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梁精准扶贫调查:打通机制“梗阻”整合力量攻坚

10.05.2016  08:24

    吕梁,地处黄土残垣沟壑区,深贫人口多,脱贫难度大,是山西省扶贫攻坚最难啃的“硬骨头”。为确保48万贫困人口顺利脱贫,吕梁市去年来不断优化制度设计,整合力量、凝聚人心,推动 “精准扶贫”开创新局面。

   基层扶贫部门“腰杆”硬了

  记者前几年在吕梁采访时听到基层扶贫部门不少干部反映,相关部门不好协调,工作不好开展,但最近到吕梁采访时发现,基层扶贫部门“腰杆”变硬了,谈起扶贫来底气十足。

  “我们现在每月召开一次扶贫联席会议,其他部门都要把各自的扶贫情况报到市扶贫办,由扶贫办在会上统一汇报,这样我们对相关部门就有了约束力,工作衔接起来更顺畅、更精准。”吕梁市扶贫办主任陈林强说,有了更多“话语权”,他们还积极为其他相关部门争取了2500万元财政资金,让缺少资源和人脉的相关部门第一书记、驻村干部带上钱下去,以方便开展工作。

  针对精准识别中出现的问题,吕梁市一些县、区则探索多部门联合“回头看”。在吕梁市离石区,当地扶贫部门联合公安、人社、财政、民政等9个部门,对乡镇上报录入的贫困人口信息进行对比核查,剔除了不符合条件的贫困户650户、1968人。

  “这样回头看下来,底数要精准得多。要不是联合识别,我们不可能调动得了这么多部门和资源。”离石区扶贫开发局局长张金平说。

  在涉农资金整合使用方面,吕梁市也明确了相关规定,各个部门不用再害怕担责,消除了资金整合的阻力。岚县扶贫开发局局长郭云珍告诉记者,他们今年一共整合了扶贫、发改、水利等相关部门的涉农资金2000多万元,将集中用于26个村整村脱贫。

   扶贫项目不再“上热下冷

  由于机制僵化,过去扶贫项目经常出现“上热下冷”的现象。有的项目群众不感冒、基层不愿要,但不搞又不行,结果“花了冤枉钱,还得挨骂”。而现在,由于扶贫资金都切块到县,县里有了更多自主权,扶贫项目两头都“”了起来。

  “就说雨露计划和贫困大学生补助,以前审批周期长,经常和实际需求脱节,很多学生不能及时领到补助;资金切块到县后,我们就能随时发放,避免群众对政策产生误解。”方山县扶贫局局长崔云生说。

  现实教训也促使吕梁市转变观念,瞄准产业发展的核心环节精准扶持。吕梁目前有200多万亩红枣、核桃,但红枣很多是品种落后的木枣;核桃种植比较杂乱,有的1亩地里就有六七个品种,有的品种1斤能卖到10元钱,混起来只能卖五六块钱。“不提质增效,这些产业难有出路。为此我们全面推开改造升级工作,提升市场竞争力。”陈林强说。

  在马铃薯大县岚县,过去扶贫资金经常用来补贴种子,但马铃薯窖才是群众眼中的头等大事。为此,岚县扶贫局变补贴种子为扶持薯农建造51个薯窖,增收效果明显。岚县福众薯业合作社农户牛兴堂告诉记者,因为有了储藏能力,现在1斤马铃薯可以卖到1.1元,比新薯价格高了近1倍。

  此外,吕梁市还利用扶贫资金开展免费护工培训,调动广大农村妇女撑起脱贫“半边天”。去年,吕梁市向北京、太原等地输送了上千名护工,月收入从三四千元到上万元,未来5年计划外输3万名。

   三支力量搭起脱贫“连心桥

  包村干部、驻村工作队、第一书记是扎根最基层的三支扶贫力量,但由于派出单位不同,往往形不成合力。为了更好地开展扶贫,目前在吕梁部分农村,三支力量开始自发地进行整合。

  “以前我们都是各干各的,锦上添花的小事多,真正解渴的事情少。去年我们将各自的资源集中起来,开始谋划让群众脱贫的大事。”在岚县王狮乡史家庄村,包村干部李艳香向记者讲述了“精准扶贫”以来的变化。去年,史家庄不仅评上了省级卫生村,还种植了3200亩有机马铃薯,每斤比普通马铃薯价格高出1角多前,规划的种植养殖园区也在积极推进。

  在方山县麻地会乡大西沟村,一个现代化的万头养猪场正在加紧建设。驻村第一书记李颖告诉记者,这是她去年驻村后,引进大象集团实施的项目,建成后可以带动两个村脱贫。

  对于这种变化,包村干部幕小红感触十分深刻。“我2008年到现在一直包这个村。开始的时候村里没有驻村工作队,也没有第一书记,总感觉势单力孤。”幕小红说,现在她觉得自己有了一个团队,不管谁家牵头的事情,大家共同规划实施,扶贫效果提高了一大截。

  “现在我们村不但有了主导产业,还建起了幼儿园、红白理事厅,实施了道路硬化,通上了自来水,全是实打实的好事。”村民侯春林说。去年,大西沟村有150人实现脱贫,今年有望全部摘掉“穷帽子”。(于振海、吕梦琦、王飞航)

我省发布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
  山西省自然资源厅和山西省气象局6月8日18时5太原新闻网
特色民宿有点火 暑期“情怀经济”催热特色民宿
  田园情怀、窑洞情怀、大院情怀……如今,太原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