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春潮

10.03.2015  10:28

  关键词:打造健康中国

  广西钦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副院长张福维代表:

  规范药品定价,破解“看病贵

  药品、医用耗材在日常就医费用中往往占50%至60%的比重,不少患者难以承受。近年来,国家深化医疗体制改革,新农合等基本医疗保险大力推广,“看病贵”有效地得到了缓解。但还存在着有些药企将指令降价的药品通过改名字、换包装等方式,重新推向市场的现象。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今年要全面推开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降低虚高药价,合理调整医疗服务价格,努力减轻群众负担。我认为,应从源头上规范药品及医用耗材定价,健全价格管理机制。加强对药品、医药耗材的成本调查和检测,建立科学的价格形成机制,确定合理的价格标准。在此基础上,建立价格监测监管体系,把价格过高或过低的药品、医用耗材列入监管目录,及时进行调查和调整,同时规范指导临床医疗行为,遏制过度医疗。

  (人民日报记者 王明浩 王云娜整理)

  安徽省立医院院长许戈良代表:

  看病不走远,至少不出县

  大伙儿一生病就都往大医院跑,根本原因还是地方医疗资源匮乏。作为全国公立医院改革综合试点省,安徽今年已率先启动公立医院改革,“看病不走远,至少不出县”,是今年公立医院改革的重要目标。

  我认为,实现老百姓看病不再难、不再贵,把更多患者留在基层,首先要以市场为需求扩大基层及落后地区的医疗资源,增强基层医疗机构的服务能力。基层医疗机构要根据市场需要扩大规模,引进医疗服务人才,让医疗资源满足需要;同时,大型综合性医院应该为基层医疗机构提供技术支撑。要运用高科技手段,建立“网络医院”,不用专家下去、基层医生上来,通过视频就可以实现远程会诊、专家问诊。

  (人民日报记者 钱 伟 叶 琦整理)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院长郭启勇代表:

  把乡镇卫生院建成首道防线

  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打造健康中国”,这对于医务工作者来说是挑战也是机遇。在老龄化社会日渐逼近、医疗改革进入深水区的今天,基层医疗机构怎么实现应有的价值,为医改助力?我在调研时了解到,2015年沈阳将完善“基层首诊、分级诊疗、急慢分治、双向转诊”的科学诊疗体系,并且探索乡村医生签约服务模式。

  中国农村地域辽阔,乡镇卫生院要成为常见病、多发病诊治的第一道防线,国家应加大投入,保障具备全科诊治能力的医生能够在乡镇卫生院工作,并让医生每3—5年进行一次进修学习;同时,通过配备救护车和网络会诊,使乡镇卫生院能够在农村医疗体系架构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人民日报记者 刘洪超整理)

  贵阳医学院附属医院副院长陆洪光委员:

  建立医疗公共信息平台

  如今,基层不少医院都发展了网络药店、远程会诊等新的医疗方式,丰富了医院的治疗范围,同时让医疗从业者向更加专业化的领域迈进。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提高医疗卫生水平,打造健康中国。我认为,建立医疗信息公共平台就是一个很好的途径:将医疗行业内原有的分散、分块、分离的医疗数据进行整合,以患者为中心,组建成一套智慧、惠民、互通、高质和规模化的医疗信息服务体系,降低“看病难”的第一道门槛。该平台不但能实时提供各个医院、医疗单位的专家就诊、床位剩余情况,还能整合患者的病史、用药史、就医史等详细数据,极大地便利患者就医。

  (人民日报记者 汪志球整理)

  北大国际医院院长陈仲强委员:

  大力引入社会资本办医

  引入社会资本办医,是解决看病贵看病难的一个重要手段。然而,因没有与公立医院平等竞争的环境,民营医院包括非营利性医院的发展较难。

  我在调研中了解到,民营医院和公立医院的不平等主要表现在:政府财政只补贴公立医院;民营医院负担较重,企业五险一金占人员费用的40%—50%,而公立医院这一比例不足20%;民营医院从业者职称晋升难,高端医疗人才不愿加盟。

  建议大力发展社会办医,给予民营医院同等地位,尤其是鼓励发展非营利性医院,把非营利性民营医院纳入区域卫生规划中通盘考虑,降低税负,合理调整医疗服务购买办法。

  (人民日报记者 李红梅整理)

责任编辑: 张晓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