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相机记录城变 太原教师编乡土教材讲老城故事

20.11.2015  09:30

    王硕,标准的80后,戴着一副黑框眼镜,斯斯文文,说起话来很随和。他是太原市外国语学校的高中历史老师。他是太原旧城改造痴迷的记录者,他利用业余时间走街串巷,拍下许多太原旧城的珍贵照片,他用这些照片和收集到的资料编制出 《图说太原旧城》,并成为学生们感兴趣的选修课。

    爷爷是启蒙老师

    说起自己的《图说太原旧城》,王硕说:“或许是受爷爷的影响吧!

    由于工作原因,王硕的爷爷留存了许多老太原的资料和图片,还时常拿出来看看。王硕从小就坐在爷爷跟前听他讲述老太原的故事、街道的由来、方位等。有一次,爷爷给他讲起豆芽巷,“豆芽巷位于桥头街南侧,与宁化府斜对,折向西南与海子边街相通。地处宋城东门之外,明朝的时候太原城重建时扩入城内,形成街巷,因制售豆芽者较为集中所以取名豆芽巷。”王硕对豆芽巷了如指掌,张口就来,“这都是听爷爷讲的,现在许多年轻人都不知道太原城里有这么一个小巷子”。

    1998年王硕高中毕业,他利用暑假在家里把这些资料吃了个透,基本了解了太原旧城的布局。“大概从那时候起我对生活了近20年的这座城市产生了兴趣。

    从王硕保存的地图中可以看到,解放前太原城有八个门,人们俗称大北门、小北门、大东门、小东门、大南门、小南门、水西门、旱西门,围起来的四边形之内是城区,外面是城关。城区包括现在的北大街、五一路、迎泽大街、新建路之间地区。

    2003年太原建城2500年,太原市开始了大规模的改造,城区内老旧房屋和街道开始提档升级。刚从山西大学历史系毕业的王硕萌生了这样的想法:“虽然市政府等相关部门对老城区有历史价值的房屋和街道进行了普查,但那是官方的,我们市民一般没有这些资料,如果我能从普通民众的角度用图片和文字记录这些变迁就好了。

    但对于刚走出校门的王硕来说,买相机不太现实,所以他开始关注省城各大报纸,只要和城市改造相关的照片他都会留存,再从中挑选出符合自己研究方向的图片并配上文字。

    王硕说,“虽然比不上原版照片,但也够我用了。这些图片正好可以开展我乡土教材课题。

    2006年开始用相机记录城变

    “从地图上可以看出上世纪80年代的太原城区和解放后的旧城区基本相同,所以我将目标定在了太原旧城范围,也就是上世纪80年代的北城区、南城区。”王硕说,自己框出了研究范围后,又将旧城区里相对集中的民居、街道进行了简单的划分,“毕竟老城区太大,我不可能一天走完,所以,我又对每片儿进行了细分。

    2006年开始,王硕按照自己的方法开始了记录。从那时起,只要是休息日,他就会骑自行车走街串巷,集中走访了两年。“就想用自己实地考察所获得资料再配上图片,梳理出太原旧城的发展历史,所以我针对性地记录了太原的街道、建筑和砖雕。

    在实地考察时王硕发现了很多外界不曾关注的事情。“2007年传出太原东夹巷民居区即将被拆的消息,我当天下午下课后就去了,简单地走了一圈,然后决定周末仔细探访。因为那里的民居群曾是民国时期山西工商人士和军政要员的高等住宅区,属于成片的传统风格民居群,其中5号院、6号院、8号院、11号院、12号院和47号院更是太原市文物局挂牌的文物保护单位。仔细查看才发现那里的建筑十分精美,都说砖雕分南北派,尤以晋中有名,我个人倒觉得太原的砖雕才是真正的精品,典型的中西合璧,不失章法。

    除了那几处院落,位于坝陵桥附近的一栋二层楼建筑也是典型的中西合璧。“当时去拍摄,那里已经是一个厂房,因为年久失修空置了很久,有些坍塌了,但外观很精美,砖砌的欧式大门,宫廷风格的窗棱还保存完整。这些都不复存在了,相片恰恰能留住历史和记忆。”王硕认识到保存老城区的资料很重要,“那会也没结婚,又有这样的爱好,所以休息日就都用来记录我认为这些不可逆的资料了。

    年底还将继续开选修课

    起初,王硕只是自己整理自己发掘,一次和朋友的谈话提醒了他。“作为太原人就应该了解太原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正好我是教历史的,当然特别想让学生们知道过去的太原到底是个什么样!但是这些历史书里没有提及,所以我的朋友建议用我自己拍摄和走访的资料给孩子们讲述本土历史,用周边的人和事带动课程进展,孩子们也喜欢听。

    于是从2008年开始,王硕再次开始整理自己拍摄的照片和资料。“我把它们中的部分做成了幻灯片,这样孩子们可以看图,能够很直观地找到哪条街、哪栋建筑,或者知道原来某条街道其实不是现在的样子,原来那里曾经有历史名人居住过,那里有成片的大宅子……”准备讲课肯定没那么简单,王硕引经据典,讲述2500年前太原的历史,从太原的城池到街道,从太原的历史名人到建筑风貌,在学生眼前展现出一幅贯穿2500年的太原历史画卷。

    曾选修王硕课程的学生王琪还记得,第一节课王硕用这样的话开头,“我们生活在一座令人尴尬的城市。论名气,她比不了北京、西安,论发展,她比不了上海、深圳。甚至在前些年一所重点大学招生考试的试题中,‘山西省的省会是哪座城市?’竟然令不少学子瞠目,我们就是这座城市的居民。如果静下心来仔细翻检考察,我们会发现,太原实在被埋没得太久了。”伴随着历史选修课的推进,好多学生开始主动发现太原的美、发现太原的历史,有的同学还给他提供素材呢。

    王硕说,自己除了用照片向学生展示太原变迁,还用了大量的史志资料。“太原许多方志都收录在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太原府志集全》一书中。现今的太原旧城,初建于宋太宗太平兴国四至七年间(公元979年——982年),从此即离开汾河以西的晋阳古城址范围,进入阳曲县境。除宋初和元朝中后期一段时间外,太原府的名称基本保持不变。要想了解太原城市发展的历程,除了太原府志外,阳曲县志同样重要。”王硕骄傲地说,他手里有很多这样的资料,除了自己上网淘,还会去旧书摊上买,加上爷爷的那部分,“我家里可以开个地方志馆了”。“历史课上孩子们最喜欢听的是故事。虽然图说太原讲的是历史,但毕竟发生在自己身边,发生在自己居住的城市。”王硕说,下个月开始,学校又将开新一年度的选修课,“城市发展变迁也是历史,从我的课程能了解到城市进程,我肯定会继续开下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