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学子在南极过春节 南极昆仑站有了太原标牌

18.02.2016  00:54

    回到南极中山站,山西学子潘曜过了一个难忘的春节,也得到了难得而短暂的休息。四十多天的昆仑站之行让他从里到外彻底“蜕变”。

     在-60℃的气温下打冰芯

    “昆仑站的高原气候和低温,给我留下这辈子都忘不了的记忆!”潘曜说,昆仑站虽然冷,但没有太大的风,泰山站海拔低,可是风却特别大,他们在那里还遇到了暴风雪。

    一路上,潘曜一边随队伍赶路,一边沿路安装仪器。到了昆仑站,他的任务其实并不多,20多天时间,有15天是帮助队友干活,整个科考队所有科研项目,他都参与其中。

    打冰芯,冰芯房在地下,温度在-60℃,“那是我感觉最冷的一天,我帮着到地下安装冰芯房。”潘曜介绍,冰芯项目是内陆队最大的科研项目,今年打了300米的冰芯,不要小看这冰芯,它记录了南极的古气候特征,这300米的冰芯经过了大概一万年才形成的。科考人员通过对冰芯里的一些重金属元素推测地球的古气候。

    冰芯虽然是用机器打,但是人必须监控着,而且隔段时间就得去取冰芯。一天要打16个小时,大家三班倒,每个人要待5个多小时,确实不容易。

     小鲜肉”变成了“大叔

    潘曜在讲述自己经历同时,也给传来了几张图片。一张是他的个人脸部特写照,已经完全认不出了,脸部有一半地方是紫黑色的,尤其是鼻子上,“因为这里紫外线太强,脸上已经褪了好几次皮了!”小潘走的时候还是一个“小鲜肉”,现在胡子拉碴,更像一位饱经沧桑的“大叔”。“这些真的不算什么!”潘曜坦言,这次南极之行改变了他很多,尤其是内心。他在家是独生子,家里条件也不错,从小没吃过什么苦,甚至连家务也没有干过,动手能力差。“以前干活总依赖别人,现在虽然有队友帮忙,但是很多事情都很复杂,必须自己去干,遇到困难必须自己想办法。”有一次在外搭建仪器的架子,他从早上8点搭到了晚上6点。

    潘曜说,他现在明白了责任,知道很多时候要主动去承担责任。“在这里唯一能依靠的就是队友,队伍里28个人可以说是相依为命。”潘曜懂得了合作有多重要,在那种环境下,一个人太渺小了,团队才是战胜一切困难的保障。“90后”非常自我,也喜欢特立独行,那是因为经历苦难少。在南极要成功完成一件事情,不仅每个人必须百分之百去努力,而且必须学会配合。

    现在,潘曜的科考任务接近尾声,他总结,之前安装了四套冰物质过程监测站,个别传感器没有数据,查了很久也没有发现原因,但是温度链工作正常,总体来说比较满意。

     在昆仑站立起太原标牌

    有一件事情,让潘曜感觉非常自豪,“在昆仑站有很多指示标牌,上面留着来过这里的科考队员家乡的名字,或者学校名字,可是我发现没有太原,就找了一个空白牌子,郑重地写下太原两个字,这也算是填补了‘空白’!”“我还见到了咱们国家的固定翼飞机,上去参观了一圈。”小潘说,飞机还飞到了昆仑站,因为气压太低,担心降了不能起飞,就没有降落。这是第一次使用固定翼飞机,主要用于科研,很期待以后可以运人,这样去昆仑站就很方便了。

    记者担心他的身体能否吃得消,潘曜说他在昆仑站适应得很快,体重一点也没有降。

    目前,潘曜的大部分任务在昆仑站已经完成,接下来,他准备在中山站附近安装一套冰物质过程检测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