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之后话发展:文化旅游业如何推进市场化

13.02.2017  12:33

相关链接:

两会之后话发展:改革 既要补课又要争先

两会之后话发展:太原会展业大有可为

两会之后话发展:山西农产品交易方式亟待提升

两会之后话发展:财政资金如何“四两拨千斤”

两会之后话发展:创新驱动 人才短板怎么补

两会之后话发展:“一煤独大”“一股独大”何以破解

系列述评之七

山西旅游,因文化而兴。

上世纪九十年代前后,云冈石窟是欧美游客入境的重要目的地之一。团队行程,始于北京,取道大同、平遥,再驶向西安。

但不知从何时起,线路从北京改道陕西,隔过了近邻山西。时至今日,遗憾难补。重提之意,为寻找当下发展症结。

绝非文化失色。云冈石窟几经完善升级,既为世界文化遗产,又成国家5A级景区,形象魅力更加丰满,是三晋屈指可数的旅游精品。之所以昨日难现,一个重要原因不可忽视:文化旅游产业市场体系建设未到位,市场化程度偏低,致使核心竞争力没有延伸至全国旅游市场。

这并非个案,暴露了我省旅游产品质量不高的尴尬:身处资源“高地”,却难见产业“高峰”。

当前,文化旅游业肩负“战略性支柱产业”的重任,加快发展是个首要问题。因此,面对新的形势、新的任务,山西需要围绕文化旅游业的市场化,需要按照产业规律的要求推进。

文化与旅游的融合不足,旅游产品的品位不高,无法满足文化旅游业发展的需求

因缺乏文化元素,一些地区绞尽脑汁,营销上甚至“无中生有”。而山西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处处有深厚历史和动人的故事,却没有讲好。

1755年,伏尔泰把赵氏孤儿的故事改编成戏剧《中国孤儿》,在巴黎上演后轰动了法国剧坛,山西藏山作为“赵氏孤儿藏匿地”,知名度远不及此;京剧《三岔口》,不朽的折子戏,故事的发生地就在晋中榆次区,却少为人知,等等。这些根植于山西的文化经典,比比皆是。

文化与旅游的融合不足,已影响到旅游产品的品位。与山西文化的总丰度和厚度相比,一些景区明显缺失文化之“”。

旅游产品开发停留在简单的观光游览层面,“快餐式”旅游无法带给游客深刻的文化感受。究其原因,主要是旅游产品的开发模式简单,即直接利用不可移动文物。对于其内涵的“隐形”文化挖掘不足。非物质文化遗产、著名历史人物、重大历史事件、有影响力的文学作品等没有充分应用到产品上。

旅游属于精神文化活动,求知求乐,求新求异是共性,目的就是增广见闻,见所未见,闻所未闻。

在景区开发建设中,长期忽视旅游市场的调节机制。不少景区的千景一面、大同小异,致使游客兴致索然、游兴大减。面对产品同质化日趋加重等问题,各地政府仅限于一般性的提醒和呼吁,在解决问题时显得束手无策。

11个市,11盘棋,各下各的。产业内部主次不明,优先发展哪些,重点发展哪里,没有清晰的线路。都认为自己的前景广阔,资源一流,随意“落笔”,看似在当地是“重头戏”,放到全省层面看,又都设计不高。既浪费资本,也破坏资源。

长期徘徊在低层次、低水平发展,市场化程度低、创新能力弱。目前,全省的旅游企业法人治理结构普遍不健全,旅游项目开发专业化程度低,集团化经营未成气候,仍然未能摆脱资源依赖型、劳动密集型的旧模式,整体上呈现小、散、弱状态。

我省文化旅游资源分布广泛,管理部门众多,管理系统庞大,而现行的管理体制,已不能适应文化旅游业的发展需求。

景区体制机制不活。全省143个A级景区中,政府事业单位管理的景区53家,国有企业管理的21家。一些国家级旅游资源,经营权掌握在政府部门手中。看似成立了公司,实质上缺少公司化的法人治理结构,还是官办性质。景区经营机制不能与市场经济运行模式接轨,形成了非公司化、非市场化、非专业化的运营管理模式,使景区发展没有内生动力,更多地依赖门票收入。

截至目前,全省没有一家旅游上市公司,也没有大型旅游集团。全国在A股上市的旅游类企业达到20余家。80%的省区市已组建旅游投资集团公司,多数是在省市政府资金和政策的引导和支持下成立的。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从体制机制改革入手,发挥政府统筹作用,是破题的关键

山西不缺景点,缺的是精品,缺的是相适应的市场机制。现象的背后,折射出山西资源型经济的困局。

由于产业的聚集效应,煤炭产业获得大量的诸如政策倾斜、社会资本和劳动力等社会经济资源,“马太效应”越发明显。一方面,社会经济资源过度地向煤炭产业汇聚,以保持其发展速度和规模。另一方面,也导致了煤炭产业对包括文化旅游业在内的其他产业强力挤压。

