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来暑往 国旗护卫队与天气有约:103.5米和2分零7秒

01.08.2017  14:06

      他在国旗护卫队一转眼十年——

  “明天天不好,下暴雨。”

  “下刀子,也得去。”杨博心想。

   中国气象报记者 孙楠 通讯员 姚现广

   103.5米 ,是从金水桥到国旗杆下的距离。

  擎旗手张自轩有时会默默地数。

  他把35斤重的五星红旗和旗杆交给升旗手杨博。

  杨博一气呵成做完接旗、转体、挂旗、解旗、按动按钮、展旗、立正、敬礼8步动作,将长5米宽3.3米的五星红旗缓缓升起。

 

   2分零7秒 ,是国旗升起的时间,和太阳上沿与地平线平行到下沿与地平线平行的时间分秒不差。

  杨博加入国旗护卫队已有10年,张自轩也有7年。擎旗手和升旗手都有后备队员,但他俩配合的次数最多。

  国旗护卫队即武警北京市总队天安门警卫支队六中队,前身为六支队十一中队五班,人们亲切地称他们“国旗班”。

  寒来暑往,从不间断。每一名国旗护卫队战士都有着不得不说的天气故事。

 

   1 升国旗前1个半小时左右,张自轩就起床了。集合跑圈后是20分钟的洗漱整理,紧接着是40分钟左右的热身训练。他和战友提前15分钟到天安门门洞下,升国旗前3分钟走出城门。

  张自轩最怕大风。

  天安门广场空旷,四五级风到了这儿会变成六七级。

  他用大拇指、食指、中指卡住3.81米长的旗杆,用手臂和肩膀进行支撑。风大时,他将国旗卷好收拢。如果只是收拢,国旗会兜风,像降落伞一样产生很大阻力,“根本扛不过去”。风再大一些,身边的两名护旗手会挽着他,保持平衡。只有他走得稳,身后方阵的33名战士才能跟得整齐。

  一次降旗时,在张自轩接过国旗走回城门洞的途中,刮起阵风。突然的加速度让他瞬间感觉肩膀被撕开。“7股风。”张自轩清楚记得那7次撕裂感。虽然圆满完成任务,没有受伤,但疼痛是刻骨铭心的。自此,他特别注意针对大风的训练。

  训练贯穿生活始终。回忆起来,从新兵连挑选出来后,需要接受3个月的选拔集训,然后是更为严格的专业综合训练。张自轩头顶砖块,领口别上大头针,背着十字架,踢坏很多双皮鞋后,最终被留下。

  在经过一系列选拔当上擎旗手后,他常在熄灯后开小灶。在旗杆顶端挂上三五个装满水的水壶,或绑上绳子,左右牵拉,模拟风向,常练到连筷子都拿不住。

  “如果刮西北风,升国旗时要向外摆杆,形成相反的力。”他总结出很多经验。

  杨博同样最担心风。

  要将国旗舒展成漂亮的扇形,露出5颗五角星,在不同的风力风向下,需要的力量不同。杨博也总结了很多经验——站在国旗基座上,仔细观察,在国歌响起的瞬间,快速决定,向哪个方向,用多大力气抛洒。

  杨博记得2010年他担任升旗手后第一次遇到大风。“特别紧张,8步动作做得小心翼翼。”展旗前他铆足劲儿攥住国旗,避免国歌没响时,国旗被风吹开;降旗后,他把国旗交给擎旗手,一直远远地看着方阵走进城门洞,生怕旗花没绑紧,被风吹开。

  直到现在,遇到大风天,杨博会在出发前郑重地对张自轩说:“今儿风大,咱得注意。”

