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宣传须增强感染力

16.07.2014  19:00

伴随着民主政治和法制建设进程,各级各地人大宣传工作自觉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总体上呈现出不断加强和改进的态势,为人大依法实施监督、促进"一府两院"工作提供了良好的舆论支持。但在新形势下,如何不断提高人大宣传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更好的增强人大工作的凝聚力、影响力,是各级各地人大常委会必须认真研究的重大课题。

首先要强化精品意识。 提高宣传质量,增强宣传效果,关键是要多出精品,多出干部群众喜闻乐见的作品。应注重围绕人大的监督重点、重要会议、重大活动,精心组织策划,精工细作挖掘,及时灵活宣传,力求喜闻乐见,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如人大常委会审议的一些议题,大都是人民群众关心的重大问题,包括一些热点、难点问题,委员们在审议中各抒己见,有的很有见地,是难得的新闻素材。如果积极深入进去,认真捕捉和挖掘新闻,就能够把严肃的会议、庄重的活动写深写活,写出有新意、有动感、有吸引力的好作品来的。这样的作品才能赢得群众的喜爱,才能引起读者思想上的启迪、感情上的触动,能产生一种奋发向上的力源,能提高人们的人大意识、民主意识、法治意识,能引起社会共鸣,激发上下呼应,相互交流,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民主法治建设。

其次要树立群众意识。 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是增强人大报道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的根本途径,是提高人大报道质量的突破口。人大新闻工作者的一切营养,来自人大依法监督的工作实践和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兴奋点的生动活泼的社会实践。人大新闻宣传工作者一方面要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进行深入浅出的解读和剖析,及时报道人大监督工作动态,另一方面要及时表达广大人民群众的意见和愿望,将二者有序的结合起来,形成双向循环的态势,这就要求我们人大新闻工作者首先要有受众意识,要真正身入人大,深入基层,扎根群众,体察民情,了解民生,表达民意,排解民难。如果单纯地靠"应付差事想路子,拿起电话找例子,关起门来写稿子",必然会脱离实际、脱离群众、脱离生活,失去人大新闻工作者的根本原则,出精品也就无从谈起。

三要增强创新意识。 创新机制是实现人大新闻宣传质量的根本保障。通过制定人大工作宣传报道办法,给通讯员下达宣传任务,明确各阶段宣传重点和宣传工作要求,出台系列奖励政策,实行人大宣传月通报、年评比等制度,不断激励人大新闻宣传工作推新人、出新作、创精品。创新宣传形式是增强人民群众对人大工作了解的重要途径。宣传作品要注重角度的新颖性和独特性,要善于在看似平淡的人大工作中,寻找新闻点和闪光点,同时要善于运用穿插、倒叙、伏笔等多种写作手法,使我们的人大新闻宣传更加鲜活生动,更加通俗易懂,更富有亲和力、吸引力和说服力。创新宣传载体是拓展宣传内容与领域、抢占舆论宣传制高点的必要方式。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微博、微信、手机用户客户端等新兴媒体正在成为社会舆论的集散地和新闻传播的主渠道,成为民众表达诉求、民主监督的新平台。这要求我们要不断探索运用这些新兴媒体,不断拓宽宣传渠道,占领人大工作网络舆论阵地,牢牢把握人大新闻宣传工作的主动权和主导权,使人大通过的重要法律和决定真正入耳、入脑、入心。

(山东省垦利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张增新)

责任编辑: 沈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