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发经济催商机 太原兴起老人回忆录“私人订制”

17.05.2016  03:37

    “我是一个平凡的人,每天过着平凡的生活,可是这些平凡却组成我不平凡的一生,因为这些经历都是不可复制、独一无二的。”这是8旬老人张寿增回忆录《平凡亦不平凡的人生》中的一句话。口述历史、找人代笔、编撰成册,不到半年时间,张寿增老人“私人订制”的回忆录便完成了。尽管在传统观念里,著书立传是名人专利,然而如今却“飞入寻常百姓家”。在太原,只要通过价格几千元到几万元的代笔服务,老人便可以拥有一本内容丰富的回忆录。

    “以前写东西都是谈中医、谈学术、谈别人的人生和世界,如今能有机会梳理自己一生的得失成败,我觉得很有意义。”《悠悠岁月妙手仁心》的主人公是我省中医研究所专家王福珍,如今已85岁高龄。5月8日,他向记者展示了他的回忆录,并表示,写回忆录可以回顾一生的经历,也可以留给子孙后代,让孩子们了解祖辈的酸甜苦辣,以便更加珍惜现在的生活。当天,与王福珍一起闲聊的老人们,也有两三位找人代写了回忆录。

    银发一族对回忆录的需求,让不少文化公司嗅到了商机。记者了解到,太原已出现十几家为老人提供访谈、编写、印制回忆录的公司。采访老人、速记整理、编辑校对,这些公司已有了一套完整的流程。“回忆录是老人的立言之举,也是子孙永久的家书。”5月11日,太原圆梦回忆文化传媒公司编辑李鹤告诉记者,他们已为80多位老人撰写了回忆录,几乎都是平凡人。代写人员大多有媒体经历。

    对于代笔回忆录的兴起,太原老年大学山水画教师杨崇德分析称,这一现象是“银发经济”和“银发文化”结合的产物,现在老年人对生活水平和文化需求不断提升,同时社会也越来越重视给老人提供精神关怀,这一市场的潜力肯定会被大幅度挖掘出来。省社科院历史所研究员刘晓丽认为,代写回忆录虽带有商业性质,但回忆录本身的文化意义更值得关注。回忆录是传承家风的一个很好载体,后代可以从前辈的回忆录中汲取力量和自信,继承优良传统,延绵家族血脉,以积极的姿态投身到工作和生活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