2017年5月15日,一个普通的日子。天安门广场仍然人上人海,一起见证国旗升起和降下的肃穆时刻。孙楠 摄

   2 国旗护卫队可能是对天气最敏感的一个中队。中队指导员彭凯形容他们所感受的北京只有两季,“热季”和“冷季”。

  战士们冬不穿棉、夏不穿单,四季都是同一身“橄榄绿”。寒潮和高温天气都变得很棘手。

  冬季,杨博的军装里最多只能再穿一件保暖内衣。升旗手需要完成很多动作,没有办法贴上暖贴。

  那是真冷。在国旗区,那些手持礼宾枪的队员,手冻得几乎麻木,必须打起12分精神,避免枪支脱落,队员们呼出的热气,甚至会使枪管结冰。

  张自轩记得,在进入国旗护卫队没多久的一个寒冬,升国旗时气温零下十四五摄氏度,他的一位同年兵,升国旗回来后因为太冷而搓了耳朵,士兵没有叫疼,但队友们猛然发现,他的耳朵从中间裂开,鲜血直流,最终缝了11针。

  冬季遇上雨雪、夏季遇上雷雨冰雹都是常事。杨博记得2015年一次降旗时突降冰雹。冰雹砸在战士们的脑袋上,而他们唯有挺过去,连表情都不能变化。

  同样经历那次冰雹的张自轩,已经回想不起来。无论何种恶劣天气,他最终都一句话轻描淡写地带过。

  国旗护卫队同时还担负国旗哨的职责。天安门国旗杆下的哨岗被称为“天下第一哨”。每两小时一班哨,24小时不间断。相比天安门其他岗哨,国旗哨一年四季也只有那一身军装。

  盛夏时,地表温度高达60℃,上哨队员一动不动,一班岗下来,满身汗碱的战士们每天必须清理军装。不过,即便是气温正合适,他们也会每天清理白衬衫和白手套。这是对国旗的尊重。

  国旗护卫队会在勤务研究和防事故研究中,群策群力,预想可能发生的状况,制定研究策略,其中就包括应对恶劣天气。

  一名队员在训练中被大风吹掉帽子,他提议将单帽带改为双帽带,建议很快得到了采纳。在研究雨雪天气应对方案后,每当下雪,金水桥会铺上地毯,长安街上撒上盐,队员们会改变往常脚跟先着地的方式,改为全脚掌着地,避免打滑。

 

   3 越是恶劣的天气,有时候越能带来感动。

  2012年“7·21特大暴雨”注定是北京自然灾害史上的惨痛一章。那天,张自轩担任擎旗手。

  当天19时38分是降旗的时间。按照惯例,遇到恶劣天气前,指导员都会做“战前动员”,但这次是谁做了怎样的动员,张自轩已经记不清了。

  临出发前雨势渐小,但一出城门洞,雨“就像有人用盆泼水一样”,国旗护卫队战士们的军装瞬间湿透。

  张自轩走在队伍最前面,面前就是一片汪洋,他有了一叶扁舟的感觉。雨下得太急,淹到了小腿,“踢正步时,感觉有人拽你的小裤腿。”张自轩觉得踢得“别扭”。

  但是,他却有了前所未有的感动。降旗之前,天安门广场的游客都因雨太猛烈被疏散了,四下空旷,而当国旗护卫队走出城门洞,人们立马走出地下通道,蜂拥而至。

  “他们有可能一生就来看这么一次升国旗。”张自轩想,“一定要升好。”

  “7·21”那天,杨博轮上一年一次的休假。他不忘给战友们打电话。

  暴雨天气同样让升旗手感到苦恼。降旗时,杨博有个挽旗的动作,他要将国旗在空中画出漂亮的圆,再顺势挽在胳膊上,然后打上旗花。但雨大了,圆画起来就吃力得多。杨博不得不在平时,用哑铃代替国旗进行训练。

  就像“7·21”,遇到大雨,广场上几乎没人,但当国旗护卫队走出城门洞时,人潮便涌了过来;雨若不大,人们就一直撑着伞等待。杨博说,每经历一次恶劣的天气,必定会感动一次。

  感动的瞬间还有很多。

  2008年5月19日,为悼念“5·12汶川地震”,天安门广场降了半旗。杨博转动着升降旗备用的手摇装置,全程122圈。他默默数了41圈,把国旗降下三分之一。

  广场上,人们高喊“中国,加油”。他心潮澎湃。

  带着这份感动,他在国旗护卫队一转眼十年——

  “明天天不好,下暴雨。”

  “下刀子,也得去。”杨博心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