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双胞胎姐妹花:把语言艺术课堂开进校园

25.11.2015  23:58

    年仅28岁,创业7年:把大学的专业课程体系拿来教小学的孩子,将语言表演上升到语言艺术的高度;免费开展读书会五年之久,让孩子们享受深度阅读的滋养;带着学生去北京看话剧,只为给孩子们更广阔的视野……

    七年的时间,司钰涵、司钰洋这一对双胞胎姐妹花从少年宫外聘教师进入到太原的语言培训市场,再到创立“钰涵工作室”荣获“全国青少年十佳朗诵指导教师”的称号,又被家长推荐走进校园进行艺术教育和阅读指导。她们的创业路程踏实而坚定。

    现在,她们有着更大的梦想——给孩子们提供专业的环境,让她们真正地到她们想要从事的行业中实践,帮助孩子们在学习中找到梦想。

    “窒息”中创业:为一声承诺放弃更好的发展

双胞胎姐妹司钰涵、司钰洋

    司钰涵的事业起步于少年宫的临时代课。当时已在北京工作的她因为要照顾家人,不得不暂时回到太原,恰逢少年宫需要教语言表演的外聘老师,于是被推荐上岗。那个时候,一直从事成人培训的她从来也没想过要把教孩子当做长久的事业。

    代课一段时间以后,司钰涵发现孩子们的学习水平和学习的时间非常不匹配。这个时候,她开始思考:为什么孩子学了很久依旧仅限于带动作说个诗歌?孩子们的培训出了什么问题?

    司钰涵坚定地认为,语言是可以进行表演的,但孩子一旦进入小学,语言作为工具和交流的作用就必须要作为主导!于是,她重新整理教材、改变上课流程,把自己接受过的专业的、正统的课程带了进来。尽管调整后的课程前期进步比较慢,家长们也有不少疑虑,但等孩子们逐渐走进门槛,并影响到了语言的学习,司钰涵的培训课程火了起来——从三五个到十几个、几十个,再到一个假期四个班,学生迅速膨胀。

    正当司钰涵的教学渐入佳境时,国外的朋友力邀她过去发展。“当时诱惑挺大的,特别想去。而且我当初不喜欢太原,觉得太原什么文化生活都没有,整个生活压抑而沉闷,感觉快窒息了。”虽然这份走出去的机会对于司钰涵来说可以媲美一份新鲜的空气,但和家长交流时感受到的信任和热情却让她始终没有下决心离开。

    “出国是另一片天地,也许会发展地很好。但过度期之后孩子们进步特别快,家长总是说‘我真是选对老师了,幸亏跟着司老师,真是太好了’‘司老师你放心,孩子跟你学到底’……如果我要不教了,孩子们需要重新选择、重新适应其他老师。那他在这儿学的这段时间算什么呢?之前跟家长承诺的长期、系统得培训又算什么呢?我突然觉得出国虽然对自己有好处,但人不能光想着自己的发展。这挑子不能撂!

    就这样,司钰涵没有透露出任何信息,在内心完成了她的选择,并由此决定:既然留下就认真、长久地坚持下来——她决定从少年宫出来开辟自己的疆土。令她感动的是,当她决定自立门户的时候,即便没钱租赁固定的教室,跟她上课的七八十个孩子们也无条件信任,全部都跟着出来了。双胞胎妹妹司钰洋也选择回来和姐姐一起创业。

 

    一份手写信:“我铭记我所做的每一件事对孩子都是榜样

学生家长写给司钰涵的信

    司钰涵不仅在语言艺术培训的专业知识方面下功夫,更影响着孩子们的方方面面。“上课的时候家长就会跟孩子说‘你看司老师多认真,你得像她!’其实很多时候,是因为孩子们看不到家长工作的状态,哪怕家长是再敬业的人,他没看到,也不知道什么叫做‘认真’。我们总要求孩子学习认真点儿,那‘认真’是什么样式,还需要有一个形象。我愿意变成这个形象,所以我比较愿意约束自己,让自己成为一个充满正能量的人。

    让司钰涵如此自律,源于一封家长的手写信。

    “2010年7月的一天,有位家长听完课以后给我手写了一封信。在电脑已经很发达的社会,这样的交流方式让我倍加感动。‘孩子们需要一个榜样,当他们看到他们的老师那么认真的时候,他就会明白什么是认真。’看完那句话我就哭了,从那天开始,我就特别铭记,我所做的每一件事情对孩子们来说都是榜样!所以我爱看书,也跟孩子们讲我对书的珍惜,然后发现我身边的孩子都很爱书;我从戏剧中灵魂得到震撼开始认真生活,也把我从戏剧中得到的好,包括热情传递给孩子,然后孩子们也特别有热情,干什么都很积极。

    现在,司老师认真、积极的正能量一直影响着孩子和家长们。

    课后读书会,为孩子开启深度阅读的大门

司钰涵在给孩子们讲解

    跟着司老师上课久了,陆续有家长反映,说孩子明明在家看了很多书,但写作的时候仍然很困难,感觉和没看书没什么区别。而课堂上,司钰涵也慢慢发现,分析稿件的时候孩子们理解稿件非常慢,理解地也不深刻。

    “文字是有传播信息的功能的,要结合上下语境,才能知道文字背后要传达的是什么意思。”司钰涵感到孩子们在语文学习的时候出现了问题,那就是书读得不少也没有阅读障碍,但是阅读能力很弱一直停留在浅阅读。这对于三四年级的孩子来说并不是好现象。所以,司钰涵尝试着带领孩子们进行深度阅读。

