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山县“产业化机制”强力推进特色农业健康发展

30.07.2014  21:00

  市委、市政府提出的“8+2”农业产业化振兴计划以来,方山县委、政府经过深入调研,充分论证,从方山山青水秀、水源充足、气候多样的特色比较优势出发,对农业发展思路进行了重大调整,对农业经营理念进行了全面革新,切实采取有效措施,强力推进“产业化机制”。

  领导重视推动产业化。县委、政府主要领导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作风,把工作重心和主要精力倾注在“三农”工作上,及时研究解决工作中出现的具体问题,在摆位上、投入上、政策上充分体现重中之重的战略思想;并制定出台了《2014年方山县“8+2”农业产业化实施意见》,建立“一项产业、一个方案、一套班子、一支队伍、一抓到底”的工作推进机制。

  绿色理念引领产业化。充分发挥方山山清水秀,空气清新,发展绿色农业条件优越的比较优势,引导教育企业主、合作社、广大农户树立绿色理念,做好绿色文章,加强绿色认证,创建绿色品牌,开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不断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以“绿色”促进农业产业高效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同时,县政府出台了对“三品一标”认证给予每户5万元的配套补助措施。

  财政扶持产业化。在认真落实中央、省、市惠农政策的基础上,县级财政安排资金3500万元,同时整合上级专款、“百企千村”产业帮扶资金、企业和合作社自投资金共计1.8亿元,重点投向“八大产业”。马铃薯方面。每亩市县财政补助200元,一级种薯繁育每亩补助100元,原原种繁育每亩县财政补助1.5万元。蔬菜方面。每种植1亩温室补助1500元,每种植1亩大棚补助800元,新建日光温室每棚补助2万元,春秋拱棚每棚补助5000元,蔬菜新品种推广每亩种植3500株、每株补助0.4元。食用菌方面。农户每包菌包负担0.5元,其余部分由市县两级财政共同分担;同时县财政安排资金200万元,对窑洞改造、冷运车购置和冷库建设进行奖补。畜牧方面。对牛常年存栏500头以上,棚舍建筑面积在3000平方米以上的,棚舍建设每平方米补助30元,存栏育成牛每头补助100元;常年羊存栏600只以上,棚舍建筑面积在1600平方米以上的,棚舍建设每平方米补助20元,存栏育成羊每只补助20元。核桃方面。新栽核桃采取政府统一供苗、乡镇组织实施、工程化运作、报账化管理的机制,确保三年管护成活,五年挂果受益。核桃示范园区,市财政每亩补助200元,县财政每亩补助100元。林下经济方面。市财政每亩补助300元,县财政补助200元。育苗方面。每年实施的通道绿化、义务植树以及其他林业重点工程,优先使用本地苗木,并且财政安排100万元,对育苗产业予以扶持。万寿菊方面。广汇公司垫资为农户提供种籽、化肥、地膜等生产资料,并派专门的技术人员对种植户进行技术指导、管护服务,保底回收。

  督查考核促动产业化。县委、政府适时召开农业产业化现场推进会和观摩会,分季度进行现场办公,推动重点任务落实,保证各项工作件件有落实,件件有成效。每年组织两次农业产业观摩检查,每次评比一等奖一名,二等奖两名。县财政在对各项产业发展配套补助的基础上,切出专项资金100万元,对获得一二等奖的乡镇及专业大户给予以奖代补;对最后一名予以通报批评,切实做到事事有布置、有督促、有检查、有考核,真正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良好局面。

  “三个机制”支撑产业化。建立公司、合作社带动机制。鼓励扶持发展农民自办供销社、涉农企业、有关社会组织领办的多元化、多类型的农民合作社,引导公司、合作社采取“公司+农户”、“合作社+农户”、“公司+基地+科研+合作社+农户”、“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与农民结成利益共同体,推行订单生产,全方位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建立土地流转机制。坚持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以入股、转让、出租等形式,向种植大户、合作社、龙头企业流转。县财政安排专项资金100万元,对土地流转进行以奖代补;建立技术支撑机制。县财政投入资金100万元专门用于新品种、新技术的试验示范与推广应用,聘请农业技术专家8名实地指导或者选派农技人员外出考察学习,加大农业技术培训力度,全面提升产业科技含量。并重点在马坊、积翠、麻地会区域开展马铃薯种植试验,在峪口、北武当、大武区域开展设施蔬菜标准化生产示范,推广马铃薯青薯9号和香菇、木耳等新品种,从而提高农民应用新技术、新品种的能力,推动了全县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典型示范带动产业化。每个乡镇结合当地实际,重点发展气候适宜、特色明显的两项优势产业,优势产业覆盖80%以上的农户;同时,在重点发展的每项产业方面分别培育、选树了1-2个有代表性的、有特色的、能看能学的专业示范村、合作社、专业大户、专业基地,引导和推动特色农业产业健康发展。

  附件下载:
责任编辑:lls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