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改革提高绿色出行比例

13.04.2016  10:03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对交通的需求快速增长,机动车辆日益增多,交通拥堵已成为城市顽疾。要缓解交通拥堵,应推进交通供给侧改革,提高绿色出行比例,使绿色出行成为主导的城市交通出行模式。

当前,在很多地区,路越修越多、越修越宽,堵车现象却不见好转,其原因主要有:一是城市绿色公共交通供给严重不足。我国公交分担率过低,城市公交分担率普遍在10%~30%。小汽车出行正呈现高速增长、高强度使用、高密度聚集的特征,反映出市民对小汽车的过度依赖。一些城市还存在公交线网布局不合理、覆盖面小、疏密不当,出行不准时、耗时长,公交路权优先无法保障等问题,导致公交供给严重短缺。二是城市布局规划欠合理,直接导致外围通勤距离被迫延长,对交通构成巨大压力。城市“摊大饼”式扩张。中心区功能过度集中,新区功能普遍单一,打破了职住平衡。公交、自行车、步行等绿色出行方式也因城市规模扩大,小汽车占用非机动车道等原因受到影响,逐步萎缩。

从根本上缓解交通拥堵,必须着力加强交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新的交通供给创造新的需求和新的增长,从绿色交通供给发力,就能创造绿色交通需求和绿色增长。

国外近年来先进的理念和实践经验值得借鉴,比如职住平衡。不管是建新城,还是改造旧城,都应在规划设计中尽可能贯穿职住平衡理念。让人们能就近上班、上学、购物、娱乐,城市功能分区与交通实现有效衔接、融合发展,从而缩短出行距离,减少出行需求。

笔者认为,当前各地亟待加强交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既做减法又做加法。减法,就是通过经济、行政等手段控制小汽车无序增长,减少其过度使用。明确出租车定位,即城市公共交通的补充,为社会公众提供个性化服务。实施出租车总量控制。加法,就是加大绿色交通供给力度,扩大绿色交通供给,把公共交通放在城市交通发展首要位置。为此,应采取以下对策与措施。

加大公交基础设施建设力度。高度重视公交停车场、保养场、换乘枢纽等公交基础设施建设,优先保障设施用地。因地制宜规划公交专用道,并让其连接成网。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作用,加快智能交通发展,在城市主要线路、中心地带规划建设快速公交系统,形成快速公交骨干网络,带动提升公交运营效率。逐步改善公交舒适性差、换乘不便、覆盖率不高、便捷性差等状况。

建立完善公交发展财政保障制度。应加大财政资金扶持投入力度,增加车辆、提高发车频率,探索建立城市公交投资与地方财政收入协同增长机制,及时足额补贴城市公交的政策性亏损和承担的社会福利,解决公共交通建设与运营资金不足问题。

加大政府监管力度。我国公共交通服务水平较低、吸引力不强、管理较弱,一线公交驾驶员工作积极性不高。为此,政府的监管和激励机制要到位。完善监管机制、奖惩机制以及服务标准体系来激励和引导公交企业改进服务,提高服务质量。

扩大城市公交服务广度,拓展服务深度。有效推进城乡客运线路网络的衔接和提升,实现公交与其他运输方式的无缝对接,特别是公交站点和轨道站点应实现无缝对接,做好“最后一公里”接驳服务。提高公交的服务品质,提供便捷、安全、舒适的公交服务。

创新公交运营模式,促进公交可持续发展。深化公交企业内部分配机制改革,收入向一线驾驶员倾斜,充分调动其积极性,运营收入与驾驶员绩效工资挂钩。出售、出租站点冠名权,增加公交站点的广告收入,减轻财政负担。新设公交站点的冠名权可探索向公交公司交纳资金的方式。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公共交通设施建设和运营。如社会资本投资公交停车站点建设,可优先免费在站点设立广告,不断创新探索有利于公交可持续发展的经营模式。来源:中国环境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