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大做强文旅产业全面提升发展实力

26.01.2016  15:55

      在市委三届七次全会上通过的《中共忻州市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文化旅游繁荣发展是一个重点。在这次全会上,市委明确而响亮地提出了“1661”的发展战略,其中的六大重点之一就是文旅带动。市委书记李俊明在全会上的讲话中,对我市文化旅游怎么看怎么干的问题作了精辟的论述。从全会释放的信息看,市委大抓文化旅游的信心和决心比以前更大,发展的前景更明朗更乐观。

        我市是文化旅游资源大市,富集度高,知名度大,外揽山水之秀、内得人文之胜。有五台山和万里长城忻州段两处世界文化遗产,国字号十大类景点景区54  处,省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52  项,占全省506  件的10.2%。同时,我市又是文化旅游经济小市,五台山居四大佛教名山之首,可是其旅游收入处四大名山末位,两座唐代古寺“贵在深山无远客”。特别是在管理和服务方面存在许多问题,需要下大力气整改。忻州辖区内的外三关长城,本来是世界文化遗产,可是此前多少年一直未被重视,长城旅游仅是起步阶段。我市还有世界奇观万年冰洞,有芦芽山,有黄河峡谷,都是能在国内外叫响的品牌,可是从旅游产业的角度衡量,不能名至实归。全市2014  年国内旅游业收入仅有240.3  亿元,占全省的8.5%,排第8  位,与旅游资源大市的地位极不相称,更离文旅产业成为我市新兴强劲的主导产业距离甚远。市委在布局“十三五”规划中,要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业,提出要这样干:

        ——发展文化旅游业,要优化资源,叫响世界品牌,做好龙的文章,讲好忻州故事。要“举龙头”,突出五台山在忻州文化旅游产业中的龙头地位,全力打造中国佛教第一圣地、 山西 表里山河第一山、山西对外交流开放第一窗口、山西人民心中第一名片;要“舞龙身”,以平型关、雁门关、宁武关、偏头关长城为龙身,提升各类景区的文化内涵、服务能力和市场竞争力,打造忻州文化旅游业的新优势。要“挺龙胸”,将芦芽山风景区打造成“北方香格里拉”,突出其自然山水和生态文化旅游特色;要“活龙水”,统筹黄河、汾河、滹沱河、桑干河和四大温泉、高原天池,打造知名的休闲旅游度假区,使我市由文化旅游资源大市成为文化旅游产业大市、经济大市。

        ——发展文化旅游业,要上大项目,加大开发力度。目前我们的许多旅游资源还不能算作旅游景点,还停留在原始矿藏的地步,尚待挖掘。比如内外长城交汇点,是大有打造开发价值的“山西结”,可是景点包装和吃住行游等都不具备;宁武关是万里长城上唯一的水关,可惜未有开发;温泉资源开发档次太低,没有进行文化包装和高起点打造,仅停留在普通的洗澡水平上。今后我们必须要加大投资力度,加大宣传推介力度,多上文旅项目,将实实在在的资源优势变成转型发展的后发优势。

        ——发展文化旅游业,要文旅带动,文化引领。文化与旅游是一个整体,文化是旅游的灵魂,壮美的旅游景点是历史文化的载体,我们在开发旅游景点时首先要挖掘其深厚的文化内涵,进行文化包装,将旅游资源打造成有看头有说头有思考头的精美产品。

        ——发展文化旅游业,要慎重对待,树立精品意识。做旅游必须要做精致,我们的许多旅游项目在开发时设计随意,一边开发一边破坏,制造了许多文化垃圾,根本不可能变成有观赏价值的旅游景点。要精心考察论证,比对方案,要么不搞,要搞就要成为精品。要开阔视野,借鉴外地经验。国内外许多地方在开发旅游资源方面有不少先进理念和科学管理模式,值得我们学习。 北京 郊区的温泉开发, 海南 广东 的佛教寺院开发,既气派又精到,都有借鉴之处。

        市委三届七次全会给忻州文化旅游的发展描绘了宏伟的蓝图,扯起了起航的风帆,我们一定要树立知耻后勇、奋力赶超的意识,全力做好文化旅游大文章,努力推进文化资源大市向文化产业大市转变、旅游资源大市向旅游强市转变,提升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主要指标、整体水平和综合实力,使文化旅游产业真正成为我市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