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农机化发展的新纪元—我省实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十年成就回眸

01.01.2015  01:40

   

  • 农民喜购国家补贴农机具

  • 小麦联合收割机抢收小麦

  • 田间管理机正在喷药

  • 马铃薯收获机正在作业

  •     终结了一个时代,一个几千年来始终以人畜力作业为主的农耕时代;开启了一个纪元,一个以农业机械为主的现代农业的新纪元。而改写山西农业生产历史,书写现代农业传奇的“神笔”,就是国家《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和国家实施十年之久的农机购置补贴政策。
      2004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对农民个人、农场职工、农机专业户和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机服务组织购置和更新大型农机具给予一定补贴”。2005年,中央财政首次给山西安排农机购置补贴资金500万元,政策规定农民购买农机可享受农机价格30%左右的财政补贴,由此拉开了山西农机购置补贴的序幕。此后的十年间中央财政补贴力度逐年加大,到2013年,中央财政补贴资金达到了7亿元。从2005年到2014年,全省累计用于农机补贴的资金为39.6亿元,其中中央财政投入35.8亿元,省财政投入2.2亿元,市县财政配套1.6亿元,这样的投入在山西农机史上堪称空前。十年间,39.6亿元的财政补贴资金累计补贴全省55.2万农户购买各类农机具75.78万(件),如此大批量的农机具走进农家,这在山西农机史上实属首次。
      令人欣喜,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犹如强有力的“引擎”,推动山西农机化步入了发展“快车道”,开创了山西农机发展史上的“黄金十年”,掀开了山西农机发展史上最为辉煌的一页,开启了山西农机化发展的新纪元。
      
       ■农机由短缺走向普及,装备数量成倍增长,全省大中型拖拉机增长了295%,与之相配套的农机具增长了291%;农机装备质量实现升级换代,机具结构实现优化,为全省粮食生产“五连增”立下汗马功劳。
      
