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演出,一种责任担当

16.08.2014  21:56


  近日,河南省豫剧院在北京进行了一场公益演出,通过有关部门免费向河南在京务工人员发放演出票,而且演出也决不“糊弄”,上演的是该院院长、文华表演奖获得者李树建的代表作品《程婴救孤》。剧场座无虚席,演出短短2小时却有高达数十次的叫好与掌声,该剧院做公益文化的实践取得成功。这让我们再次思考文化产品的“双重属性”和“两个效益”,即如何在实现良好经济效益的同时,实现其社会效益,通过彰显道德价值和文化内涵的优秀作品鼓舞人心。

  公益性的演出,本不是新鲜事儿。以往地方戏曲演出院团大多属于事业单位,依靠财政拨款,没有太大的自负盈亏的压力。如今时势已然不同,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推进,这些院团开始在市场中求生存和发展。各个剧团的生存发展不再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而是面对优胜劣汰的法则与消费者的选择。在经济压力比以前高出不知多少倍的情形之下,某些院团的公益演出似乎越来越少,动力也越来越差。

  应当看到,做公益演出,是要打开那些热爱艺术且钱不多的观众的享受文化均等服务的渠道。作为中国传统文化遗产之一的戏曲,已经由于现代生活方式的变革,被影视、娱乐等挤压,成为被边缘化的艺术,受众群体只有老年人、部分文化水平较高者等,受众面越来越窄。戏曲想再一次焕发生机,内容创新必不可免,而对受众群体的培养也是必不可少的。戏曲艺术不能走孤芳自赏之路,把目标只锁定在现有的人群之上;“出效益”也不能仅走高票价的路线,反而把更多老百姓挡在剧场之外,沦为小群体的“高雅艺术”。它只有进一步“亲民”才能获得人民认可。所以,举行一些公益演出,免门票,是“得民”之举,其中除了惠赠年轻学生,还应包括工薪阶层,尤其是针对出门在外、劳动繁重、收入较低、生活单调的农民工群体。只有文化走向大众,为大众喜欢才能真正获得新生。长久来看,培养观众之举将反哺戏曲走上新一轮的良性发展。

  再者,剧院团改制,不代表就单围绕经济效益转,而失掉社会效益。老百姓的文化需求正与日俱增,对文化多元化的消费也提上日程。面对消费者的多重需求,戏曲人应有所作为。而且,传统戏曲由于有历史积淀,蕴含着丰富的养分与教化功能,其独特的作用是影视剧等不能取代的。剧院团加大其演出的公益覆盖面,收获的将不仅是剧团、演员的口碑,而且还有民众的文化素养提升。这是剧院团对国家、社会的贡献,是对自己的文化责任的承担。当然,公益性演出,一方面不能以凑合的低劣演出对付了事,另一方面也不能进行空洞的说教,更不是高高在上的主流价值观的强行灌输,而是应该借助于戏曲的表现形式唱念做打舞、手眼身法步,艺术化地体现多样性的道德形态,唯有真正优秀的作品才能教育人、感染人、鼓舞人。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获奖剧目《程婴救孤》是“一票难求”的卖座好戏,本次河南豫剧院却精心挑选此戏作“公益场”,只为求得让更多民众尤其是低收入群体充分领略戏曲的精彩曼妙。艺术家以精到的表演俘获了在场观众的心,增添了豫剧的粉丝团。

  显然,做公益,不应是心血来潮之举。戏曲市场要良性发展,并不是简单地票价越低越好。当中要防止一种“为低价而低价”的倾向。价格的胡乱波动,会扰乱市场秩序。我们不能将平常的商业演出,以极端的公益方式做,而要学会以良性、长远的方式处理。公益和商业经营,应是同步布局,交替前行,互补互助。公益要有利于经营,经营也要为公益提供本钱,要连在一起做。李树建对笔者介绍该院的经验就是“千山万水找市场、千辛万苦树形象、千锤百炼出精品、千方百计奔小康。”可见,他们在公益与商演间的摸索,不是作秀,而是担当起一份社会责任。

  公益演出,只要做好了,也能够产生强大的影响力。我们的理想就是把艺术殿堂变为艺术课堂,甚至人生课堂。眼下的现实是,由于很多剧团存在经费紧张、生产压力加大等问题,一味要求其发扬作风进行公益演出,也会加重他们的负担。活得好的剧院团目前毕竟不占大多数。所以,政府对剧院公益演出、惠民演出的资金扶持力度继续加大值得期待,媒体、企业等社会方方面面人士对之予以支持关注也值得呼吁。文化建设任重而道远,而公益演出之路也需要在不断的实践中探索。

                    (源《中国文化报》  作者:刘    茜)

 


外交部山西全球推介活动在京举行
  共享转型发展新机遇,共赢开放合作新未来。文化厅
王晨在山西就人大代表工作进行调研时强调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王晨文化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