这是客观的产业生存环境。

主观上,一些市、县特别是一些资源型经济突出的地方,文化旅游业缺乏创新、突破,尤其表现在市场体系建设方面。

一般来讲,市场体系包括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而要素市场则包括资本市场、劳动力市场、技术市场、信息市场等。“这些要素支撑着旅游产品,只有强调产业要素的市场化,才能发挥出有效配置资源的作用。”山西东方国旅董事长常学峰说。

就旅游资源而言,管理各有所属,严重制约着资源商品化。因此,不从体制机制改革入手,旅游要素供给问题就得不到有效解决。

目前,优质资源多数掌握在建设、文化、文物、农业、水利等部门,责任上各自为政,利益上多头管理,致使产权不清、职责不明,为资源的商品化带来了重重障碍。

加之市场化的相关制度缺失,市场配置资源的功能无法充分释放。如景区管理权、经营权的“两权分离”制度迟迟不能确立,使得资源要素商品化缺乏制度保障。

要发挥政府统筹作用。我省对文化旅游资源缺乏深度的全面普查,未能形成对全省旅游资源的科学评价和认识,也就无法编制科学的全省性开发规划。进行旅游资源的开发,就要了解其类型、结构、数量和质量特征、资源等级、地理赋存状况及保护、利用和发展现状等,进而编制科学的规划,确定总体开发方向。

此外,由于缺乏全省性的旅游资源开发统筹规划,出现了未规划先开发、有规划不执行、重复建设等盲目开发现象。旅游规划缺乏效力,使旅游的特色难以凸显。

如何展示差异化、个性化、特色化,以提升游客的兴趣,需要按照专业性的要求,在旅游产品开发上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而非“资源状况为导向”。这就是好资源未必是好产品的道理。

因此,必须把改革摆在文化旅游工作的重要位置,真正把改革作为推动其健康发展的根本动力。

完善市场化环境,建立“综合性产业综合抓”体制机制,旅游业发展才更具活力

随着文化旅游业发展,深层次矛盾更加突出,逐渐成为制约发展的主要障碍。

这些难啃的骨头、棘手的问题,仅靠自然发展和自我完善是不够的,需要有壮士断腕的勇气和气魄,通过一系列的突破和创新,着力提升产业素质,从体制机制和发展动力上缩小差距。

如何推进文化旅游业的市场化改革?如何强化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

在省旅发委规划财务处副处长师振亚看来,重点在两个方面加以改革,一个是旅游管理体制,另一个则是产业发展机制。两条路径看似不同,落脚点却是一致,都是围绕旅游业的市场化发展。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着力破解体制机制障碍,上半年基本完成全省旅游景区体制机制改革。进一步理顺管理体制、经营机制和各类利益关系。重点包装一批项目、引进一批战略合作者、培育一批经营主体、搭建一批投融资平台、打造一批旅游景区和精品线路。

改革强,则产业强。对准掣肘协调发展的弊端、影响全面发展的短板,我省要敢于直面、破解。

在管理体制方面,重点应该解决部门协调向职能整合的转变。文化旅游业是个综合性产业,建立“综合性产业综合抓”的体制,已经成为文化旅游业改革的重要任务。为此,目前各地首先将改革的任务分解到各个部门,强化各相关发展文化旅游业的职能责任,并加强量化考核。

目前,我省成立了山西旅游发展委员会,旅游部门已由配角向主角转变。但下一步还需要通过职能的重新整合,调动各相关部门推动文化旅游业发展的主动性,才有望促进旅游管理的全覆盖,使旅游行政管理体制更加符合产业发展的实际需要。

如今,文化旅游业有着更为迫切的需要,就是建立一套保障市场主体利益的体制。因此,在推进产业要素的市场化体制改革领域,要强化以下几点:

一是将旅游资源管理权和经营权相互分离作为改革的重要内容,明确各类市场主体可以通过直接投资、拍卖、租赁、承包等多种形式投资开发旅游资源。

二是积极推进旅游景区改革,引导事业单位性质的景区向企业化过渡。地质公园、风景名胜、森林公园等资源,已经成为旅游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事业单位性质使其失去了市场活力。

三是深化旅游企业的改革。组建省级文化旅游投资平台,实施大项目建设、大企业运作。

目前,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文化旅游业发展,旗帜鲜明地把文化旅游产业作为战略性支柱产业发展。把山西建设成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旅游目的地,未来可期。

我省发布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
  山西省自然资源厅和山西省气象局6月8日18时5太原新闻网
特色民宿有点火 暑期“情怀经济”催热特色民宿
  田园情怀、窑洞情怀、大院情怀……如今,太原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