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无人冰站布放成功有咱山西人参与

19.09.2018  07:14

  “王哥,我们已经开始返航了……”9月17日,杨望笑给山西晚报记者发了一条短信,介绍了目前北极科考的情况。极地科考史上又多了一个名字——杨望笑。杨望笑是“山西极地科考第一人”窦银科的学生,山西运城人,太原理工大学电气工程专业的一名在读博士,今年7月20日启程,成为北极科考队队员。参加了第九次科考。近两个月,受限于通信,记者与他的联系只能靠短信,一些情况也只能通过他的老师窦银科了解。在他顺利完成科考前夕,山西晚报完成了对杨望笑的独家采访。

   最高兴参与我国无人冰站布放

  17日下午1点51分,杨望笑发来短信,“这段时间一直没有跟您联系,我现在这边不能用微信,虽然电话能用,但是在房间里面没有信号,收信息必须到门外。我们最近已经没有什么事情了,完成了所有的作业开始返航了,目前主要工作就是写科考报告。预计26日能回到上海……

  从他发的内容感觉不到极地科考的神秘和艰辛,就像是完成了一件普通的工作。这应该是窦银科团队的一个“传统”:从窦银科到他的几位徒弟袁凯琪、潘曜、刘磊、左广宇,再到现在的杨望笑,面对山西晚报记者的采访,谈起科考的情况,语言朴实不浮华,报喜不报忧。14年的追踪采访,对他们已经很了解了。其实他在北极科考期间受的苦,不会比前面几位少多少。

  “我们在冰面上安装了我们自己的设备,其中最重要的无人冰站这个项目完成,太高兴了!”杨望笑觉得能参与其中是自己的幸运。因为要介绍的情况有很多,他并没有来得及介绍什么是无人冰站。山西晚报记者查阅了资料,我国此次布放的无人冰站,全称为“北极海-冰-气无人冰站观测系统”,可以实现对北极的海洋、海冰、大气三个界面多个通量的无人值守观测,其采集的数据通过卫星自动传回国内。此次无人冰站的成功布放,将有助于提高对北极环境变化的监测能力,有助于提升对北极气候及海冰的预测预报能力。除此之外,他还将窦银科团队研发的25套浮标安装在北极,用于监控北极环境。

  在极地科考中,最考验人的就是冰上作业,平常很简单的一个动作,到了北极那就是另一个情况。类似穿衣服、摘手套等简单的事情都无比费力。更不用说要在冰面上安装设备,还要钻孔。冰裂缝、融池等隐患还要时刻提防,大雪、浓雾、狂风的天气给布放作业增添了相当大的难度。杨望笑和队友们有时候还得裸手作业,为了安装需要,他们不得不长时间跪着,甚至是躺在冰面上进行作业。

  “只要能完成任务,受多大的罪也值得!”杨望笑表示,他参与和见证了此次北极科考的成就,不仅仅是他一个人的荣耀,也是他背后整个研究团队的荣耀,他们虽然不在现场,但是没有大家平时的通力合作,也不会有他这次科考任务的顺利完成。

   最难忘北极熊走到了他的工作区域

  “任务顺利完成,但也有不少难忘的事情,最难忘的就是和北极熊的一次‘亲密接触’。”杨望笑说,他们在冰上作业的时候,需要安排人监视北极熊,也就是防熊队员。北极熊外表萌萌的,但是不能被它的外表欺骗,它扑食能力强,跑得也快,有人说比雪地摩托车还快。另外,由于食物减少,北极熊长期处于饥饿的状态,袭击人的风险增高了,因此科考队员必须及时防范。

  这次北极科考,杨望笑工作时也见识了这样的场面。他们正在冰上工作,突然发现了北极熊,所有人员紧急上船。“现在想起来也很刺激,我们上船之后,发现北极熊真的走到了我当初作业的区域。”杨望笑说,最后使出了“绝招”——召唤直升机进行驱赶,北极熊害怕低空飞行的直升机,很快逃离了现场。“虽然北极熊对我们工作产生了威胁,但是我们不到万不得已是不会伤害它们的,科考队有严格的规定。”回想那些经历,杨望笑觉得北极科考是人类的探索行为,是为了更好了解北极,必须尊重当地的一切。甚至有一天,通过我们的探索,掌握更多的情况,反过来去更好地保护好北极。

