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情爱着喀麦隆和夏乐们的中国医生——记两次援喀的长治中医院副主任医师杨建成

15.02.2015  14:13

    “感谢我的职业,是他让我知道了怎样真诚地对待每一个生命;感谢我的亲人朋友,是他们让我懂得了无私奉献的价值和快乐;感谢我的援喀经历,是他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大爱无疆。我现在虽然回到了祖国的怀抱,但我的心还在千山万水之外——我深情地爱着的喀麦隆、深情地爱着的‘夏乐’们,因为他们也深情地爱着我们中国援外医生。”这是长治市中医院外科医生杨建成,在近日得知自己被山西省卫生计生委推荐为“2015大爱无疆——寻找最美援外医生公益活动”候选人之后的肺腑之言。

            喀麦隆患者夏乐追随来晋求医引起巨大社会反响

            1月15日,38岁的喀麦隆男子夏乐从雅温得出发,辗转12天后,于1月27日终于抵达了山西省长治市,找到了中国援非医疗队的外科大夫杨建成,继续给自己治病。1月28日,夏乐在长治市中医院顺利取下伴随自己两年多的内固定架。

            术后躺在病床上的夏乐说,这次来中国做手术并非一时冲动。他说:“中国援非医疗队的医生在喀麦隆很有名,虽然语言不通,交流有困难,但能治好很多疑难病,而且他们对穷人很好,给他们免费治疗。为了自己的腿,他的家人朋友都建议他来中国。

            夏乐从事翻译工作,说得一口流利的中文。2012年7月,夏乐在中国开封工作时意外受伤,左胫腓骨开放性、粉碎性骨折,当时就在开封做了手术。第二年的4月,他戴着内、外固定架返回喀麦隆,没想到回家后伤口开始感染,走遍了雅温得所有医院都说治不了。于是,夏乐在当地医生的建议下,拄着拐杖心急如焚地来到驻扎在雅温得妇儿医院的中国援非医疗队,找到来自长治市中医院的外科大夫杨建成。

            当时杨建成为夏乐检查后发现,他的病情复杂,关键是喀麦隆药品奇缺,治疗起来实在没有把握。然而,医者的天职告诉杨建成不能坐视不管。此后的一个多月里,在杨建成的精心照料下,夏乐的伤口彻底愈合了。这次治疗经历,使夏乐成为杨建成艰苦的援非生活中难得的、懂中文的异国朋友,俩人结下了深厚的国际友谊。一年后,杨建成费尽周折为夏乐手术摘取了外固定架,但取下内固定用的钢板就实在不易了,因为当地实在找不到合适的拆除设备。“夏乐觉得那地方条件差,设备也不行,他当时就对我说,‘我要去中国取钢板,让你亲自给我做手术。’”杨建成回忆说。

            2014年9月,杨建成援非任务顺利结束,返回中国。3个多月后,夏乐也办妥来华的事宜,追随而来。杨建成说,“我回国后一直和夏乐保持着联系。”今年1月20日,夏乐几经周折来到中国广州,逗留几天后,准备抵达长治。由于人生地不熟,夏乐的行程出了意外。1月25日午夜十二点钟,夏乐给杨建成大夫打来电话,说自己没有赶上火车,滞留在河南开封了。杨大夫心急如焚打算开车去接他,但恰逢又下起了大雪,高速封闭。他边打电话安顿夏乐住进酒店,边以最快的速度定好去开封的火车票。1月26日下午3点,杨建成约上一起援喀的总队长李维川医生一齐赶往开封。见到夏乐的那一刻,一切疲惫和焦急都烟消云散,只留下真诚的拥抱和灿烂的微笑。夏乐调皮地说:“终于见到亲人了,真不容易!

            1月27日凌晨,他们一行回到了长治市中医院,马上为夏乐办好了住院手续。1月28日上午9时许,在长治市中医院五楼手术室里,杨建成和他的同事们精心地为夏乐施行了“左下肢胫骨平台内固定钢板取出术”,手术全程仅用一个小时就顺利完成了。杨建成所在的长治市中医院还参照援非医疗队的做法,为夏乐免除了医疗及相关费用。夏乐术后恢复很快,2月8日拆线后已安返喀麦隆。

            喀麦隆友人夏乐不远万里追随杨建成来到长治中医院请中国医生亲自为自己做第二次手术的故事,1月26日以来,中新网最先以“喀麦隆‘粉丝’追随山西援外医生来中国求医”为题予以报道,随后,新华社、山西晚报、山西新闻广播电台和长治市当地媒体记者纷纷实地采访夏乐和杨建成以及长治市中医院的领导,从杨建成在非洲执行援外医疗任务期间与夏乐建立相互信任的医患关系、杨建成高超的医术、曾经一起援外的队员眼中的杨建成等多角度全方位进行了宣传报道。报道先后被750余家网络、媒体转载,产生了巨大的积极的社会反响。

总是把患者放在第一位

  现年54岁的杨建成是长治市中医院的外科医生,从医34年来,他参加了2004-2006年和2012-2014年两批我省援喀麦隆医疗队,执行援外任务。在同事和家人的印象中,他的话很少,属不善言谈之人,可一谈到患者和他的职业感悟,他就有许多话要讲。

  杨建成说,2012年第二次去非洲,到达喀麦隆一个月之后,就接诊了夏乐,“看到他的伤口感染得很严重,心里也很纠结,怕治不好他会影响医疗队的声誉。后来我想,作为医生,我不能看着他疼痛难忍却什么也不做,我应该无条件地帮助他,为他治疗。

