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农艺师到“科技小院” 晋祠大米种出“科技范儿”

20.04.2023  07:31

  4月17日清晨7时许,育秧工人殷艳峰早早来到温室大棚,查看秧苗生长情况。经过十余天时间,最早培育的一批秧苗纷纷露头,他轻轻用手指比划一下高度,满意地点点头。这是山西康培现代农业科技园首次开展祠大米的机械化育秧。至此,晋源区在王郭村、花塔村等地配建了多个大型育秧基地,实现了晋祠大米育秧的机械化和智能化。机械出力、科技助力。眼下正是春耕的农忙时节,加之农业专家的鼎力相助,秧苗预订量屡创新高,晋祠大米的“科技范儿”也越来越足,正努力走出一条科技赋农的致富路,不仅种植规模日渐扩大,更向着高品质的有机大米迈进。

  育秧用上“好芯片

  “经过不断改良,‘晋稻17号’‘锦稻香103号’等几个品种产出的晋祠大米在产量上非常稳定,今年又引进几个新品种,看看哪些更适合,希望在口感上更好。”晋源区高级农艺师张来全,指着大棚内几盘有特殊标记的秧苗盘,一边记录秧苗生长情况,一边介绍说,近年来,他和多位专家遍访各地的稻米种源基地,在“晋稻17号”基础上,又先后从吉林、沈阳等地引进10余个新品种,使得晋祠大米的品种、品质进一步优化。目前,晋祠大米主要以“晋稻17号”“锦稻香103号”等改良品种为主,种植总面积占九成以上。

  种子被誉为“农业的芯片”,是农业生产开好头、起好步的根基。一粒有着“科技范儿”的良种要真正育成并非易事,除了有高科技手段之外,还得下足“笨功夫”。

  新品种引进后,并不代表着可以直接种植,需要经过不断改良。当时,张来全和花塔村有着40多年种植经验的任富贵,总是钻在闷热的大棚里,记录秧苗的出苗情况,并不断地调试秧苗所需基料的配比。“育种过程复杂又枯燥,插秧后,我们也总泡在田里,用眼睛看长势、用尺子量高度,最后称重量,一年又一年,才改良出较为满意的几个品种。”张来全说。

  经过多年培育,由“晋稻17号”“锦稻香103号”种出来的晋祠大米,晶莹亮白、口感软糯,亩产稳定在600公斤以上,达到优质高产、绿色安全等技术指标,已在晋源区全面推广种植,如今晋祠大米的复种面积稳定在3500亩以上。

  全程要吃“营养餐

  今年,山西康培现代农业科技园4个育秧大棚的秧苗可满足数百亩稻田的栽种。“我种水稻40年了,以前因烂籽、烧芽等总浪费秧苗,现在政府帮我们选好种子,又配建机械化育秧设施,不仅育秧周期短,质量还高,你看看这新冒出来的芽苗又齐又壮。”看着一排排绿油油的秧苗,任富贵高兴地说。

  农田里的“智慧”不仅于此。“今年不仅有优良种子,还要让稻米‘吃’上有机肥,我和农机队联系好了,统一采用无人机植保,新技术、新设备一上,省时又省力,你们偷得乐吧。”看着绿油油的秧苗,晋源区农业农村局副局长郭建平将种植计划提前透露给农户们,给大家又吃了一颗定心丸。

  “稻米的口感包括香味、光泽度、黏性、弹性、软硬度等。”郭建平说,生活水平高了,百姓不光要吃得饱,更希望吃得好、吃得健康。如何生产优质稻米?郭建平认为,有机晋祠大米就是当前的种植目标。借鉴外地的先进经验,该区今年将增加有机肥投入,减少化学农药用量,确保营养价值更高。

  如今,为提升产量和品质,晋祠大米的生产过程已实行统一购种、统一育秧、统一栽植、统一农资、统一植保等多方位的统一管理,并大力推进机械化作业和科技助农的生产模式,致力于为现代农业注入工业思维和科技动能。

  作为历史悠久的农业品牌,晋源区正为农户们探索出一条科技兴农、品牌兴农之路。“等5月插秧后,农业部门会定期邀请农技专家展开植保指导,推广使用有机肥和高效低毒无残留药肥,为稻米吃上‘营养餐’,品质高,将来自然不愁卖。”郭建平说。

  “科技小院”设地头

  走进稻田公园,伴随着一阵阵轰鸣声,几台农机正来回穿梭,为插秧准备着。

  四季轮换,序年更替,晋祠大米的种植历史悠久。时至今日,源远流长的农耕文化,造就了晋祠大米的丰厚底蕴。从全面复种到建成开放的稻田公园,以及规划建设中的稻花城,借助一粒米,晋源区农业现代化更进一程,这其中,还离不开“科技小院”的功劳。

  产业是基础、文化是灵魂、旅游是推手。晋祠大米“科技小院”由中科协、省科协挂牌成立,山西农业大学农学院教授、“科技小院”首席科学家董琦带领科研团队来到田间地头,通过指导农业品牌化建设助力晋祠大米增产增收。

  “这些专家不仅帮农户们解决了技术问题,还从产业角度出发,创意性地提出借助插秧竞技、土地认养、农田快闪、稻田生态放养等农耕活动,真正把生产、生活、生态融合在一起,为稻田公园擦亮了农耕文化的品牌。”晋源区科协有关负责人深有感触地说,山西称晋的故事就与一株禾稻有关。“科技小院”引进彩色水稻品种,在稻田画设计中把当地的历史文化植入其中,通过传统划线法、GPS定位法等多种稻田画的制作方法,以“桐叶封第”“晋献嘉禾”“三七分水”三个文化故事为主题制作了唐风晋韵稻田卷轴画,为稻田公园的推广打响了第一炮。

  当时花塔村的很多村民协助参与了稻田画的设计及制作,大家惊讶地说:“老话常说,种地就种地,还能种出花儿来。没想到,这些娃娃们不仅种出来了,还能吸引这么多人来我们村里玩。”扎根于实践,用科技的力量推动产业的发展,“科技小院”的师生们亦是收获满满。多年来,“科技小院”项目共培养硕士研究生7名,3人的毕业论文获评优秀,“大地艺术景观设计技术”已通过科技部技术评价,并在省内推广种植面积10余万亩。

  对于晋祠大米这个农耕文化品牌的建设,董琦教授和科研团队还有很多想法。他说:“晋祠大米历史悠久、资源条件优越,下一步,我们想在产业上研发生态农业技术、在运营上探索社区支持农业的模式,以农林文旅康的视角助推晋源区全域化旅游战略的实施,不仅让更多论文成果写在田间地头,更要让‘科技小院’在这片土地上继续开花结果。

  不负农时不负春。站在高质量发展起点,晋祠大米从春天出发,迈开农业高质量发展步伐,如今一幅幅生机盎然的春耕画卷已在晋源农田上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