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锁 补胎 配钥匙…小补小修小生意 点旺城市烟火气

13.04.2023  08:13

  换拉链、撩裤边、补个车胎、配把钥匙……一些看似不起眼的小生意,却是市民生活中的刚需,不仅承载着往日岁月的情怀,同时也是一份烟火民生。近日,记者调查走访发现,我市小街小巷街角边那些小修小补的生意,伴随着春天的脚步,再次回归到人们的视野。这些小生意养活着一群小手艺人,温暖着一批街坊邻居,为居民生活带来极大便利,点旺了城市的烟火气。

  一干就是十几年

  坞城东街,从东到西不足两公里,“布局”了三个小补小修的小摊位。4月11日,扬尘天气,摊主们穿着厚实的外套,戴着口罩,忙活着修车、修鞋、配钥匙。

  焦师傅的摊位已经在这里摆了15年,不论春夏秋冬,他都出摊。一把遮阳伞、几条车胎、几把车锁以及各式工具……是焦师傅家当的标配。他说自己是手艺人,靠辛苦赚钱糊口。记者和焦师傅攀谈期间,他手里的自行车胎刚补好,便又有顾客推着电动车来修刹车。

  焦师傅摊位对面,是另一个修车修鞋的小摊点,摊点边上围着一群老街坊,边看师傅干活儿边唠嗑。“附近谁家有房出租,谁家儿考上了研究生,政府最近出了什么好政策……”大家聊天的内容五花八门,显然是个信息集散地。“我们每天都要来这儿聊聊天,生活中已经离不了这个小摊点。”在记者采访的十几分钟内,有3个学生模样的少年来给车胎打气,自己拎起气筒打气,打完后,骑车走人,一看就是老熟人,知道师傅不收钱。

  扬尘眯眼,雨天停业,露天摊点受天气影响大。记者询问师傅为什么不租个小门面,他说一是门面太贵,自己挣的钱刚够养家;二是也不能搬走,搬了老街坊不好找。“政府很照顾大家,让我们有活儿干,能挣点生活费。每天干完活儿,我都会把东西归置好。”确实,就像每一个露天摊主一样,师傅们非常关注环境卫生,时不时打扫一下场地,“政府让咱摆摊,咱不能脏乱差。

  “不仅能修车补胎,有时候小家电坏了,也来找他。”换车胎的阿姨是位老顾客,“即使是下雪天,他都蹲在地上修车。现在能找到一个修理摊不容易,方便就好。

  确实,许多小摊主的坚守,除了靠手艺来养家糊口,更有着一种留恋,留恋熟悉的生活、掌握的手艺,以及维系了几十年的老顾客、老朋友。

  修补也能养活家

  撩裤边、补车胎、配钥匙……再小的业务,师傅们也都很认真。

  “修鞋是个功夫活,一般看难度大小来收费。”南中环和坞城路交叉口上,老李师傅正在修一双篮球鞋,谈好的价格是20元。“这种鞋修起来特别费劲儿,质量越好越要功夫,来不得半点马虎。”作为老师傅,他不希望自己的手艺被顾客否定。这样一个小活,起码花费他半个小时。

  品牌鞋子的修补,在李师傅这里算另类的活儿。很多顾客需要小补小修会更多一点,比如鞋跟脱落,脱胶补线之类。这些年,他已经不记得修补了多少只鞋子,附近小区的居民和学生是他的常客,有些老住户即使搬家了,也还经常光顾他的摊。“这就是我的工作,修了很多鞋,认识很多人,每天过得很充实。

  因为干得时间长,回头客多,李师傅对自己的工作轻车熟路,哪怕利润不是很高,也不会转行,而且现在也还没有到退休的时候,他想再多干几年。

  下午的时候,顾客渐少。李师傅和边上的老伙伴们杀了一盘象棋,下得有模有样。夜幕降临,老伙伴们各自散去。李师傅拿出一个旧笛子,吹起了只有他听得懂的音乐,看着他怡然自得的样子,记者感慨良多:这就是生活的本真,努力工作并享受这一切。

  看得出,这些师傅们和他们的手艺,已然成了城市生活的一部分,温暖着居民的心头,浸润着城市的温度。特别是对于中老年居民来说,他们喜欢的就是熟悉的配方,原来的味道。

  行当需要年轻人

  这就是人间烟火气,不光要有修鞋的、配钥匙的,还得有撩裤边的、换纱窗的、收旧家电的、蹦爆米花的……

  “修鞋、配钥匙等都是不被年轻人看好的手艺活儿,租个门面吧,得付租金,本来收入就不高,不划算也租不起;街头巷尾露天摆摊,风里来雨里去遭罪,人流量稍微大点的地方,因为城市管理等原因,又不方便摆摊,难处也不少。”谈起这个行当,李师傅也有苦衷。

  采访中,记者发现做修补生意的大多都是老年人,能吃苦,凭辛苦赚钱。如今,很少有年轻人愿意学修修补补的手艺,他以前也曾想将自己的手艺传给自己的侄子,但是,人家根本看不起这个行当,宁愿闲着在家刷视频,也不“继承”他的手艺。

  小修小补就是一门手艺活儿,市场有限,赚头少,很难做大做强。但是,小修小补与大家日常生活关系密切,甚至能够解燃眉之急。作为手艺人,李师傅担心行业的传承问题。如果没有年轻人学习、从事这种手艺,这种行业的未来可想而知。再过十几年,老一批修补行业的人干不动了,没有年轻人继承,没有新生力量,这个行业就会慢慢消失。

  在师傅们看来,小修小补等小生意也是不可或缺的消费需求,如果能让更多年轻人加入,既是一份谋生的职业,也是一件保障民生的大事。

  他山之石可借鉴

  衣食住行里,孕育着大需求;针头线脑中,安放着小期盼。

  2005年,从平遥来太原打工的张建萍,凭着缝补衣服的好手艺,在太航小区附近摆摊谋生,由于雨雪风吹日晒等恶劣天气影响,张建萍决定租个小摊点,她锁定了南中环一家菜市场,两平方米左右的小摊,一干就是17年。在冬天最冷的时候,她也没有停业,每天都是第一个到市场。“把卷闸门打开,大家就知道我开工了,取暖的、聊天的、缝衣服的人陆续就会聚拢过来。”用她的话说,自己通过手艺挣到了钱,供儿子上大学,而坞城路一带的居民们也得到了便利。

  修鞋、配钥匙,看似不起眼的小手艺,在生活中其实不可或缺。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应让小修小补摊点有归属,有存在感,它们是烟火气的一部分,增加了手艺人的收入,给百姓生活带来方便,也增添了城市的人情味。今年2月,政策的暖风吹向了小补小修小生意,商务部在部署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创建时专门提出,让修鞋、配钥匙等小修小补规范有序回归百姓生活,让适老化服务更加丰富,使居民生活消费更便利。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能有个挡风遮雨的门面,是师傅们的共同愿望。他们呼吁政府能将“小补小修”纳入一刻钟便民生活圈,比如山东省青岛市李沧区上流佳苑社区便民服务中心,补衣服、改裤脚、打印复印、磨剪子戗菜刀、更换水龙头、开锁换锁、订车票、找家政等服务一应俱全;北京市西城区西四北大街的金瀛便民超市里,修鞋摊、修钟表的摊位颇具人气……大家希望从场地、租金等各方面为修补小摊点提供政策支持,为露天摊点的师傅们撑起“一片伞”,为居民们构建熟悉便利的生活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