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山西 标本同治,保卫汾河

05.08.2015  13:15

汾河,山西的母亲河。

夏日清晨,站在忻州市宁武县境内的管涔山下,但见石壁涌泉,飞珠溅玉。“这就是汾河源头!

作为黄河第二大支流,汾河由源头向南纵贯山西6市45县,浩浩汤汤绵延716公里汇入黄河。一路上哺育着山西四分之一的人口,撑起了全省经济的半壁江山。

汾河之重不言而喻。

然而曾几何时,开采过度、植被破坏、采砂排污,导致汾河“有河无水,有水皆污,遍体鳞伤”,越来越严重地影响到全省经济社会的发展。

汾河治,三晋兴。”在饱经沧桑后,山西人民道出了感受最深切的共识。

近年来,山西全力实施“千里汾河清水复流工程”,“五水济汾”与生态修复、治污与产业转型等多措并举,综合施治,展开了汾河治理的攻坚战。

关禁并举,工业处理,生态净化——汾河,对污染坚决说“不!

宁武县东寨镇,汾河源头附近一处关闭的洗煤厂,清风吹拂,草木摇曳。

这是汾河源头第一波关停的煤矿企业。为了保护汾河水源地,宁武先后关停了汾河源头附近的43座煤矿,直接经济损失30多亿。

静乐县与宁武相邻,汾河干流过境40公里,是上游的主要县区。为了保护汾河,静乐同样痛下决心,先后关停近200个大大小小的焦化厂和洗煤厂。

汾河,对污染坚决说“”!宁武、静乐就是山西的缩影。

山西出台泉域水资源保护条例,关停汾河流域内8大岩溶泉域重点保护区626平方公里内的煤矿,关停范围涉及4市15县;汾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条例还规定:汾河源头及上游地区干流河岸两侧各3公里、中下游干流河岸两侧各2公里范围,禁止新建各类严重污染水环境的企业,已建成的严重污染水环境的企业,要限期改造或者搬迁。

治污令一出,谁都不能碰。”宁武县副县长刘明亮举例说:宁武县有关部门曾费很大劲引进了知名的肉类加工企业双汇集团,计划投资10多亿的生猪养殖屠宰厂就要动工,结果在立项时因为生态“高压线”而被叫停。“俺县是个农民人均收入只有4000多元的贫困县,但汾河源头在这儿,保护汾河就是保护俺们自己,保护子孙后代啊。

5月25日,记者突访了宁武、静乐两县的污水净化中心,看到污水处理厂正在满负荷运转,恶臭扑鼻的污水经过层层处理,从出水口清澈地汇入汾河。监测记录显示,均达到一级A排放标准,部分指标达到地表三类水质。

太原市境内的兰村桥,是汾河上游和中游的分界点。只见河道西侧大面积的人工湿地,芦苇葱茏,鸟飞鱼跃,蛙鸣阵阵。小路上,游人络绎不绝,笑语不断;池塘边,村民悠然垂钓,不时有鱼上钩。“以前这里是烂河滩,垃圾如山,臭气熏得人都躲着走。如今成了小江南,谁敢乱倒垃圾,试试。”68岁的村民王赖则说。

过太原,从清徐到文水一路沿河走来,河道两侧大小湿地水域点片相连,犹如一串串绿色珍珠。湿地里茂密的芦苇、香蒲等水生植物绿浪起伏,成群的水鸭子游来飘去,不知名的水鸟飞来飞去。

这不奇怪。在沿河乡村,不具备建立污水处理厂的,都采用生态治污的办法,在河岸两侧建设人工湿地,充分利用菖蒲、芦苇等水生植物净化污染水体,治污效果很好。” 汾河中下游水务管理局长尹荔生介绍。

有心治污,汾河必清。”这些年,全省关禁并举,工业处理,生态净化,多种措施综合治理,汾河的治污已取得显著成效。

调引客水,使用地表水,留住天上水——三晋意志:让母亲河丰沛起来

干涸8年多,清徐县清源镇平泉村的几十眼泉又冒出水来了!

