壶关:精准扶贫走出新路

07.09.2015  17:42

        壶关,一个典型的山区农业县,也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
        立地条件差、基础建设发展滞后、政策投入相对有限、思想观念传统守旧,为这片土地烙上了深深的“贫困”印记。按照国家贫困新标准人均年收入2736元测算,该县仍有贫困人口9.2万人,贫困发生率为35.4%。扶贫开发任务十分艰巨。
        贫困,成为壶关最基本的县情;扶贫,成为该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攻坚重点。
        近年来,壶关县积极实施精准扶贫,大力推进“四个一批”扶贫攻坚行动计划,开创了全县精准脱贫、增收富民新局面。整村推进惠泽千村,金融帮扶带动万民,结对帮扶温暖民心,产业扶贫助拔穷根……这里的干部群众士气高涨,扶贫开发攻坚战在一幕幕地上演。
  
        易地搬迁“孕”出新生活
  
        舒适温馨的卧室内摆放着新式的衣柜,干净明亮的客厅里沙发、茶几、电视等一应俱全。这就是已经搬迁入住至集店乡岭东新村70多岁老人赵文亮的新家。东屋小卖部里怀抱小孩的街坊邻居在仔细挑选着自己所需的生活用品,老伴一边打理着货架,一边和大家伙儿闲聊着搬迁以来村里发生的新鲜事……
        两年前,赵文亮和旧村其他317户农民一起搬下山,迁到孩子上学、出门打工、看病就医等都比以前方便许多的岭东新村。而岭东村易地搬迁的成功范例,仅仅是壶关县实施精准扶贫的一个缩影。
        截至目前,全县累计投入财政扶贫资金10988万元,累计搬迁山区群众6535户20578人,涉及12个乡镇138个行政村536个自然村,建成移民安置小区72个,完成了5个行政村整体搬迁。今后三年,该县将继续按照“五个结合抓移民,六种模式搞搬迁”,对居住在生存环境恶劣、基础设施极差、自然灾害频发地区的贫困村3600多户12000多人实施移民搬迁。
  
        特色种养“扶”出小康路
  
        找准“穷根子”,开对“药方子”,变“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灌”,将扶贫资源精确集中到村、到户。
        “精准扶贫”不光给扶贫攻坚带来了新的机遇,也指明了攻坚方向和着力重点。精准,彰显在既“见人”又“见事”。
        梁安忠是壶关县五龙山乡欢掌底村委会主任。两年前,在省人民检察院驻乡扶贫工作队的帮扶下,老梁带领全村百姓投资550余万元,建设了50多栋蔬菜大棚。
        产业不强,村子难富。近年来,壶关县始终把产业扶贫作为脱贫致富的根本举措,采取政策推动、示范带动、龙头牵动等措施,形成了以旱地西红柿种植、食用菌种植、干果经济林、生猪养殖等为主的特色主导产业。目前,全县已形成了50多个“一村一品”旱地西红柿种植专业村;建成食用菌大棚1400余栋,每栋食用菌大棚年均纯收入近4万元。
        今年,该县实施的“百企千村”产业扶贫项目,涉及紫团饮业、郭氏羊汤、邦仕得制药等7家企业9个项目,从带动就业、原材料供应等方面,实行精准帮扶,每年可稳定带动900多户3000余人增收脱贫;每年投入250万-500万元,实施5-10个村整村推进项目,带动400-800户、1500-3000人精准脱贫。
        产业要发展,资金是关键。壶关县充分发挥财政扶贫资金的撬动、引导作用,创新运行体制,积极促进金融扶贫与产业扶贫有机结合,形成政府引导、市场运作、金融参与的扶贫政策,精准帮扶贫困户“造血”。
        “我原来种了60多亩西红柿,发展形势不错,想再多种点,可资金不足。后来,我从县农商银行贷了25万元,又流转了40多亩地,开始种西红柿、萝卜。”正在大棚里忙活的店上镇瓜掌村村民韩秀兵对未来充满信心。
  
