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吃饱到吃好 看老百姓餐桌上的变化品“舌尖太原”

24.09.2019  07:10

  吃,是普通人生活的第一要事。70年来,新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而咱太原老百姓的餐桌上,也早已换了模样。从小米、红面到大米、白面;从土豆、白菜到应有尽有;从吃不着到不稀罕……就连老百姓下馆子,也从“不敢想”变成了如今的“送上门”……

   从吃饱到吃好了

  “刚到太原,觉得特别好,主要是能吃饱了。”今年85岁的马玉琴老人对记者说。1949年7月,马玉琴老人一家六口,从老家搬到了太原生活。父亲在外工作,母亲照顾年幼的弟弟们,家里做饭便成了马奶奶的事儿了。“那会儿,主食就是小米、红面,还有棒子面。”马奶奶介绍说。“至于肉蛋奶什么的,根本就吃不起。

  因为父亲收入不高,家里人又多,吃饱饭就成了问题。“小米都买不起政府供应的,是去外面买私人的。供应小米是1100元(第一套人民币)一斤,私人的700元(第一套人民币)就买上了。”马奶奶说,“私人的虽然便宜,但却是放了好多年的旧小米,吃起来味道很不好。

  距离马奶奶家不远的地方,有一家豆腐铺子。每天早上,伙计们会把做完豆腐的豆腐渣堆在门外,拉走喂猪。马奶奶看到后,也挎着篮子去讨要豆腐渣。“人家有个窗户,我把篮子递进去,人家看我是个小姑娘,就挑干净的给我满满装一篮子。”马奶奶回忆说。

  豆腐渣一般是混上红面蒸窝窝头吃。偶尔,家里也奢侈一下,倒点儿油,配上葱花,炒炒吃。最让马奶奶难忘的是,豆腐渣里掺上小米做小米干饭吃。说着说着,马奶奶不由自主地咂起嘴来,仿佛又尝到了那不好下咽的豆渣干饭。

  到了1979年,农民开始把自己种的大米蔬菜送进城来卖,这样大大丰富了太原居民的菜篮子。虽说日常吃饭,家庭主妇们再不用发愁了,但在太原想吃点鱼虾之类的稀罕物,还不是想吃就能吃上的。

  快过年的时候,亲戚从南方探亲回来,送给马奶奶几斤带鱼。“我哪会做鱼啊。”马奶奶说,“当下,我就跑到一个南方同事家里请教,把人家说的步骤都记在小本子上。”回家后,马奶奶试着刮鳞、开膛取出脏东西,清洗干净,晾干,油炸……到了中午,满院子飘着鱼香味,几个孩子一直围着马奶奶转。“中午就做了一盘,但一人限吃两块,头尾搭配着吃。”马奶奶说。采访即将结束时,正好临近中午,马奶奶的小儿子做了一桌子菜,招呼家人落座。“你看,六味斋的肘花、平遥的牛肉、青椒肉片、手撕包菜,还有一盘红烧带鱼……”马奶奶告诉记者,“现在可就好了,想吃啥,都能吃得到。

   下馆子到送到家

  “那时候,可不是现在这样,想下馆子就下馆子。”今年80多岁的许庆祥老人对记者说,“下馆子,就是有钱人遇到要谈事情了,才去饭店吃个饭。女人、孩子是不去饭馆吃饭的,至于全家人一起出去吃饭,那时候更没有。

  许庆祥是林香斋创始人许振江的孙子。刚解放时,他一直跟着爷爷住,每天中午就在林香斋吃饭。对于他而言,林香斋其实比家里更熟悉。

  林香斋的“十大碗”当时很有名气,酱猪肉、酱牛肉、酱兔肉和酱鸡等各种酱肉也很受欢迎。不过,在许庆祥的印象中,来饭店吃饭的人很少。“我印象中,每天基本上也就是两三桌人。”吃饭的人少,点菜也点的很少,通常也就是两三个菜。“有个过油肉,就算是好菜了。”到了1983年1月,林香斋迁到解放路西羊市街口,是一栋飞檐斗角、琉璃盖顶的仿古建筑,可同时接待500位客人就餐,林香斋进入了最红火的鼎盛时期。当时店内经营的知名菜品包括:过油肉、糖醋丸子、灌汤包、香酥鸡及得过全国金奖的“糖醋脆皮鱼”。2018年10月21日晋阳湖店、2018年10月29日千峰路店相继开业,至此,百年老店林香斋已经拥有五家门店。

  饭店的增加,背后是咱太原老百姓下馆子更容易了。“这几年,只要过节,全家肯定是去饭店吃饭。”马玉琴老人说,“至于孩子们,他们去的就更多了。”不过前几天,马奶奶全家却没去饭店,而是在家里聚餐。“我们叫了外卖,酒店往家里送了一桌子菜。”马奶奶的孙子小张告诉记者:“这不是更方便吗,去饭店吃还得看人多不多,能不能停车。现在让人送到家,没有干扰,气氛还好。

   救济粮到海产品

  清晨,太原市五龙口海鲜市场内,人流涌动,熙熙攘攘。偌大的停车场已经停满了小轿车,安保人员只能指挥汽车停在道路两侧。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今年,平均每天咱们太原人要从我们这里买走上万斤的海鲜、水产。

  然而,谁还记得,在太原解放,人民政府的工作人员进城接管街区的当天,首先就展开赈济灾民的工作。他们在全市很多街区支起大锅,为穷苦市民熬小米粥。紧接着,又开始按户分发救济粮。据统计,人民政府在市内分发救济粮75万斤,平价优待销售给工人粮食130万斤。

  从救济粮到每天消费万斤海鲜,咱们太原老百姓的餐桌上发生了多大的变化!据统计,在食品餐饮方面,1959年太原居民年人均消费性支出为114.6元。城市居民人均年消费粮食166.79公斤、鲜菜173.50公斤、食用植物油3.46公斤、肉类4.5公斤、家禽0.03公斤、鲜蛋0.5公斤、鱼0.35公斤、食糖1.32公斤。而到了1980年,人均消费性支出为202.1元。2016年,这个数字猛增至3538元,比1959年的支出总额增加了30多倍。一个餐桌,道不尽70年的沧海桑田,更道不尽老百姓的人生至味、苦乐年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