  “这次任务总算顺利完成,回去之后会把一些科考数据进行整理,另外也会把自己总结的科考经验告诉师弟师妹们,也许将来他们会用得上!”杨望笑时刻不忘自己能够为远在万里之外的学校团队做些什么。

   最感动家人和老师的支持

  通过与杨望笑这段时间断断续续的联系,大概能够勾画出近两个月他的北极科考轨迹。

  7月20日,杨望笑作为队员随考察队乘坐“雪龙”号极地科学考察船,从上海出发前往北极执行科学考察任务。电话通话中告诉山西晚报记者:“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保证尽全力完成好这次任务,为山西科考贡献自己的力量。

  7月22日,他给记者发来短信:手机信号不稳定,无法及时联系。一路上主要对航路上的海洋情况进行监测。参加了雪龙船的会议,注重考察质量,数据要严谨……

  7月30日,还是短信:今天早上雪龙船过了白令海峡,算是进了北极圈。北京时间五点半举行了相应的庆祝仪式,还放飞了一个气球,上面写了队员的心愿。从今天开始,进行各自工作的准备。前天船上还举行了歌唱比赛,我凑热闹参赛,但没过初赛。

  之后,一直无法联系。直到9月17日,与记者再次取得联系。杨望笑这段时间在北极完成了繁重的科考任务。

  “其实最难的不是各种不适应,而是闲下来的时候,想家让人太难熬了!必须找点事情做!”杨望笑心里很矛盾,既想和家人联系,又怕和家人联系,“不能把真实情况告诉他们,怕他们担心,但是很期望能和家里人说说话!我能走到现在,离不开家人的支持,离不开老师和团队的支撑,每每想到这些,寂寞、难受等负面情绪就淡很多。”杨望笑说:“和家人有过联系,很支持我,知道我快回国了,家人很高兴。

  最后,他希望通过山西晚报向所有关心他的人表示感谢,“祝大家中秋节快乐!”今年中秋节,杨望笑和队友们只能在雪龙船上过了,距离家越来越近了,盼团圆,团圆即将在眼前,也许是巧合,因为这种巧合,杨望笑和队友们回乡情更切!“中秋节,我们会在船上举行一次联欢会,大家表演节目来庆祝中秋节。  

   【大事记】

  从2004年至今,山西晚报一直记录着窦银科团队的科考足迹,从窦银科到他的徒弟;14年来,山西晚报相关新闻报道,可以说是山西极地科考发展的“大事记”。

  2004年10月至2006年3月

  窦银科参加我国第21次南极科学考察,被誉为“山西南极科考第一人”。

  2011年11月3日

  窦银科再度入选南极科考队,参加第28次科考,赴南极开展中山站、昆仑站和长城站“一船三站”的考察任务。其间,他承担第28次南极科考队卸货任务的“雪鹰”KA32直升机的失事搜救,第一时间找到失事飞机飞行员。

  2012年7月2日

  窦银科随中国第5次北极科学考察队出发参加北极科考,9月26日回国。这次回来,他向山西晚报记者透露,他计划送弟子踏上极地科考之旅,希望有更多山西人参与到极地科考中。

  2013年11月4日

  窦银科的学生袁凯琪成为我省首位赴南极科考高校学生。当年12月,山西晚报记者对身在南极旅途中的袁凯琪进行了独家采访。窦银科的后辈中,第一个接棒的是袁凯琪。

  2014年7月11日

  太原理工大学电气与动力工程学院2013级硕士研究生刘磊,作为第六次北极科考队队员,乘雪龙号科考船出征。窦银科将第二棒交给了刘磊。刘磊成为山西首位参加北极科考的在校学子。

  2015年11月7日

  太原理工大学电气与动力工程学院2015级硕士研究生潘曜11月7日出发,12月初到达中山站,12月中旬出发去昆仑站,随内陆考察队深入离中山站1300公里的南极最高点昆仑站,沿途经过约40天的雪地车生活,经过了南极内陆——“生命禁区”,约20天的昆仑站考察活动,并安装携带的全部考察仪器。

  2016年9月26日

  太原理工大学博士左广宇随同中国第七次北极科学考察队完成科学考察任务回国。

  2016年11月2日

  左广宇随同我国第33次南极科考队出征,此次深入到南极内陆,他是山西一年之内连续参加北极和南极考察的第一人。

  2017年2月25日

  左广宇顺利完成了相关科考任务,将登船从南极返回。

  2018年7月20日窦银科另外一个“徒弟”——杨望笑作为队员参加我国第九次北极科考,参与了无人冰站的布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