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深处有一群“铁路医生”

14.02.2018  06:52

  春节倒计时,一列列火车载着归心似箭的旅客奔驰在铁道线上。此时,有这样一群人,一头扎进吕梁山腹地,在太原通往中卫和银川的太中银线快速通道上,每日沿着蜿蜒的铁路线,推着50多斤重的钢轨超声波探伤仪,为钢轨“把脉”。

  太中银线是西北地区通往东部最便捷的铁路通道,结束了吕梁老区人民出行、劳务输出、煤炭外运没有铁路的历史,为“一带一路”以及精准扶贫提供了有力的运力保障。今年春运以来,太原通往中卫和银川的太中银线快速通道,在原有旅客列车19对的基础上,又加开了2对临时客车。

  钢轨就好比火车的“双腿”,它的“健康”,对于火车的安全运行起着决定性作用。于是,轨道上,有一群专职“医生”,每天夜里,他们背着仪器,为钢轨“巡诊”。太中银线开通后,太原南工务段文水探伤车间吕梁探伤工区的14名职工,担负着吕梁山隧道检查的重任,六年来累计检查线路6450余公里,发现重伤轨9根,有效防止了因断轨导致的事故发生,确保了太中银铁路的安全畅通。

  凌晨,户外仍然漆黑一片,探伤工就整装出发了,经过近两个小时的颠簸,汽车将他们带到了吕梁山脚下。因海拔较高,又深在大山中,穿着棉衣也抵挡不住凛冽的寒风。

  探伤工有的抬着沉重的探伤仪器,有的手提20多斤重的耦合剂、小工具以及馒头、矿泉水等,沿着羊肠小道,步行20多分钟才到达吕梁山隧道东入口。吕梁山隧道全长20.7公里,不仅是太中银铁路线上的特长隧道,在亚洲也是屈指可数,交通地理位置异常重要。

  探伤工分成两组,分别进入上下行隧道,开始了一天的探伤检查。隧道内光线暗、空气污浊,尤其当时速160公里的列车经过时,风速能达到7级左右,粉尘弥漫迷眼腔鼻,躲在避车洞内也冰冷刺骨。探伤工只能凭借时有时无的隧道灯和手电、头灯的光亮徐徐前行。一边走,一边紧盯着探伤仪液晶显示屏,仔细观察着来回跳动的波频,生怕漏掉一丝的安全隐患。

  隧道的钢轨是用标准轨焊接而成,每25米就有1对焊缝,全线焊缝多达822对。探伤工按照目测、镜照、尺量、刷清、锤敲、探伤仪检测的作业标准,从四个方向对钢轨进行全面检查,看有无暗伤或裂纹。检查中,他们还要把焊缝处锁定钢轨的扣件一一拆卸下来,有时趴着,有时蹲着,有时侧着身,检查一处焊缝至少耗时6分钟左右,几处检查下来,就感到腰酸背痛。从进隧道检查到出隧道,全程用时近10个小时。此时,每一名探伤工都筋疲力尽,但正是有了他们,旅客的回家路才更加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