳子,再往前放着一架照相用的黑白胶卷座机。周围是一圈灯光,有主光、辅助光这些照明设备。

有的人第一次来照相的时候很拘谨,姿势摆得不到位,笑容也不是发自内心的。遇到这种情况,我就和他拉拉家常,教他摆摆姿势,说一些有意思的小笑话,逗他笑一笑。等他放松了,再抓拍住最真实、最自然的那个瞬间。

记者:当时的拍摄风格特别简单吧?

陈全恭:最早的时候,拍的就是肖像照、结婚照和全家福这几种,有全身的、有半身的,都是黑白照片。人们在照相前,就整理下衣服,梳一梳头发,也不化妆。大概是到了上世纪80年代左右,才有了戏装照、婚纱照,但都在摄影室里拍。那个时候,还有用专门的颜料给黑白照片上色,加工成“彩照”的技术。“彩照”的效果基本都比本人好看,而且颜料对照片有保护作用,能保存很长时间,顾客看了都说好。

记者:当时制作一张照片是不是程序很复杂?

陈全恭:顾客拍上一张照片,要经过摄影、冲洗、显影、定影、上光、修补、剪切等十多道工序。当时,照片不是立等可取的,要回家等上三到五天才能取到,遇到急着要的,也得到第二天才能取。因为是用胶片拍摄,一张胶片大约有16开纸大小,要拍好多张,所以要把一张胶片拍满才洗印。有时候下了班还有没拍完的,我们工作人员就相互拍一拍。

记者:您给什么大人物拍过照片吗?

陈全恭:在鼎章的时候,我就给李顺达、吴吉昌这些劳动模范拍过人物肖像照,还参加过好几届山西省的摄影展。到了和平后,晋剧团很多有名的演员也在我这拍,像牛桂英、郭彩萍,他们每次来都会带上自己的戏装,然后自己化好妆,我给他们选好角度,拍了好多照片,这些照片都在门口的橱窗里放过。

有个英国女人看到橱窗里的照片拍得好,也来拍了张照片。这个英国人长相很好,个子有一米七左右,金色的长发,我给她拍了张半侧身的黑白照,然后手工上色,把轮廓修饰得非常美,她看了特别高兴。后来,得到她的同意,这张照片在橱窗里放了好几年呢。

以前我保存了很多好看的照片,这几年要么搬家、要么收拾屋子,有些就送人珍藏了,有的也找不见了,现在就只剩下两套了。(见习记者 张杨 实习生 赵婧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