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玉脑阁:肩膀上的舞蹈

23.02.2016  12:05

   黄河新闻网朔州讯(通讯员 辛泰 王日荣) 嘿嘿,闹得歉!

  “你看那孩子,个个花枝招展、裙裾飞扬、扮相可人。再看那壮汉,一摇一晃、一扭一跺,迈着八字,时而沉稳轻缓,时而碎步疾走,如凤凰展翼,似蛟龙游动……耐看的很呐!

  2月20日,农历正月十三,离元宵节还有三天的时间,但喜欢凑热闹的右玉群众已经走出家门,涌上街头,顶着零下二十多度的严寒,开始了一年一度的全民狂欢——闹元宵。和过去一样,当地闹元宵的活动中,依然是传统节目唱主角儿,跑旱船、扭秧歌、车车灯等,一个个独具特色的民俗节目轮番上演,其中最受欢迎的是一个奇特的二人项目——脑阁,引来里三层外三层的围观,挤得水泄不通。

  “看那些小娃娃,打扮的多俊俏啊,扭得憨态可掬,看见他(她)们,我都想再要个孩子了!”一位中年妇女越看越眼热。

  “闹得不赖,挺耐看,很有趣!”一位老汉看得痴迷,不停地咧嘴笑,嘴里还念念叨叨地夸赞着。

  几个顽童被壮汉们夸张的表演步伐所吸引,紧紧跟在壮汉屁股后面,一步一步模仿走路,更是引来笑声无数。

  当天在右玉县城街头表演脑阁节目的,是该县右卫镇农民脑阁表演队,最大的队员今年64岁,叫谭根发,是一位地地道道的老农民,表演脑阁30多年。最小的队员,是一名年仅三岁,牙牙学语的小女孩,她叫萧亚萱,跟着爷爷一起来参加脑阁表演。因为是首次出演,小女孩满是好奇心,面对镜头,扭得特别卖力,憨态可掬的形象着实可爱。

  “我们右卫镇脑阁队年年进城义演,大家爱看,我们也爱演。”谭根发说。

  脑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当地方言,意为将物品或人高高地扛起。所谓“”就是一个捆绑焊接地结结实实的特制铁架子,演出时,将它固定在一男子身上,或者由二至四名男子一起抬着,这些扛阁的人都被称为“色脚”,按扛阁人数的多少,脑阁又分出几个别称“担阁”、“抬阁”、“翘阁”。阁上表演者一至三人,清一色的孩子,叫做“色芯”,是表演的核心。“色芯”脚踩木制横梁,也被铁架子固定了起来,“色芯”挑选的孩子要求不哭,还要有体重限制,最好是3到9岁体重合适、长相俊俏的孩子,他们身着彩色鲜艳的衣服,扮成各种戏剧人物,再以花草彩绸装饰,如仙子下凡,煞是好看,按照民间说法,凡是上过脑阁的孩子,将会一生健康、幸福、平安、吉祥。

  右卫镇振兴、联丰、联兴村是右玉县远近闻名的“脑阁村”,脑阁技艺在当地几乎代代家传,许多村民都是被父亲或是爷爷“”在肩膀上度过了童年。今年71岁的朱英老汉,就是当地土生土长的脑阁传承人,他从小就在父亲肩上开始进行脑阁表演,成年后,又担当起了“色脚”的角色,扛着自家儿孙上街表演,几十年间,从未间断。朱英老人见证了右玉脑阁表演艺术的传承和发展,如今虽已年高,仍然酷爱着这一传统艺术。2016年,队里出于对老人年龄和身体状况的考虑,决定不再让老人出演了,把老人急的,一天三四趟地找队长,争着抢着要上。

  “你们就让我演吧,我的身体没问题,不表演我闲着没事,心里闹得慌。”面对队友们的婉拒,朱老一遍遍地诉说着,语近乞求。但由于年岁已高,今年终于还是没上成。

  按照传统,每年的正月十五,右玉县右卫镇、威远镇、杀虎口三地民间艺人都要装起脑阁,穿上戏服,走上大街小巷,秀一把他们的脑阁绝技。

  年逾六旬的脑阁传承人谭根发告诉记者:“这玩意儿一定要有劲儿,特别是腰要有力。表演时,扛架的汉子腰杆要挺直,通过腰、膝、肩膀出力,在唢呐、锣鼓的伴奏下点、颤、摆、走,带动上面的儿童自然地跟着左右扭动。但是,光有力量还不够,表演时,色脚表演者不仅要踩着鼓点走出漂亮的步伐,还要会做扭腰、转身等花哨动作,让上面的小孩子翩翩起舞,二者形成一个整体,才有舞蹈的美感。

  当地人介绍,脑阁是集戏剧、杂技、美术、舞蹈、音乐为一体的综合造型艺术。乐器有锣、鼓、笙、唢呐等,锣是总指挥,所有演出动作一律听从锣的击打声。伴奏曲目有《大得胜》、《将军令》、《出姑子》。服饰是传统戏剧服饰,演出时,上下表演者均要“打脸子”,也就是化妆。题材广泛,有历史人物、神话故事、民间传说,如《西游记》、《水浒》、《三国》、《梁山伯与祝英台》、《天仙配》、《白蛇传》、《西游记》、《八仙过海》等,还有表现当地历史、文化、人物的故事。舞蹈动作是扭、颤、摆。扭是整个舞蹈动作的基本步伐,要求成人演员扭动时的力点全部用在膝盖以下的小腿上。颤就是上下起伏有点颤劲,这样肩上的孩子就会给人一种轻快、跳跃式的感觉。摆就是要左右摇摆有晃动,这样肩上扛的孩子的两臂才能自然摆动起来。移动队形则有“一字长蛇”、“二龙出水”、“绕八字”、“转圈”、“穿花”等。跟着锣点的节奏,脑阁表演队在一名领队的指挥下,大人们扭动着,头上顶着的孩子们也挥动两臂,轻快地舞动起来,整个脑阁队变化着阵形,体现着力量与舞技的高度融合,又给人以飘飘然的美感。“脑阁的魅力就在这里。”谭根发说。

  脑阁参与人数不等,一般由上下两人配合,有的时候,为确保安全,旁边还有一名带班,也就是陪护,变为三人一组。表演者全是当地爱热闹的庄稼汉,大家每到农闲,就集合起来一起排练、戏耍,表演没有报酬,全当健身娱乐。

  记者了解到,全盛的时期,右卫镇脑阁队有32组,64人一起表演。近些年,由于脑阁传承人大部分年事已高,而年轻人都在外地求学或在大城市打工,有些父母出于对自家孩子的怜惜之情,不愿意让三四岁的小孩冒着冷冻参与这一活动,造成脑阁的传承后继乏人,使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濒临失传。

  “这是一项很有趣的表演项目。没参与过的人不了解,实际上,小孩子们一旦上去演过一回,就会恋恋不舍。去年,我们邻居的小女孩上去练了一遍,大人就死活再弄不下来了,就要演,你说这好玩不好玩?所以,我希望大人们理解并支持自家孩子学习、参与这项活动,毕竟是对传统艺术的传承和保护。”谭根发说。

  令人欣慰的是,为了保存这一传统艺术,近年来,右玉县的一些政府单位开始了对脑阁表演艺术的扶持,给予脑阁传承人和表演者一些物质上的支持,鼓励他们继续演下去,确保这一独特的艺术瑰宝不至于在右玉失传。

 

我省发布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
  山西省自然资源厅和山西省气象局6月8日18时5太原新闻网
特色民宿有点火 暑期“情怀经济”催热特色民宿
  田园情怀、窑洞情怀、大院情怀……如今,太原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