        像这样政府大力协调、金融机构积极参与、群众大范围受益的金融贷款项目,在壶关县并不罕见。据了解,截至今年7月底,该县发放小额贷款5075.74万元,涉及农户495户、企业和合作社5家,其中“富民贷”发放了718.89万元,涉及贫困农户168户;“强农贷”发放了2406.85万元,涉及农户327户;企业和合作社贷款1950万元。同时,积极实施小额信贷和贷款贴息等项目,帮助贫困户发展种、养、加工等特色优势产业项目,每年可稳定脱贫500多户2000多人,为农户增收致富奠定了扎实的经济基础。结对帮扶“联”出新气象
  
        “没有省旅游局和市检察院这么多年的支持和帮扶,大河村不会发展到现在这么好。”大河村村支部书记王文周向记者道出了本村发展旅游这些年发生变化的缘由。
        大河村的变化是省、市驻壶扶贫工作队帮扶多年取得成效的其中一例。多年来,省、市各扶贫工作队紧紧围绕省委、市委各项工作战略,以机关定点扶贫为工作重点,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全力发展农村经济,进一步开创了壶关机关定点帮扶工作新局面。落实资金1亿多元,帮助解决了该县农村危房改造、肉鸡养殖、旅游开发、乡村道路、乡村卫生室、人畜饮水、沼气等项目工程顺利实施,农村基础设施条件不断改善。
        今年,壶关县继续建立“瞄准机制”,积极发动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干部职工结对帮扶贫困户,形成“一对一、一对多”帮扶关系,做到“一户一策一干部”精准帮扶,驻村包村每名党员干部帮扶贫困户10-30户不等,每年预算资金约750万元,可脱贫3000户10000人左右。
  
        文化扶贫“走”出新路径
  
        乡乡建设文化站,村村建有文化大院,户户都有文化人……壶关县委、县政府立足实际,采取引资、融资、资源整合等形式,在全县范围建成了功能齐全、规划科学、布局合理、便捷有效的精神文化服务网络体系。扎实推进“文化低保”工程,常年开展“送戏下乡”活动,全面实施有线电视村村通、数字电视整体平移、壶关电视台无缝隙全覆盖……无论贫富,无论城乡,让全县人民群众平等均衡地享受文化成果。
        在精品创作方面,该县传统节目《打迓鼓》还参加了《走遍中国》栏目,数字电影《大峡谷的女人》在央视电影频道播出,反映该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壶关秧歌”的戏剧电视连续剧《酸枣》、戏剧电影《憨憨公子扳倒爹》、《法海禅师》也在央视戏剧频道相继播出。山西电影制片厂拍摄的影片《暖情》在该县举行了首映仪式。
        依托丰富的旅游资源,该县创新改革,先行先试,与山西电视台合作引进“冲关大峡谷”节目,连续合作三年,吸引了省内外游客前来观光、参与节目。通过旅游宣传,不仅提升了公司知名度和产品销量,还带动了该县紫团食用菌、郭氏羊汤、旱地西红柿等多项产业发展。
        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游则游,壶关县积极引导贫困村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分类施策、因村施策,大打扶贫“量身定做”牌,为农民栽下了“摇钱树”。仅乡村旅游一项,该县每年投入300万元,在太行山大峡谷旅游区交通沿线的贫困村,发展农家客栈80家、农家超市100家、“农家乐”餐馆100家,带动了贫困户稳定增收。
        文化唱旅游戏,旅游搭文化台,使文化旅游产业成为全县转方式、调结构,拉动经济增长的新亮点,走出了一条特色文化旅游发展新路子。
        如果用一个长长的摇臂摄像机来拍摄近年来壶关县扶贫攻坚的整体图景,你会发现,镜头中,伟大的小康梦想正在古城大地土壤中繁衍生根,蓬勃的希望已从壶关大地深处孕育升腾。
        6535户20578名搬迁群众,从此走出苦瘠,迎来新生。从“输血”到“造血”,从“取水漫灌”到“精准滴灌”,壶关在精准扶贫的道路上走得愈加笃定。

 

 

责任编辑:赵怡敏    审核:省扶贫办    审定:曹利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