    手头缺钱,买不起农机。这是十年前我省广大农民面临的普遍问题。这不奇怪,一台小农机也要几千元,一台中型、大型农机,少则几万元,多则十几万元,几十万元,这对于在土地里找食、田地里挣钱的庄稼人来说,对于当时一个农民家庭的收入来说,确实有些力不从心。
      忻州市繁峙县大营镇郝家湾村,海丰农牧场当家人张海明说,他们村有300多口人,耕地1400多亩,在当地来说也算是个中等村,可是十年前这么一个村子却仅有一台小四轮拖拉机,也是村里唯一的一台农机。就是这台小四轮也很少用在田间作业上,而是拉拉东西跑跑运输居多。其实村里的人们也不是不想买农机,用农机来从事生产,之所以用不上,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经济上拮据手头钱紧,筹钱困难买不起。
      2005年开始,政府开始实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给予农民30%的购机补贴,这对收入不高的农民来说确实是雪中送炭。特别是省里还对山西农业生产中急需的农机具,在中央财政补贴30%的基础上,又给予了10%-15%的累加补贴,这样算下来,农民买一台农机也就省了近一半的钱。补贴政策不但大大减轻了农民购买农机的经济压力,将买不起变成了买得起,而且还极大地调动了农民购买和使用农机的热情。张海明说,十年来郝家湾村的农机由原来的一台小四轮变成了常年保有20多台大中型农机,现在单是80马力以上的大型拖拉机就有十多台,并且配套了几十台(件)配套作业机具。以他自己为例,他家的农牧场原来一台农机都没有,现在却是从大型拖拉机、播种机、收获机、旋耕机、整地机等全套机械一应俱全。他粗略的算了一笔账,单是他现有的各类农机具就享受国家补贴五六十万元。他感慨地说,如果没有国家的补贴自己真买不起这么多的农机具。
      确实如此,补贴政策有力地促进了全省农机具由短缺走向普及,机具装备数量成倍的增长。繁峙县农机部门负责人说,实施农机购置补贴十年来,全县农机保有量大幅提升,特别是近四五年,平均每年以3-4万千瓦的速度递增,单是大马力拖拉机年均增长100台以上,玉米收获机每年增长30台以上。这样的增长速度前所未有。
      来自省农机局的数据显示,国家实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十年,中央和省内用于农机购置补贴的总投入达到了39.6亿元,拉动我省农民购机投资80多亿元,这样十年中山西全省用于购买农机的资金超过了百亿元。如此投资力度超过了建国以来到实施补贴政策之前全省用于农机投资的总和。自然而然,大投资带来了农机装备的大增长。数字为证:十年补贴后,今年全省农机总动力已达到3290万千瓦,比2004年增加1104万千瓦,增长51%。在51%的增长中,大中型拖拉机、玉米收获机分别由2004年的2.99万台和64台增加到11.8万台和1.83万台,分别增长2.95倍和285倍。同时,畜牧、设施农业、林果及农产品加工机械均快速发展,农机已由田间作业扩展到农业生产的方方面面。
      补贴政策不但促进我省农机由十年前的短缺走向普及,还推动我省农机装备完成了升级换代,农机结构实现了优化。以繁峙县为例,在2005年实施购置补贴前,繁峙境内没有一台80马力以上的大马力拖拉机,更没有先进的种植收获机械。全县的农业生产多数以人畜力为主,春秋耕地以老旧履带式拖拉机为主,春播则靠跑运输并兼营春播的小四轮拖拉机。农机耕、种、收总水平仅为40%左右。实施农机购置补贴后,全县农机保有量不仅大幅提升,而且实现了老旧农机被先进农机的更新,大批性能先进、作业效率高的机具走进农家。如今全县多数区域实现了玉米的全程机械化作业,农业机械化耕、种、收总水平达到了76%。
      全省的情况也是如此,新型农机具替代了原来的老旧农机具,性能先进的农机具淘汰了落后的老装备。来自省农机局的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全省大中型拖拉机的保有量达到11.8万台,比2004年的2.99万台增加了8.81万台,增长了295%;与大中型拖拉机配套的机具达到24.3万件,比2004年的6.21万件增加了18.09万件,增长了291%。全省小型拖拉机保有量达到35.4万台,比2004年的25.22万台增加了10.18万台,增长了40%。小型拖拉机配套机具达到50.24万件,比2004年28.69万件增加了21.55万件,增长了75%。大中型拖拉机与小型拖拉机的比例也由2004年的1:8.4优化为1:3。特别是在我省机收水平较低的玉米和薯类两大作物上,新增机具很快,玉米收获机的保有量迅速增加到1.83万台,薯类收获机的保有量增加到6939台,分别为2004年的286倍和49.6倍。这为我省打破农机化生产瓶颈,进一步提高主要农作物的综合机械化水平起到了清障通路的作用,所有这一切为我省粮食生产实现“五连增”立下汗马功劳。
      随着农机普及和结构的优化,我省农机在农林牧副等领域的覆盖面也在不断扩大,大农机全覆盖的格局基本形成。农产品初加工机械,畜牧机械,林果业机械也在迅速步入生产的相关领域。据统计,到2014年我省的农产品初加工机械、畜牧机械、林果业机械分别由2004年的17万台、4万台和0.01万台增加到2014年23.5万台、9.1万台和0.65万台。现在,卷帘机、微耕机已成为设施农业的好帮手,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过去温室大棚卷、放帘一次需要两三个小时,现在卷帘机只需几分钟。挤奶机、饲料机在畜牧业生产中大显身手,一台挤奶机可替代十多个挤奶工。烘干机、果品分选机等林果业机械已成为农民的“铁哥们”,这些设备不但作业效率高而且作业质量好。所有这一切都为山西特色现代农业的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农机装备支撑。
      
       ■十年间,终结了几千年来农业生产以人畜力为主的历史,开启了农业机械生产的新时代。我省主要农作物机械化综合水平达到63%,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提前两年完成“十二五”目标,并且促进了农村社会的大变革。
      
