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太行到世界——刘慈欣作品印象

23.09.2015  13:25

    创造中国的科幻世界

    颇具科幻色彩的是,至刘慈欣的《三体》获得雨果奖、坎贝尔奖,并获得星云奖、轨迹奖、普罗米修斯奖提名,一座无形的桥梁从偏僻的太行山麓通向了世界。伫立在纽约街头,参加星云奖颁奖和美国书展图书签赠的刘慈欣,也不免有恍惚之感,若在几年前,他可能会觉得自己置身在了一个科幻世界。

    经过不到20年的辛勤耕耘,刘慈欣迎来了自己的收获季节。不只在科幻界,即使在主流文学范围内,各类文学奖项也纷纷向刘慈欣伸出了橄榄枝。在多数文学资源都集中于体制内之时,有着类型文学、纯民间色彩的刘慈欣,能取得这样的成绩,确实给人以剑走偏锋的感觉。

    研读刘慈欣十几年来的科幻创作,发现作为一名科幻作家,他所走过的创作道路同主流的纯文学作家同质性远超过差异性。同很多取得成就的纯文学小说家一样,到目前为止,刘慈欣的创作体系已经比较完整,这个体系通常由三部分组成,首先是创作大量的中短篇小说,这是基础;第二部分是文论、杂文,对科幻文学的发展和规律进行思考,增加文学的自觉性,这对创作道路走得深远是非常重要的;第三部分是长篇小说,经过最初的实践锻炼,最后创作出代表作品。

    我个人非常推崇刘慈欣的中短篇小说,这些小说有着经典文学的品质,主流文学界的作家尽可以从中获得借鉴;而长篇小说《三体》系列,则有着更多的通俗文学、流行文学的特色。

    2012年第3期《人民文学》杂志选登了刘慈欣的四篇中短篇小说,这被认为是时隔近30年科幻文学被主流文学重新接纳的标志性事件。这四篇小说中,《微纪元》《诗云》《梦之海》是被刘慈欣归为第一阶段的纯科幻作品;另一篇《赡养上帝》则归为第三阶段“社会实验阶段”。很明显,有着最成功、最有影响力作品的第二阶段缺位了。这一阶段最有代表性的中短篇小说是《乡村教师》《全频道干扰阻塞》《流浪地球》等,相信你读了这些小说会像我一样受到震撼。这些小说将灰暗的现实和亮丽的科幻无缝拼接在一起,强烈的对比令人炫目,即便在主流文学界,这样精彩的小说也是难得看到的。而最终,是《赡养上帝》获得了当年的“《人民文学》柔石奖”。不难看出,主流文学对待科幻文学是小心翼翼的,接纳度并不宽阔,对科幻这一类型文学的社会意义要求更多。

    《三体》第一部中故事的缘起要追溯到“文革”时期,作者对“文革”期间知识分子心态的描述非常精准到位,至少我在纯文学领域没有读到过这样的见解。由此可见,刘慈欣的文学功力是很深厚的,他有着非常好的细节描写能力,这是一个优秀的小说家必备的;另一方面,在这一部的三体游戏中,又能见识到刘慈欣非凡的想象力。这个游戏亦真亦幻,将历史、科学史融入到文明进化史中,给人以纵横捭阖、驰骋古今之感。三体游戏中,秦始皇指挥3000万兵卒进行人列计算机演算的恢宏场面非常令人震撼。

    《三体II:黑暗森林》推出了现今广为流传的“黑暗森林法则”,也让刘慈欣构建自己的、中国的科幻世界的雄心向前迈进了一大步。这一部中至少有八九条线索在穿插进行,因为没有分章节,直接进行切换,使得整部书就像一部悬疑剧,节奏很具张力,但看完后心情沉重:黑暗、邪恶、暴力……这样的科幻不美。好在一直避免丑化、妖魔化科学形象的刘慈欣还保持着文体自觉,回顾这段创作历程,他认为“社会实验阶段”过多关注了人类的社会属性,削弱了科幻文学本身的大自然属性,所以,是一条歧路。

    《三体III:死神永生》是最具科幻色彩的一部,同时也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这一部涉及到了科幻文学的大部分重要题材:世界末日、拯救地球、星际航行、时间旅行……这一部中很多地方能让人领略到诗意。借鉴经典文学的写作手法,这部书中有独立于情节的外篇,被称为“时间之外的往事”,是女主人公程心的回忆录,最后一篇结束于《责任的阶梯》,让人领略到了通常只有在纯文学作品中才能体会到的高潮。

    刘慈欣优异的细节写实能力、缜密的科幻构建推理,延续了上世纪60年代科幻黄金时代的写作风格,被称为“新古典主义”。类似于主流文学界的后现代主义泛滥,科幻文学界也相继出现了“新浪潮”“赛博朋克”“软科幻”等思潮。刘慈欣逆流而上,一砖一瓦,扎扎实实地构建了自己的科幻世界,为中国的科幻文学在世界之林赢得了一席之地。

