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扶贫”到“脱贫”彰显责任与决心

14.04.2016  17:34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以来,“脱贫”一词代替“扶贫”出现的频率越来越多,一字之变,凸显中央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坚强决心,释放出向贫困发起总攻的强烈信号。

  这几年,山西的扶贫工作交出了一张不错的成绩单,贫困地区人均纯收入由2010年的2520元增加到2014年的5047元,年均增幅19%,连续四年高出全省和全国平均水平。农村贫困人口由452万减少到282万,贫困发生率从18.7%下降到11.7%。2015年山西脱贫50万人口,到目前还有232万贫困人口。

  最近省委、省政府把“扶贫攻坚”改成“脱贫攻坚”,这一字的变化,却体现了一种思维的转变。思维的转变,体现了指导思想的转变。“扶贫”主要是外界的帮扶,有时还扶成了“等靠要”的思想,养出了“伸手要”的懒汉。现在改成“脱贫”,包含着责任心,特别是贫困户自身的努力。多做“扶贫先扶志、脱贫先脱懒”的工作,铺就生产发展之道,打开创业致富大门,向全面达小康迈出坚定而实质性的关键一步。

  从“扶贫”到“脱贫”的变化体现出“决心”。我省实行最严格的考核督查问责,层层签订脱贫攻坚责任书,立下军令状。立下军令状,也就意味着要实施问责制。军令状意味着将对扶贫工作一抓到底,而脱贫攻坚责任书要层层签订,意味着各级政府必须在今后5年真抓实干,全力完成脱贫目标。同时我省还定下两条关于扶贫资金的“硬杠杠”:不管财政如何紧张,各级财政扶贫资金投入只能增加、不能缩水;作为贫困群众的“保命钱”,每一分扶贫资金都要用到贫困群众身上。

  从“扶贫”到“脱贫”的变化体现出“责任心”。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的任务是脱贫攻坚。山西贫困面积大、人口多,119个县里58个是贫困县、36个是国定贫困县、21个是连片特困地区攻坚县,7993个贫困村年人均纯收入不足2800元,最突出的短板在于58个贫困县还有232万贫困农村人口。受经济下行等因素影响,2015年以来山西各级财政出现严重困难。尽管如此,山西仍明确提出,省级财政要持续加大扶贫资金投入,提高扶贫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比重,确保年度财政扶贫资金投入总量和增幅保持双增长,这说明政府有巨大的责任带领232万贫困人口脱贫致富。

  从“扶贫”到“脱贫”的变化体现出“信心”。目前我省从上到下工作重点已经转移到“扶贫攻坚”上,积极引导社会资本投入扶贫开发,强化金融支持,强化扶贫资源整合机制。赋予了贫困县更多扶贫资源整合使用的自主权,支持贫困县以脱贫攻坚规划为引领,以重点扶贫项目为平台,对专项扶贫资金、相关涉农资金和社会帮扶资金捆绑集中使用,解决突出问题。

  从“扶贫”到“脱贫”的变化,体现出“脱贫攻坚”战已经进入关键阶段,“十三五”期间我省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来抓,各级各部门把“脱贫攻坚”作为一项政治任务对待。以前关于扶贫开发的考核问责也有很多,但立下军令状,对于“脱贫攻坚”的决心到了空前程度。因为出台的各项脱贫攻坚政策,最终能不能完成,效果好不好,精不精准,主要靠地方党委政府实施,特别是县级以下党委政府,所以必须增强他们的紧迫感、责任感、使命感。(张 云)

我省发布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
  山西省自然资源厅和山西省气象局6月8日18时5太原新闻网
特色民宿有点火 暑期“情怀经济”催热特色民宿
  田园情怀、窑洞情怀、大院情怀……如今,太原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