    十年,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是弹指瞬间。然而,就是这短短的十年的时间,在农机补贴政策的强力推动下,山西农机化事业进入了有史以来的最辉煌时期,全省农机化成功完成了由初级阶段到中级阶段的重大跨越,农业生产方式成功实现了由人畜力为主向机械作业为主的历史性跨越,开启了以机械化为重要标志的现代农业的新时代。
      据统计,今年全省主要农作物机械化水平超过63%,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比2004年提高了25个百分点,提前两年完成“十二五”目标。其中,小麦已实现全过程机械化生产;玉米机耕、机播基本实现机械化,机收水平可达到57%,比2004年提高了53个百分点,取得重大突破。薯类作物的机械化综合水平也达到了71.8%。当以人畜力为主的农业生产方式成为渐行渐远的历史之时,以机械化为主的农业生产正在推动农村发生着巨大的变革。
      春耕大忙。这是农民一年中迎来的第一个农忙季节。盂县吉财农机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张吉财说,过去春耕时节那是真忙,农民刚刚过完年,最多过完正月十五,就要张罗着春耕的大事了。在整个春耕季节,田地里到处可见忙碌的耕牛、骡马,辛苦劳作的男男女女,随处可闻人们的吆喝声,牛马的嘶鸣声,好一幅春耕大忙的实景画。过去为了生产需要,很多人家都养着耕牛、骡马,置办着铁犁、镢头、耧、耱、坷垃锤等生产农具,现在农业机械代替了人畜力,牛、马、骡退出了农业生产,传统的农具都闲置成了古董,取而代之的是拖拉机、旋耕机、深松机、播种机、整地机、喷药机等。过去一个壮劳力加上两头好牛一天耕不了三亩地,现在拖拉机一天轻轻松松耕地80亩以上。过去一人牵牛,一人扶犁,一人下种,三人配合一天播种不了三亩地,现在拖拉机挂上一台精量播种机,一天播种60亩以上。张吉财说,现在春耕大忙季节农民不再人人忙,忙的只是几个农机作业人员,农业机械化的最大好处,不仅是替代了人畜力,减轻了农民的劳动强度,而且作业效率高、作业质量好。现在他们村及周边乡镇,在主要农作物玉米的生产中已经做到了从耕地、旋地、镇压、播种、施肥的机械化作业。由于农机化生产效率高,现在他和合作社的几个社员,每年除去在本村作业外,省出大量时间还为其他乡镇的多个村提供农业生产服务,当农业“保姆”,每年作业面积大致在6000多亩。
      “三夏”会战。这是一年中第二个农忙时节。夏收、夏耕、夏播,时间紧、任务重,农时逼人。曲沃县郇村村民许雪峰说,农机化之前,每年夏收那是大人小孩齐上阵,家家户户抢收忙。有句顺口溜很真切:七八岁的看娃娃,十一二岁的抓镰把,十四五岁的把车拉。人们天不亮就带上干粮带上水出工了,一个好劳力一天收割两亩麦子,而且累得疲惫不堪。现在全部用上了联合收割机,机收一亩麦子都用不了一根烟的工夫。他们村3000多亩的麦子再也用不着男女老少齐出动,起早贪黑去抢收,也就是几个农机手,一星期左右的时间全部搞定。许雪峰说,用上联合收割机,夏收不但不忙了,而且本地的麦子收割后,农机手还要到外地帮助别人搞夏收。再说夏耕、夏播也轻松多了,尽管时间短,但是机械作业快,3000多亩夏播玉米,超不过十天播完,再也不用担心会耽误农时。
      农机化改变着农村,农机化改变着社会。如今,农机化代替人畜力,既大大解放了农村劳动力,同时也引发了农村的大变革。最为突出的就是大量农村劳动力从土地上解放出来,进城打工做生意,他们不但增加了收入,还成为推动中国城镇化的大军。襄汾县永固乡永固村农民在北京打饼子打出了自己的一片天。这个村的农民不但自己在北京打饼子,每年在北京赚得盆满钵满(800多户人家的永固村,打饼子年收入在30万元-50万元的能有200多户),还带领全县其他村的农民一起做饼子生意,在北京形成了一支来自襄汾常年驻扎的“饼子军”。
      
       ■农机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快速成长,已成为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的“领头羊”。农机化经营成为农业增收的重要载体,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
      
