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筑康庄大道 共圆小康梦想

15.06.2016  14:39
      当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战鼓在中华大地擂响,晋中毅然吹响了脱贫攻坚战庄严的冲锋号。
      结合“冬季行动”的开展,市、县、乡三级1895名干部沉到一线,倾力开展包村增收工作;
      673个贫困村喜迎 “第一书记”的入驻;
      市委农村工作队抽调383名机关干部,集中对榆社、左权等5个县的15个乡镇、125个贫困村展开定点扶贫工作。
      特别是4月上旬以来,我市不失时机打响增收脱贫“春季战役”,围绕春耕备耕、调整农业结构、制定脱贫措施,1884名各级领导,蹲在基层、吃住在村,埋下身子和干部群众谋划增收脱贫之计。
      据统计,市县两级农村工作队和领导包村增收将为673个贫困村投入资金2亿元左右,实施项目500个左右,培训各类人员6万人(次)左右;
      62家企业产业扶贫工程持续推进,确定投资22.5亿元,拉动8个县521个贫困村产业发展,安排3000多贫困人口就业,辐射5000多户近2万贫困农民增收。
      ……
      随着一幅幅脱贫攻坚的生动画面徐徐展开,伟大的小康梦想正在晋中大地逐渐显现出令人鼓舞的现实模样。
      咬定目标 坚决啃下“硬骨头”
      市委、市政府历来高度重视扶贫开发工作。特别是“十二五”以来,全市上下坚持把扶贫开发作为重大的民生工程,以贫困地区为主战场,不断加大产业扶持、技能扶持、资本扶持力度,狠抓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取得了明显成效。全市贫困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10年的3113元增加到2014年的5255元,年均增幅14%,贫困人口减少15.69万。
      但在看到成绩的同时,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市脱贫攻坚面临的形势依然十分严峻,完成全面脱贫的任务依然十分艰巨。一是贫困面积大,全市11个县(区市)中9个县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其中2个是国定贫困县,2个是省定贫困县,共有贫困村673个,占全市行政村总数的24.5%;二是贫困人口多,全市还有贫困人口18.59万,贫困发生率10.27%;三是贫困程度深,全市67%的贫困人口集中在2个国定和2个省定贫困县,这是我市脱贫攻坚的“硬骨头”和“老大难”。
      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结合晋中当前面临的实际,全市五年脱贫大计初步谋定:到2020年,全市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要稳定实现“两不愁”、“三保障”、“一高于”、“一接近”,即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安全有保障,实现贫困地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确保全市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
      当前,脱贫攻坚已经到了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阶段。能否打赢脱贫攻坚战,事关人民群众福祉、事关经济社会全局、事关党和政府形象,不仅是重大的政治问题、经济问题,也是重大的社会问题、民生问题,是对各级干部执政能力、工作作风、民生情怀的全面检验。
      在全省脱贫攻坚大会上,市委、市政府以必胜的决心向省委、省政府立下了军令状,并向全市发出动员令:各级党委、政府要把脱贫攻坚作为“十三五”期间的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来抓,以背水一战、决战决胜的勇气和担当,举全市之力坚决啃下这块硬骨头、打赢这场攻坚战。这一目标已经成为各级党委、政府必须完成的硬指标。
      精准发力 全面打好组合拳
      脱贫攻坚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
      为切实提高脱贫攻坚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不断增强贫困地区的发展能力,我市紧密结合全市实际,瞄准制约贫困地区发展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因地制宜,多措并举,重点在扶贫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六个精准”上下功夫,在发展生产脱贫一批、易地扶贫搬迁脱贫一批、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发展教育脱贫一批、社会保障兜底一批“五个一批”上求实效,在道路保障、水利支撑、电力供给、人居环境、文化服务、医疗卫生、科技信息七个方面抓提升,综合施策,力求全面打好脱贫攻坚组合拳,确保全市18.59万农村贫困人全部脱贫,不留锅底。
