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委员:经济“新常态”容不得“为官不为”

07.03.2015  11:47
    秦希燕代表:过去,一些地方政府为了争项目、拉投资不惜代价,甚至“跑部钱进”,而现在,土地供了,资金批了,项目却推不下去。表面上看是国家财政资金效能低下的问题,深层次看,恰恰折射出“新常态”下庸政、懒政、怠政现象的抬头

    “曝光为官不为、治理懒政怠政”成为李克强总理政府工作报告的亮点之一,也是代表委员关注的焦点话题。

    代表委员们认为,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正处于调速换挡的关键时刻,各级党政干部肩上的改革发展任务很重,必须对“新常态”下抬头的庸政、懒政、怠政现象引起高度警惕。

    “”“”“”:“懒政病”现苗头

    记者在湘、黔、内蒙古等多地采访了解到,在中央要求从严治党、从严治吏的背景下,部分干部出现了“为官不为”的苗头,干事创业的积极性有所下降,不愿担当,不敢作为。

    湖南湘潭市委组织部调查发现,部分干部存在三种不良心态苗头:一是“”的心态。有的干部礼不收了、饭不吃了、红包不收了,但该做的事也不做了,该协调的也不协调了,以所谓表面“干净”掩盖实质“不为”;

    二是“”的情绪。有的干部认为改革有风险,干事难免犯错,不干事才不会违规,害怕主动作为“摊上事儿”,从而产生了畏惧心理,于是只要不出事宁愿不做事;

    三是“”的苗头。由于基层“天花板”现象严重、短期内提拔晋升无望,有的干部出现了“慢慢熬”的思想苗头,干脆坐等论资排辈。

    全国人大代表胡荣忠认为,部分党员干部因为人岗不适,缺少考核监督和激励机制,产生了当“太平官”“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错误想法。

    经济“新常态”容不得“为官不为


    李克强总理在2月9日国务院第三次廉政工作会议上指出,去年投资完成率总体上达到86.8%,但个别领域重大工程投资只完成一半左右;全国建设用地供应量下降了16.5%,已供土地使用率只有50%左右。这种状况是多年来少有的。

    全国人大代表、秦希燕联合律师事务所主任秦希燕认为,过去,一些地方政府为了争项目、拉投资不惜代价,甚至“跑部钱进”,而现在,土地供了,资金批了,项目却推不下去。表面上看是国家财政资金效能低下的问题,深层次看,恰恰折射出“新常态”下庸政、懒政、怠政现象的抬头。

    “对中西部地区来说,‘为官不为’的危害更大。如果招商引资没起色,招进来的项目又推不动,经济发展肯定要大受影响。”长沙市望城区委书记谭小平表示。

    一些代表委员表示,个别领域重大工程投资完成率上不去,要从精神状态、作风行为上找原因。应当看到,一些党员干部,身在岗位不作为,拿着俸禄不干事,庸政懒政怠政,也是一种腐败。

    据政府工作报告显示,今年经济增速调整到了7%左右。贵州省委党校教授邱中慧认为,对于中国来说,经济发展已经进入新常态,今后一段时间内将保持中高速增长,但发展还是第一要务,不唯GDP但不是说不要GDP。要用发展来解决前进中的难题,要引导产业从中低端到中高端迈进,肯定要靠广大干部率先作为,不断攻坚克难、爬坡过坎。

    治理“为官不为”要“奖惩结合


    如何治理“为官不为”,一些代表委员建议,应该将惩处关口提前,从小处抓,往严处落。尽快落实公务员职级与职务并行、职级与待遇挂钩制度,营造不让敢于担当者吃亏的良好氛围,既重约束又重激励,给锐意改革、敢于担当的干部撑腰鼓劲,提供坚强后盾。

责任编辑: 孟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