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玉,咬定绿化不放松

06.11.2015  17:53

      10月13日,记者再一次踏上右玉的土地。塞上的秋风吹拂着漫山遍野的人工林,仿佛一双柔情的手,在高远湛蓝的天空下,在苍凉的古堡、蜿蜒的古长城间,拨弄着那些金色的叶子,弹奏着曼妙的乐章。

  解放以来,右玉历届县委、县政府领导班子,与干部群众同心协力,植树造林60多年,愣是叫这一片半沙漠的土地,变成了绿色的海洋,全县林草覆盖率达到54%,被誉为“塞上绿洲”。这里四季风景如画,经常可见背着“长枪短炮”的摄影爱好者、端坐在画板前的艺术家。

  在右玉,记者见到了县委书记苏连根,跟他聊起了右玉满眼望不到边的绿。记者满以为,这里的绿化已经到头了,没想到他却有另一番回答:

  “右玉的林草覆盖率确实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但是右玉地处毛乌素沙漠的边缘,是半沙漠化的土地。你所看到的绿,基本上都是右玉干部群众种植的人工林,与自然形成的森林没法相比,生态系统依然十分脆弱。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为防风固沙栽的树,已经退化枯死,需要不断补植,否则前人植树的成果就会逐渐消失殆尽。所以,这两年来,我们依然坚持植树造林不动摇。

  记者有些不解,满眼都是森林的右玉,不是绿的好吗?为什么还要植树造林?

  “你还是到林子里看一下吧。”苏连根笑着说。

   右玉已经那么绿了,为什么还要植树?

  次日,记者与右玉县林业局的李局长、治沙办主任王志强一同来到右玉县小南山的南坡。在这里,记者见到了一大片小老杨。这是解放后,右玉县干部群众种植的生态树,主要功能是防风固沙。

  “有些树确实已经枯死了,但大部分不过是顶部枯死,下半截还有绿叶啊?”记者问。

  “顶部枯死,就是小老杨死亡的前兆。这片林是上世纪七十年代种植的,小老杨的寿命也就是五六十年,现在已经过熟,逐渐死亡。当年种的沙棘林,也过熟,退化了,这是大自然的规律。”王志强说。“这片林子,不补植不行啊。

  林间,有许多松树生机盎然,还有一些小的柠条、沙棘。

  “这是我们近几年补种的,这是樟子松,这是油松。柠条、沙棘也是人工种植的。我们在小老杨林里种植这些,就是为了接续这里的绿色,将来这里就成为人工种植的混交林。这些地,必须植树,否则很快就会沙漠化。”王志强说。

  “油松、樟子松能自我繁殖吗?右玉自然条件不好,种活一棵树挺难的。一轮又一轮的种树,代价太大。”记者感叹道。

  “五六十年代的右玉,经济条件太差,人们只能采用采伐杨树枝条扦插的办法,培育出这些小老杨,顾不上它们以后能不能自我繁殖。后来条件好一点,就换了树种。樟子松在我们这里,很难在野外自然环境里自我繁殖,但它的寿命是七八十年,比小老杨长得多,而且成材后,还有经济效益;油松在右玉野外可以自我繁殖,松塔落地能长出小松苗。”王志强说。

  山林寂静,风吹树叶似在低语,诉说着这片土地的人们不向恶劣的自然环境低头的坚韧和不屈。

  右玉的树,还得继续往下种。

   经济压力这么大,右玉怎么植树?

  右玉精神,名扬中华。

  在绿化右玉的奋斗过程中,右玉百姓积累了丰富的植树造林经验,加上当地政府因势利导,全县林木种苗产业异军突起,成为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产业。

  数字显示,截至2014年底,该县共发展成规模苗圃450多个,苗木种植面积突破7万亩。2015年计划新增育苗面积1万亩,全县苗木种植面积将扩大到8万亩。右玉苗木不仅基本占领了周边市场,还远销 内蒙古陕西 等10多个省区。

  记者在右玉县三北苗木有限公司采访了经理王成元,“2009年,我们的老板张来栓,一个煤炭企业家,看到这个产业前景不错,政府也鼓励发展,就一次性投入2200万元搞了这个公司。现在我们有两个苗圃,总面积共有1718亩。主要种植云杉、油松、樟子松等。我们这里气候寒冷干旱,能在这里成活的树苗,移栽到周边地区,成活率比别的地方的苗木高,所以很受市场欢迎。