当时,这消息像长了翅膀,一下子传遍了整个县城。您瞧,那就是俺们全村乡亲请县里的文化人立的纪念碑。”回想起2011年泉眼相继复涌的情景,平泉村主任陈威宁依然激动不已。

在汾河流域,泉水是汾河基流的最大补给源。晋祠、兰村等8处岩溶大泉,每年出流量曾达9亿立方米,占到50年代初汾河水量的三分之一。但是大规模煤炭开采导致地下水位急剧下降,泉水断流干涸。

平泉复流,是汾河流域水生态恢复促使地下水位上升的结果,而这结果得益于山西实施的“千里汾河清水复流工程”。

山西省委书记王儒林多次强调:山西煤长水短,水资源严重匮乏,各种要素互相叠加,互为影响,生态损害严重,要下力气解决缺水这个制约山西发展的重大问题。

山西缺水的另一面,是守在黄河岸边,却用不上黄河水。山西地形四周高、中间低,沿黄各县比黄河海拔高出二三百米,提水难度之大可想而知。然而山西知难而上,“五水济汾”工程的实施,形成了五路引水,水网互济的大水网格局,让汾河有了新“血液”,让山西破了水瓶颈。

五水济汾”年最大供水能力可达到12.3亿立方米,为流域水资源配置和生态修复提供了可靠的水量保障。其中,万家寨引黄南干线工程、禹门口提水工程、引沁入汾工程已建成使用,东山供水工程、中部引黄工程即将完工。

调引客水,优先使用地表水,让透支已久的母亲河有了休养生息之机。但山西没有停步。近几年,全省通过关井压采,恢复和重建地下水系,逐步实现“山有多高,水有多高”的自然水生态。

2011年开始,山西全面实行关井压采行政首长负责制,把地下水位升降列为对各市考核的主要指标。在地表水供水覆盖区,除城乡饮水工程外严禁开采地下水,已有的地下水井全部关闭封存。

同时,山西为了充分利用雨洪资源,重建河流水系,抬升地下水位,净化水质,改善水生态环境,在汾河干流沿线、支流下游和边山峪口等区域,恢复和建设了数百座能调蓄径流的“珍珠串”状的湖坝水库,蓄滞洪水,科学调配使用。仅库容1.33亿立方米的汾河二库,目前年地下渗漏补水就达1亿多立方米,对中下游特别是省会太原市的生态修复起关键作用。

近三年汾河流域平均地下水位累计回升1.69米。”省水利厅长潘军峰介绍,名震全国的晋祠难老泉已断流21年,但最新监测数据显示,截至今年4月,“难老泉”地下水位已从距泉口近28米回升至6.43米,近两年每年就回升2米左右。“按现在的恢复进度,再用3到5年难老泉就能复涌了。

全民动手,生态绿化,保持水土——众志成城:为母亲河重披绿色盛装

汾河流域曾是一个森林茂密的生态绿化胜地,但到2010年国家第八次森林资源清查时,山西森林覆盖率仅有18.03%。

森林植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导致地表沟壑纵横、支离破碎,旱灾频繁。

山西人说:“种活一棵树比养个娃娃还难。”但为了恢复汾河流域生态,让“母亲河”血脉涌流,山西全力实施生态绿化工程。近几年,全省每年植树面积都在450万亩左右,每棵深植黄土地的绿树就是一个“涵养水源的小水池”。

早些年水土流失严重,一发山洪,地里就颗粒无收,庄稼就等于给河神爷上贡了。” 宁武县石家庄村59岁的村民冯卯玉感叹说,现在汾河生态环境治好了,十几亩山坡种了油松、柠条,枝叶喂羊,柠条编框,一亩收入2000元左右,“绿化挣钱两不误。

这几年雨季不发洪水了,沙尘暴也没了,这都是造林种树涵养水土的好处。”土生土长的静乐县副县长秦文明说,静乐一个人口小县每年造林都在3万亩左右。

造林绿化,山西走出一条资源型地区的特色路子,大力推广“一矿一企绿化一山一沟”、“挖一吨煤、栽一棵树”等以煤(矿)补林的做法,引导和组织资源型企业参与造林绿化,同时,大力推行封禁治理措施,汾河流域生态水保治理亮点纷呈。