      正在实施4600人的扶贫搬迁工程,目前已到位资金1800万元,并在扶持移民户后续产业发展上每人给予2800元的补助;4个贫困县金融扶贫工作持续推进,全年将力争发放强农、富民贷款1亿元以上,扶持100个左右扶贫企业、合作社及近3000户建档立卡贫困农民;在4个贫困县11个村实施光伏扶贫整村推进项目,每个村投入50万元,共550万元;集中在4个贫困县实施的“千村万人”培训,目前已完成“千村万人”就业培训400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390人。
      各县结合本地实际,创新性开展了脱贫攻坚工作。左权县金融富民扶贫行动促进了贫困村村脱贫、户致富。该县在贫困村设立金融网点或代办点,方便农民存贷款;选择银行合作,注入风险补偿金400万元,发放贷款2500万元以上;对全县贫困户贷款2万元以下用于发展生产经营的,予以贴息,贴息一律按年利率5%的标准执行;选择条件成熟的30个贫困村开展互助金项目,贷款具体额度由村民大会决定,贷款占用费率可参照信用社贷款年利率,互助金在互助组织内封闭运行,不跨村、不吸储、不分红、不从事以盈利为目的的金融和经营活动。
      和顺县在精准识别、精准扶持、精准管理上狠下功夫,因地制宜,以户施策,切实做到了“五个清”。底数清,核准家底状况、致贫原因、收入来源、收入水平等基本情况,完善基础档案;职责清,全面了解贫困户的基本情况,全面分析贫困户增收措施、脱贫时限,定期走访,真实记录农民脱贫增收明白卡;政策清,及时了解和掌握中央和省、市、县的各项强农惠农政策,指导贫困户精准用策;办法清,按照“一户一策”的要求,帮贫困户制定针对性的脱贫措施,确保帮到点上、扶到根上;任务清,找准脱贫门路,定准脱贫项目,落实脱贫资金,实行定户定人定时定责帮扶,实现本年度增收脱贫目标。
      榆社县把生态建设和脱贫攻坚紧密结合起来,引进北京振农投资管理公司,合作建设林农一体化项目,利用荒芜滩涂和盐碱地,通过挖渠渗水和抬高垫土,大规模种植竹柳用于气化发电,水渠养鹅,林下套种长山药、大葱等作物,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和特色种养业,走出一条符合当地实际的林业产业扶贫之路。项目总投资2.3亿元,已完成投资8600万元。
      真抓实干 开创发展新局面
      在这场脱贫攻坚战役中,全市共组织市级领导28名、市直单位领导151名、县级领导171名、县直单位领导1310名、乡镇领导235名,开展包村增收工作。1895名干部包村入户,肩负起了帮助农民增收脱贫的历史重任。
      “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全市以上率下、由上至下,始终处于冲锋状态,干部的作风在这个平台上得以充分历练。各级干部沉下去指导帮助基层解决问题,走出去主动对接争取政策、资金和项目,广大党员干部主动作为、敢于担当的良好氛围进一步形成,“5+2”、“白加黑”在不少单位成为工作常态,作风建设体现在了帮扶定点扶贫村加快发展的速度上,体现在了推动脱贫重点工作开展的进度上,体现在了解决贫困村贫困户难点问题的力度上,体现在了增收脱贫实实在在的成效上。
      寿阳县四套班子领导带头,开展了干部蹲点住村助力贫困村脱贫活动。在为期40天的蹲点住村中,全县400余名领导干部不休双休日,放弃节假日,将调整产业结构、推动脱贫增收、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维护农村安全稳定作为主要任务,切实掌握农村实情,解放农民思想,找准调产方向,着力破解生产方式落后、效益不高,农产品好的不多、多的不好,农民收入增长乏力、不可持续等难题瓶颈,为全县农业结构调整构建模式、积累经验、提供样板,为“十三五”决胜全面小康奠定坚实基础。
      和顺县积极开展了“春季行动”,涉农干部全员下沉,干部和贫困户对接,实现户户见干部。该县石拐村第一书记路辰正帮助农民引进黑木耳种植技术,开辟了增收渠道。该县曲里村第一书记苏彦斌引进万寿菊种植项目,签订了500亩种植合同,为农民脱贫创造了条件。
      榆社县四套班子成员和各单位负责人全部进村与贫困户对接,掌握情况,因人施策,承担精准扶贫责任。榆次区23个部门的干部深入3万家农户进行生产帮扶,培训农村技术人员1000余人次。
      市纪委监察局48名党员干部深入定点扶贫村开展结对帮扶。48名帮扶责任人身到心到,把贫困户当成自家的亲戚,把贫困户的困难当成自家的事情,带着感情把帮扶对象的情况吃透、摸清,把致贫返贫的原因吃准,与贫困户共同想办法、做打算、谋出路,缩短了彼此的距离,增进了相互的感情,切实做到了访民情、听民意、帮民困、受民教。
      晋中公路分局成立以局长任组长的驻村帮扶工作领导小组, 驻村后通过召开座谈会、走访群众,深入田间地头,访贫问苦了解情况,与村民面对面沟通,真正了解群众所急、所盼、所想的难点、热点问题,分析问题根源,研究解决问题的办法。在深入调研、统筹协调的基础上,拿出了具体的调研报告,制定了详细的帮扶计划和发展规划,通过不断交流信息,帮助村干部理清了发展思路,增进了相互的感情,促进了帮扶工作的顺利开展。
      路在脚下,希望在前。行走在如今的晋中大地,曾经的穷乡僻壤换上了新颜,贫困的家庭传出了欢声笑语。然未到终点,不敢懈怠。晋中脱贫攻坚将继续以开局就是决战、起步就是冲刺的状态,以坚定的信心、精准的举措和务实的作风,众志成城,苦干实干,用实际行动书写一份庄严的历史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