    如春风,似甘露。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实施十年,催生我省农机大户、农机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如雨后春笋般在三晋大地茁壮成长。农机专业合作社从无到有,以年均300余个的速度在发展,农机大户由原来数量少规模小,发展到今天为数众多颇具规模。据省农机局统计,截至目前,全省农机专业合作社、农机大户分别发展到了2029个和6879个。特别是农机合作社承担了全省30%以上的农机作业任务和近50%的农机项目建设任务,承接流转土地120余万亩,已成为建设现代农业和新农村的主力军及土地流转的重要载体。
      晋中市榆次区康源五征农机专业合作社,2009年由五户社员发起成立,成立之初五户社员的农机资产仅有30万元。社长侯仁英说,在国家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帮助下,合作社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经过短短五年时间,社员由最初的5户发展到目前的73户,农机资产由30万元增长到如今的760余万元。现在合作社拥有大中型拖拉机55台,玉米收获机28台,配套机具160余台(件)。合作社不仅各类农机一应俱全,装备先进,而且还有办公场所1300平方米,机具库720平方米,以及整套的维修设备,已成为榆次区规模最大功能最全的农机合作社。
      合作社作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充分发挥自身装备先进、生产能力强的优势,在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中,在新机具新技术的推广示范中积极“领跑”。侯仁英说,合作社除自己流转土地1200亩进行内部的规模经营外,还积极为榆次和太原5500多户农民提供“保姆式”的农机作业服务,今年机耕、机播、机收的作业面积在15万多亩,从而形成对外的规模化服务。同时,合作社还通过承担农业试验项目农机示范项目,率先推广农作物新品种和农机生产新技术,扮演着现代农业示范推广的“实验室”和“推广站”。他们通过对新种子、新机具、新技术的试验、示范、推广,使更多的新品种新技术由合作社这块“试验田”走向千家万户,成为发展现代农业的排头兵。
      农机合作社和农机大户的快速发展,也极大地促进了全省的农机化经营,使之成为农业增收的重要载体,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来自省农机局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全省农机化经营总收入、农机户经营纯收入分别由2004年的66.74亿元和33.3亿元增加到2014年的129亿元和67亿元,分别增长93%和101%。
      芮城县天宜农机合作社,目前为全县5个乡14个村5000多户农民提供耕地、播种、植保、收获、秸秆还田、粮食烘干、运输、储销等一系列服务,常年打理着2.6万亩耕地。另外还通过土地流转自我经营着7300亩耕地。社长胡天宜说,农机化经营确实为农业增收提供一个新载体,为农民致富开辟了一条新路径。他算了一笔账,不算为5000多户农民的作业服务收入,单是合作社自己经营的7300耕地,今年亩产都在1300斤左右,收获粮食949万多斤,再以市场价每斤1元多的价格计算,仅此一项收入就近一千万元。
      一个合作社的农机化经营效益是这样,那一个县的情况又如何呢?仅以汾阳市2013年农机作业收入情况为例,全市农机作业人员4100多人,农业机械3100余台,农机户的农机纯收入达到了8300元。这只是其直接的经济效益。而间接的经济效益是,农机化替代了全县劳动力2.4万人,农机生产减少农民作业投入1200万元,减少农民种田投入850万元,同时还以剩余劳动力拉动了第二、三产业的发展,拉动农民平均务工收入2.1万元。
      岁月匆匆过,成就史册留。回眸山西实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这十年,我省农机化事业成功完成了由初级阶段到中级阶段的重大跨越,农业生产方式成功实现了由人畜力为主向机械作业为主的历史性跨越,成就确实可圈可点。展望未来,借助国家继续实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发展机遇,山西农机化事业将趁势发力再展宏图。
      目前,省农机局提出实施“六大工程”,建设“六大体系”的工作思路,即农机化引领示范工程,就是开展率先实现农业机械化综合示范县、乡、村创建活动,使示范对象在农机化发展上先行一步;农机化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就是将农村机耕道、机具停放场、机库棚建设等纳入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重要内容;农机化经营主体培育工程,就是开展农机企业和农机合作社“企社共建”、“社社共建”活动,逐步建立以农机合作社、农机大户和机械化家庭农场为主体的新型农机社会化经营主体;机械化生态保护工程,就是要大力推广机械化保护性耕作、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农机深松整地等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农机化技术,改善和保护生态环境;农机工业转型升级工程,就是扶持农机工业壮大发展,自主研发和引进消化并重,开发应用“标准化、智能化、信息化和集成化”农机装备,提升我省农机科技创新能力,优化农机产品结构;机械化农产品加工工程,就是引导支持农民应用先进农产品初加工技术和装备,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促进农民增加收入。同时,开展农机化技术推广体系、农机质量监督管理体系、农机安全监理体系、农机化科技创新体系、农机化教育培训体系、农机化信息服务体系六大体系建设。
      通过三五年的不懈努力,使全省小麦、玉米、马铃薯、高粱、胡麻和莜麦等农作物综合机械化水平分别达到95%、80%、70%、80%、70%和80%以上。届时,全省的农机化水平将由中级阶段跃升到高级阶段,实现“鱼跃龙门”。 (文/图 中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