  时任中国第16批援喀麦隆医疗队总队长兼总支书记的李维川是原长治市中医院门诊部主任,李队长介绍说,山西第16批援喀医疗队有45人,其中长治有7人,而长治中医院就占了3人。“在喀麦隆时,不管白天晚上,只要有患者,我们就会立刻到诊疗室去。有一次正在吃午饭时,夏乐来了,杨建成立马放下碗就去给他换药了。消毒水的味道再加上伤口脓液的腐臭,有时候呛得两天都不想吃饭。”在李维川的印象里,杨建成手术经验丰富,凡事总先想着患者,“杨建成虽然不善言谈,却踏实肯干,工作认真负责,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为我们所有援非医务人员做出了表率。

            一次,来了一位急诊患者,因病情危急,没有时间筛查患者是否患有艾滋病等传染病,杨建成就直接上了手术台。不巧的是,在操作中,他的手指被扎了一下。怎么办?万一是艾滋病呢?……一连串的问题瞬间在杨建成的脑中回转。但是,看到患者还在手术台上躺着等他救治,他只简单地用碘伏冲洗了手指,平抚了一下思绪,强迫自己集中精神,很快继续完成了手术。幸运的是,术后化验结果显示患者没有艾滋病!

            大多数援非的医生们都会得一种病:疟疾。一会儿冷,一会儿热,冷时如坠冰河,热时烧至40摄氏度。第一次援非时,杨建成比较幸运,别人都倒下了,他只是发烧了几天,症状比较轻,他没有请假,悄悄吃了药后继续上班。第二次援喀就没有那么幸运了,天气炎热,带有浓重土腥味的饭菜难以下咽,两个月后,杨建成病倒了,发烧到39摄氏度。最初两天,他硬扛着去工作,没有请假,可第三天,全身酸软的他实在无法起身了,才决定请假,但请假时也没告诉别人自己得的是疟疾,只说身体不舒服,休息了两三天后,病情刚刚好转,他就又回到了工作岗位上。直到现在,队员们都不知道他得过严重的疟疾。

始终践行医者仁心先修心

            杨建成曾两次参加中国援助喀麦隆医疗队,这位同事眼中行事低调、不善表达的业务骨干,却始终怀有一颗“仁爱之心”。

            “我第一次去喀麦隆的时候是2004年,一位24岁的女孩子,在车祸中轧断了一条腿,当时她拿着‘断腿’来医疗队,求我们给她接上,可是因为没有必需的医疗工具和药品,只能为她做了截肢手术。”杨建成说,“此事,成为我心头永远的‘痛’。

            在杨建成看来,中国医生援非,从大的方面讲,是中非友谊,从他个人的角度讲,是那里的人们真的需要帮助。

            “当地各种传染病、热带病,防不胜防,而穷人无钱看病,只能等死。”怀着一颗悬壶济世之心,杨建成两次告别妻女,踏上落后、贫穷的非洲大陆。“我没有后悔,只是对家人十分愧疚。”杨建成说。

            喀麦隆设备简陋,杨建成和同事们就想方设法,亲自动手改造了许多工具设备,成功开展了乳腺癌简化根治术、肠梗阻肠坏死肠段部分切除端吻合术、高排量肠外瘘肠段部分切除对端吻合术、巨大甲状腺瘤摘除术、双上肢烧伤粘连松解术、肠伤寒穿孔修补术、化脓性阑尾炎阑尾穿孔阑尾切除术、尿道断裂尿道会师术、急性尿储留膀胱造瘘术、鞘膜积液鞘膜翻转术、单侧睾丸切除术、各种腹外疝修补术、以及骨科的各种创伤骨折等数十种手术,解除了许许多多患者的痛苦。但国内的同事可能想不到,杨建成在非洲做一台手术,配合他的只有一名当地护士。打开肚子,没人拉钩,手术钳没人准备,所有一切都需要杨建成亲自做,有时候,他恨不得自己多生出几只手。相比较而言,在杨建成眼里,放弃在国内养成的中午休息的习惯,多个连台手术需要连轴转,夜色深了才能回到驻地休息,都成了不足挂齿的小事。

            杨建成说,喀麦隆的人民非常可爱、善良和热情,也非常懂得感恩,尤其是当中国医生给他们解除了病痛时,他们感谢的方式有时让人实在接受不了。一次,他为一个非洲老妈妈做了疝气嵌顿手术,术后第三天,老妈妈就能起床喝水。她女儿为此十分感激,就用当地土著语告诉黑人护士,要跟着杨建成回中国,被严辞拒绝后,才放弃这个念头。

            长期远离家乡,语言不通,工作劳累,种种辛酸,杨建成很少对外人倾诉。“”他讲得多了,他只是淡淡地说:“我只是一名医生,看病救人是我的天职。

 
关爱孤残儿童 让爱洒满人间
    今年5月15日是第26次全国“助残日”。我代表市委、市政府,向全市19.陕西新闻网
我省首家县级远程医学中心启动
    北京301医院与寿阳二院牵手搭建绿色生命通陕西新闻网
《全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纲要(2015—2020年)》发布
    人民网北京3月30日电 (记者白剑峰)国务陕西新闻网
国家卫计委:失独家庭扶助金城乡统一
    昨日,国家卫计委发布消息,陕西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