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提升与历史保护并重 聚焦五一路拓宽改造

19.01.2016  22:23

    五一路改造消息一出,立即引起太原市民的热烈关注。1月18日,本报记者采访了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交通二所所长朱世峰,请他详细介绍了五一路这次改造的具体内容。

     风貌装扮 打造景观主轴线

    查阅相关资料获悉,五一路是太原解放后,由当时的建设者将新开路、首义门、松花坡、精营中正街、新民头条、新民五条拓宽改建,于1955年9月建设完成的一条南起五一广场北至胜利街的大路,寓意劳动人民当家做主,并成为我市最早的通衢大道。

    作为一条太原标志性的大道,五一路建成60年以来,两侧的建设一直引领时代步伐,而其自身却基本未作大的改动,红线宽度一直局限在26至30米之间,双向四车道,且人机共板,已日益不能适应发展的需要。

    朱世峰介绍,此次五一路改造范围南起五一广场北端,北至涧河路,全长4.8公里,规划红线宽度北大街以南40米,双向六车道,北大街以北50米,双向八车道。

    与现状路相比,改造后的五一路不仅将变宽,而且还延长了。目前的五一路到胜利街后为丁字路,与涧河路之间尚有数百米的距离没有路,通过这次改造,这截断头路将被彻底打通。

    朱世峰说,根据太原市城市总体规划,在城市景观上要实行“一线三带”的装扮计划,在城市建设中将形成几条景观轴线,成为城市风貌的主要骨架,而五一路——并州路——坞城路——大运路即为其中一条景观主轴线。经过近几年的城市建设,目前,并州路、坞城路已完成改造,待到五一路改造后,这条景观轴线也就基本形成。提升功能 完善交通路网

    五一路从建成到现在已多年,暴露出许多问题。比如,许多路段路面出现龟裂、涌包和沉降不均等,现状排水管涵由于修建年代久远,一些雨污水还是合流管,管线布置不规则,流量偏小。此外,五一路属于商贸街区,紧邻柳巷,沿线医院、学校众多,平时人流量、车流量都很大。调查显示,五一路高峰时段每小时交通流量为4500辆,通行能力已达到饱和,尤其是在北沙河桥、山医大二院、桥头街等处,每逢上下班,狭窄的道路经常拥堵不堪。

    朱世峰介绍,提升功能是五一路此次改造的着力点之一。虽然没有设置高架路面,但与主要道路交叉口,基本上采取了立交方式。改造中,在桥头街、上马街路口,修建一条东西向下穿通道;为解决山医大二院、省儿童医院路段交通拥堵问题,在新民北街、坝陵南街段,将设置一座480米长的下穿通道。届时,车辆如果不需要进入上述单位,可直接通过下穿通道南北通行。在北大街路口,也将设置一座下穿通道,实现立体通行。

    现状北沙河桥是五一路通行的一处“瓶颈”。这座建于上世纪50年代、浆砌片石桥基、预制板桥面、宽度仅为12.5米(两车道)的桥梁,不仅通行能力不足、荷载标准不够,且经技术部门检测,已成危桥。改造中不仅将新建一座50米宽的新桥,且还为下一步将实施的北沙河快速化改造,预留东西向下穿通道。

    中环路的打通,让太原城市交通发生了质的改观。此次五一路改造,将实现与北中环的立体连接(2013年北中环建设已为五一路预留了下穿通道)。通过打通断头路,与涧河路连通后,还可通过卧虎山路,进一步连接环城高速。同时,周边的小街巷也将进行微循环改造。五一路这条老路,将紧紧追赶时代步伐,实现旧貌换新颜。

    五一路在这次改造中,看得见的路面有变化,看不见的地下也将有大改变。地下管网全部配齐,标准提高,实现雨污分流。过去,道路上空密布的“蜘蛛网”也将全部入地。

     注重保护 传承历史文脉

    五一路沿线,分布着诸多历史文化建筑,如山西国民师范旧址、星火俱乐部、五一百货大楼、华义美发厅等。五一路周边的众多历史文化建筑,已经深深扎根在老太原人的记忆中。一条路将太原厚重的历史连成串,走在这条路上,不仅体验着现代文明,也仿佛在历史中穿越。

    1958年开业的华义美发厅显得陈旧、暗淡,但对老太原人而言却不陌生。比如,老式吹风机、白瓷脸池、白色制服、陈旧的海报……这是如今我市最后一家国营理发店,店里的老式理发椅有的用了50多年,该店保留着传统理发手艺,至今仍颇受欢迎。

    再比如,位于五一路245号的山西国民师范旧址,是我市保存较完整的一处近现代重要史迹及纪念性建筑。主要建筑坐北朝南,前有西洋式大门,中有加固维修后的歇山卷棚式二层办公楼和资料室,西侧为临街展览厅,东侧有卷棚式陈列廊。整个建筑古朴典雅,是民国初年中国传统建筑与西方建筑相结合的典范。

    很多老太原人关心,在此次道路拓宽改造中,这些老建筑能否留下?对此,朱世峰明确表示,不仅要保留,还会保护得更好。例如,在道路设计方案中,为完整保护山西国民师范旧址,路面主要向西拓宽。太原不会因为改造而失去历史印迹,反而会更加提升它的历史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