  “我前年也来过右玉,采访过右卫镇高墙框村,那是一个苗木种植基地村。全村126户人家,有102户改种苗木,种植面积占到了全村土地面积的一半以上。该村村民刘玉才育苗樟子松100多亩,5年的时间已经收入了300多万元。这样的 民营 林业大户,在右玉有120多个。”记者说。

  “老刘有眼光,赶上了市场行情好的时候,卖了个好价钱。不过,今年经济景气度下降,周边地区各类工程开工的少,对树苗的需求相应减少,周围地区经营苗圃的也多了起来。导致价格下跌,树苗的利润比前几年高峰时差得很远,所以这个时候,政府加大植树投入可以少花钱、多办事。”王成元开着车带着记者参观苗圃。“右玉的小老杨存在着更替的问题,冬奥会在张家口举办,这都会形成对树苗的需求。我们都在等着。

  苗圃就在门前,却要开着车去参观,你可以想见那片苗圃的气势有多么壮观。越来越多的苗圃,不仅为右玉的绿化提供了坚实的支撑,也为这片土地增加了越来越多的绿色。

  为了引导民间资本投身植树造林,右玉县政府还出台了许多鼓励政策。县财政每年专门预算资金100万元,用于林木新品种的引进试验。对符合规定的自建苗圃、经济林给予相应的补助,协调农村信用社等金融部门加大对苗木产业的支持力度,允许林木种苗企业、合作社以所经营的苗木、圃地经营权作抵押申请银行贷款。鼓励社会资本投入种苗产业。扩大林业贴息贷款规模。今年,该县还组织召开了苗木交易大会。

  今年, 山西 经济面临着严峻的下行压力,右玉的财政也很吃紧,“钱多的时候,很多事情都会抓起来,生态建设也会得到重视,但是,现在钱紧,生态建设就会放一放,毕竟这不是马上见效的事。但对于我们右玉来说,植树造林是一件功在长远的事,不能因为一时困难,就有丝毫放松。这两年县财政再困难,我们也要拿出钱来搞绿化,右玉的绿能够保持下去,老百姓才能逐步过上富裕而美好的生活。”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苏连根如是说。

  “植树造林,政府的投入还是占了大头。这两年,经济形势不好,右玉的财政非常紧张,但是我们还是克服各种困难,保证绿化投入,去年投入1.4亿元,占财政总收入的30%,今年已经投入了1.5亿元。”县长苏斌如对记者说。

   今天,市场机制已经发挥作用,右玉干部为什么还要义务植树?

  在右玉60多年漫长的植树造林历史里,干部群众义务植树是主要的形式。今天,市场机制已经发挥出作用,干部是不是还要植树?

  今年,右玉县全面加强了景区景点绿化、乡村绿化、企业绿化,省道、通市路和高速公路沿线的绿化。从4月7日开始,上千人的植树队伍就开始奋战在右玉造林绿化工地上。

  “我们要继续延续好的传统,想到这以后漫山遍野的绿,大家的心里就会热乎乎的!”正在植树的机关干部张玉兴奋地说。

  王德功是右玉县退下来的老干部,从少年时代就参加植树:“已经多少年了,右玉县每年的绿化都成习惯了,上到县委书记、县长,下至普通老百姓,都是自觉的。

  “习近平总书记说,‘右玉精神体现的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迎难而上、艰苦奋斗,是久久为功、利在长远。’干部义务植树是传承右玉精神的载体,绿化右玉要充分利用市场的手段,但干部义务植树的老传统不能丢。因此,我们出台了干部职工义务植树实施细则,明确了干部职工义务植树的数量、技术要求和后期管护要求。”苏连根说。

  植树不辍,生态立县,成就了右玉发展之本。如今的右玉,宛若一座规模宏大的生态公园。八方游客涌向右玉,2014年,右玉县接待游客总人数达156万人次,旅游总收入首次突破15亿元。

  这愈来愈浓的绿,孕育着无限的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