    在写刘慈欣综论的过程中,我参阅了不少评论文章,于是发现了一个令人担忧的现象,那就是,没有哪怕一篇文章,对“黑暗森林法则”导致的暴力、邪恶提出质疑,对科幻文学弱化道德的倾向提出疑义,而科学技术正在日益逼近人类的道德和伦理底线,末日体验、地球毁灭又是科幻文学的重要题材,科幻文学总有机会将我们引入道德和价值观的困境。是道德在评论家们的坐标系中已经缺位了?还是科幻文学有了这样的豁免权?科幻文学既然像上帝一样创造了一个世界,那就应该给这个世界一束光。无论作家还是评论家,即便作为一名普通公民,道德关怀、责任和担当,都是我们生命中的应有之义。

    在科幻中成长

    在刘慈欣绚丽壮阔的想象力背后,我觉得是挺拔健朗的精神世界。

    山西这块被深厚黄土覆盖的高原,引力总是有些滞重。这样的土地能否孕育出刘慈欣那样的想象力,不免令人怀疑。确实,刘慈欣祖籍河南,生于北京,只是因为“文革”期间父母被迫下放,才在这块土地栖息生长。对于这几近流放之地,刘慈欣不可能产生精神上的认同感,但以“异乡人”的目光打量这片土地,更容易形成文学所要求的审视距离。对于刘慈欣而言,这样的客居可以屏蔽故土的牵绊,有利于精神世界的翱翔和想象力的驰骋。出生地北京的开阔气象,也在或隐或显对刘慈欣造成影响。正是童年时父亲从北京带回来的一本凡尔纳的《地心游记》,让科幻文学的热爱根植在刘慈欣心中。

    但凡能长成一棵大树,总有一个生发、成长的过程。除了本身就是一枚树的种子,时代、环境的作用也不可忽视,很多时候是应运而生。

    上世纪80年代不仅是文学的春天,也是科学的春天。那是科幻文学的第一次高潮,科幻小说《珊瑚岛上的死光》《温柔之乡的梦》同那个时期的纯文学作品一起,留在了我们的记忆里。高潮过后我们都走了,刘慈欣却留了下来。作为一名科幻迷,为了能看国外科幻作品,刘慈欣从那时起发奋学习英语。作为一名山区发电厂的工程师,英语离工作、生活的距离,不比科幻更近。仅从英语学习这一点上,就能看出刘慈欣的专注力和学习能力。同那个时代很多因英语而得先机的人一样,英语为他后来的科幻创作插上了翅膀。

    刘慈欣还有幸经历了另一个行业的发展和兴起,那就是计算机。作为最早接触计算机的那批人,刘慈欣同样领受到了这个行业的先机。刘慈欣是典型的技术男,痴迷于编程,上世纪90年代他编出的软件《电子诗人》,现在还在网上流行,这一创意也催生了小说《诗云》。他们那一代IT人,对计算机原理的了解远超过了现在的“码农”,所以,三体游戏中秦始皇指挥的“人列计算机”,是只有刘慈欣这样的人才能想象出的。刘慈欣还自己建立数据模型,模拟宇宙文明体系演化,窥得文明演化的奥妙,为后来的科幻写作积累了极有价值的体验。

    世纪之交的2000年,和刘慈欣同样生长于太行山麓的李彦宏在美国获得风险投资,在国内创办了搜索引擎“百度”。互联网时代来临了,它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刘慈欣虽然偏于一隅,在娘子关当着计算机工程师,但完全可以通过互联网连接到更广阔的世界,这一点对他科幻创作的影响是巨大的;而互联网也让他的影响从太行山传播到整个世界。

    刘慈欣一再声称自己不是文学爱好者,只对科学感兴趣,但作为一个“60后”,他成长于影像爆炸前,有极大的概率成为一个热爱阅读的人。经历过上世纪80年代,不可能不受到文学的影响,这也是时代给予我们的恩惠。刘慈欣说俄罗斯文学影响了自己的一生,影响最大的作家是托尔斯泰,影响最深的作品是《战争与和平》。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家和作品,对一个人的塑造是不可估量的。刘慈欣作品中流露出的古典气息,应该来源于此。

    刘慈欣的历程令人鼓舞。从热爱出发,寻找自己的路,一路坚持,总能抵达自己想要去的地方,创造出一个属于自己的世界。

我省发布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
  山西省自然资源厅和山西省气象局6月8日18时5太原新闻网
特色民宿有点火 暑期“情怀经济”催热特色民宿
  田园情怀、窑洞情怀、大院情怀……如今,太原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