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时评:让体育运动成为高校“新时尚”

31.08.2014  13:15

8月30日,南京青奥会刚刚落下帷幕,中国代表团的青年运动员在赛场上用激情与拼搏,为自己留下了属于青春的记忆。

但教育部此前公布的一组数据显示,尽管我国学生整体体质在持续下滑20多年后终于“止跌回升”,但大学生体质下滑的趋势依然没有得到有效遏制。2010-2013年,处于19-22岁年龄段的大学生,其爆发力素质低于高中生,力量、速度素质与初高中生成绩持平或稍低,耐力、柔韧性素质相比此前也有所下降。

按照常理,相对较轻的课业负担应使大学生有更多时间从事体育锻炼,可事实却恰恰相反。

据记者观察和媒体报道,与在校大学生普遍缺乏锻炼并存的,是我国高校体育教学多年来墨守成规,缺乏创新。

目前在多数高校,体育类课程大多局限于田径、游泳和一般球类,而对近年来广受青年人欢迎的街舞、跆拳道、瑜伽、花式篮球、花式足球等项目引进较少。除此之外,体育教学与体育社团间存在的“两张皮”现象,也使学生群体中的“体育尖子”难以发挥其带动作用,制约了一些项目在学生中的普及发展。

此外不容回避的是,对大多数高校而言,科研项目、学术课题是其生存“王道”,即使是体育教师也需要发表相当数量的学术论文,才能保住教职、晋升职称。上述“瓶颈”导致高校体育往往存在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体育课流于形式的现象也就不足为奇了。

      不久前,教育部发布《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其中规定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成绩将作为毕业、评优的重要依据。然而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改变我国大学生体育锻炼不足的状况,根本上还须优化高校体育课程,让原本枯燥的体育课及相关活动妙趣横生,成为校园生活“新时尚”。

(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