    刚开始给孩子选书也是司钰涵第一次接触儿童文学作品,她大量买回来看,跟孩子们讨论,并在每次课程结束后,给孩子们免费阅读指导。慢慢发现开读书会以后效果很好。孩子浅阅读的习惯慢慢引导到深阅读的效果。很多家长反映孩子阅读理解,写作文都特别好,包括平时的交流,孩子想得也比较深。就这么一坚持,就是五年多。现在,课后的读书会都是孩子们期待的一件事情。

    目前,司钰涵坚持在讲的有七个读书会。

    北上“看戏”,让孩子知道生活还可以是这样的

北上看戏,与导演娄乃鸣、剧作家孟冰合影

    不只是读书会,跟司钰涵学习的孩子们还有一个走出去的机会——去北京看话剧,而一帮孩子“千里看戏”也成了北京人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去看戏的想法源于司钰涵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孩子需要更深刻的东西。“孩子需要儿童文学活泼的文体,但不能局限于儿童文学中。好的艺术作品有人格魅力和精神在里面,可以吸引你,让你更深刻。”司钰涵回顾自己在京求学时戏剧带给自己的巨大震撼及影响,决定带孩子们去看话剧!

    要去外地看戏,食宿、路费、戏票都需要钱,“戏票比较贵,因为孩子看戏需要离舞台很近,把表演的所有细节都看到注意力才能集中,否则就会走神。而且酒店不能住差的,三餐的质量也必须保证,大概每次去都在三四千左右。”最开始虽然只有两三个家长愿意支持,但对于当时的姐妹花来说也已经非常兴奋,事实证明,孩子们因此受的影响非常大,后来就是五六个、十几个,最多的时候是32个。“现在每次去平均20到25个孩子。我们很感激家长的无条件信任,去北京都很多次了,仍然愿意让孩子跟着司老师反复地跑,所以每次行程我们都安排的不一样,也庆幸北京的文化生活非常丰富,能给孩子不同的体验。

    从刚开始的懵懵懂懂,到后来看完可以讲出感受,再后来是孩子要求老师什么时候去看话剧,孩子们受到的影响非常大。“我们选择的话剧类型是很正统的现实主义戏剧风格。看完后和孩子们讨论很正能量的东西,其实是希望孩子们明确一个目标,知道为什么学习。让她们知道除了学习、上补习班、吃喝拉撒之外,生活还可以是什么样的,文化界、艺术界的人是如何理解生活。孩子不一定从专业的角度去理解戏剧与艺术的高深,可是孩子有愿望,有驱动力想进剧场想拿起书,那就是一种内心情感的需求。现在孩子们学习特别认真、正能量特别地足,因为觉得人得不一样啊,北京有很多很好的文化生活,我们以后也要那样活着。

    “现在娱乐性的阅读充斥生活,电视娱乐媒体都已经很浅薄了,而三年级以上的考试要求又比较高,很多东西没有过程只要结果,我们就需要为之间的过程做出努力。”司钰涵认为,每代人都渴望精神上的收获,孩子们需要深层次的引导。当孩子把经典看多了以后,本能就会排斥看起来熙熙攘攘没有内容的东西。

    课堂走进校园,责任感让她们想做更多

太师一附小课堂掠影

    2015年9月份开始,司钰涵姐妹俩的课堂经由学生家长推荐,开进了太师一附小的校园。“我们很感激学生家长的信任,也很荣幸赶上校园开设戏剧、戏曲、影视、表演等活动的风潮。”虽然她们的生源已几近饱和状态,课程进校园也基本没什么钱,但姐妹俩还是坚持认真备课、上课。

    学生多、时间少、还要效果,学校的课程给了姐妹俩更大的挑战。但这费力不挣钱的事儿姐妹俩却干得兴致勃勃:“当大家都说你好,你也发现真的影响到孩子们的时候,会莫名产生责任感,觉得更多的孩子应该被影响。但迫于课程专业性的原因,我们没有办法轻易培养老师,对有些想来学习但因客观原因不能去教的孩子产生愧疚。在工作室发展越来越好以后,就希望服务更多、发挥更大的能量。

    创业梦想:为孩子提供更广阔的舞台

与苏民、蓝天野、濮存昕等艺术家近距离接触

    提到接下来的发展方向,司钰涵姐妹果断地说:换教室、提供更好的硬件条件!“孩子和我们学的时间非常长,要不断提升硬件设备也得跟上,比如录音室、操作台等,让孩子们有在台上实践感受的机会,这样学习会更有趣、更丰富,孩子收获也会更大。

    司钰涵姐妹认为,现在世界越来越大,想干什么都有可能干成,但是世界越大越嘈杂,你越不知道自己能干啥,所以生活中,老师和家长要帮孩子找定位、找梦想:“有的孩子不知道自己能干什么,也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才会出现学什么也半途而废。其实孩子根本不了解自己,所以我们就希望给孩子明确的目标,挖掘孩子的潜力。

    “也许有的孩子去学了朗诵、主持了,但可能没有条件到一个专业的播音院校去接触这些。所以我们就想给孩子创造这样一个环境,哪怕为那些只能学几天的孩子,有一个体验专业的学习环境、操作环境的机会,帮助孩子定位。虽然我不敢保证你学了以后就能从事这个行业,但我愿意给你开启一扇门,让你看看这个世界还有这样一种生活状态。

    司钰涵从来不把自己定位于语言表演的老师,她更看重语言作为沟通和交流的工具,并坚信语言是一门艺术。她在接受采访时反复强调,语言艺术根植于阅读,一个有能力的老师不仅需要强大的专业技能,更需要深厚的文化底蕴,对文化充满热爱。“学习语言,就是在学习语文;训练语言,就是在训练思维!”有深度、接地气,就带着这样的信念,司钰涵的工作室在太原的培训市场上独树一帜,她希望她不仅是一名教语言艺术的老师,更能给孩子们打开一扇门,帮助她们开启精彩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