太原西山曾是满目疮痍的不毛之地,而今已变成为绿满群山的森林公园。仅近5年内,太钢、康培等12家企业纷纷上山绿化,总投资300多亿元,实现超过13万亩荒山的连片绿化,成了名副其实的“汾河保护伞”。

汾河太原段曾断流多年,河道被居民开辟成菜地,垃圾遍地,杂草丛生。如今两岸带状绿化平台上分布着近50个各具特点的景观,装点其中的人工湿地和蓄水工程,已成为城市绿肺。

记者走进汾河临汾城区段,展现在眼前的仿佛江南水乡,花草飘香、树木婆娑,亭台楼阁,清爽宜人,就连汾河支流涝洰河的尧都区段,也已改造成为临汾最大的生态公园,只见沿河两岸因地设景,溪池湖塘,高低错落。市委书记罗清宇介绍,仅城区段河道治理就新增绿地8778亩,新增水面4017亩,市区绿化覆盖率提高16个百分点。“保卫汾河,临汾决不能懈怠!

记者沿河一路走来,在宁武、静乐,在太原、临汾,凡是汾河穿流而过的地方,不论城镇大小,汾河两岸都整饰一新,母亲河正在重新找回青春靓丽。

打绿色品牌 做山水文章——汾河证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山西人突然发现,汾河综合治理,不仅再现了清水复流的动人景象,而且一条崭新的生态经济带正在崛起。绿色经济反哺汾河的力量在不断加大。

地处汾河源头的宁武打起了的旅游牌,不经意间,汾河源头、万年冰洞、芦芽山风景区,散落各地的景点串联成线,珠联璧合,成了当地群众的“摇钱树”。

汾河中游,清徐建立县、乡、村、户四级初始水权分配体系,田间、蔬菜大棚、葡萄园,管灌、喷灌、滴灌等高效节水方式得到普遍应用,农民收入大幅度提高。

在文水县刘胡兰镇王家堡村,1100余亩汾河滩涂地,引进社会资本摇身一变成为世泰湖。世泰公司董事长张立安说,如今这里不仅每年给地下补水60多万立方米,而且成为特色种植、水产养殖、休闲旅游为一体的省级水利风景区。

在汾河下游,临汾更是打破行政区划,整合资源,北起霍州,南至侯马,沿汾6个县隆起“百里汾河生态经济带”,10大现代农业园区、18个现代工业园区、尧庙、丁村遗址、陶寺遗址、曲沃晋国博物馆等文化旅游景区生机勃勃。

曲沃县晋之源现代农业园区,曾是“种啥都长不成的万亩盐碱滩”,如今展现在眼前的却是一望无边的莲藕基地,“有3500亩已见效,每亩收益万元左右;有800多亩滩涂改造后蓄水养了大闸蟹,1斤螃蟹已卖到60元。”园区负责人丁卫国满脸得意。

在洪洞,天泽现代农业园区流转土地2.3万亩,规划投资40亿元,推进6个村的新农村住房建设与产业发展。目前,3000亩设施农业已经投入运营,绿色有机农产品一经通过互联网订单销售,便应接不暇。

到“十二五”末,“百里汾河生态经济带”经济总量和财政收入将分别占到全市的65%和60%;城镇化率将由现在的40%提高到63%;绿化覆盖率将超过45%。

临汾的探索表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眼下汾河治理正吹响新的号角。去年,省长李小鹏深入汾河源头和汾河中游段实地调研后,提出了“自然修复、综合施策”治理思路,十多个政府相关部门和上百名专家经过一年多反复研究论证,已编制出“汾河流域生态修复规划纲要(2015—2030年)”。

我们的目标是,通过5年建设、10年自然修复,在汾河流域重现山水相依、林泉相伴、河湖相映的景象,使汾河重现碧波荡漾的大河风光。”李小鹏满怀信心说。记者  刘亮明  刘鑫焱  周亚军

来源:人民网山西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