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眸“十二五”山西文化建设:文化惠民更亲民

08.12.2015  16:49

  “房子大了电话小了,感觉越来越好;假期多了收入高了,工作越来越好;商品精了价格活了,心情越来越好;天更蓝了水更清了,环境越来越好……”对于山西的百姓而言,这些年来,物质生活方面发生了不小的改善,而精神文化生活也愈发丰富多彩了。

欢乐下基层活动”鼓舞《晋风古韵》表演

  在2014年、2015年山西省人民政府工作报告中,山西省委副书记、省长李小鹏多次提到要“扎实开展‘文化惠民在三晋’系列活动”。省文化厅将这一活动作为文化惠民的龙头工程,贯穿文化工作各个方面。“仅2014年一年全省就完成惠民演出1.7万余场,公益电影放映13万余场,受益群众超过2000万人次。”省文化厅部门负责人如是介绍。

送戏下乡”赴山西定襄县河边镇南庄村开展公益活动

   多姿多彩的文化惠民活动

  近年来,山西省不断丰富文化惠民活动,以“文化惠民在三晋”系列活动为龙头,广泛开展欢乐下基层、爱心接力、润物无声、快乐生活、美丽三晋、幸福使者等10项活动,为人民群众提供阵地服务、流动服务、数字服务、优惠服务、共建服务等5项服务,深入开展送书、送电影、送戏下乡活动,为基层配送流动舞台车150辆、流动图书车173辆,组织省直艺术院团深入农村贫困山区、老区演出3000余场,观众近300万人次。

  2015年4月23日上午,“助力重点工程、推进企业发展、情系一线职工”慰问大型国企及山西省重点工程首场演出在太钢娄烦尖山铁矿举行。该矿职工小李边看演出边高兴地说:“从没得看,到看不起,后来有钱看,如今免费看,这些年来,我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可谓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是最近这五年,我们老百姓切切实实地感受到了实惠,我坚信,在下一个‘五年规划’中,咱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会更加精彩纷呈。

在太钢娄烦尖山铁矿慰问演出

   不断深化的文化体制改革

  群众的好日子离不开好政策的落实。“十二五”期间,山西省先后出台《山西省国有文艺演出院团改革指导意见》、《山西省文化厅直属企业脱钩改革实施方案》、《关于支持转企改制国有文艺院团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等,全省163个国有文艺院团全部完成转企改制任务。此外,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规范清理行政审批事项,省级行政审批从原有的20项缩减为9项。完善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事业单位分类改革顺利完成,全部实行岗位聘用制和责任制。按照“六权治本”要求,全面清理行政权力,制定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2011年、2012年,山西省连续被中宣部、文化部授予“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先进地区”荣誉称号。

   逐步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山西省图书馆一工作人员帮助读者使用自助借还书机

  苏东坡曾说“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书便是人们洞察大千世界的必要工具。作为山西最大、图书种类最全的图书馆,馆外草地绿油油、小路幽深别致,馆内空间宽敞通透、阅览室窗明几净,为市民提供了一个畅游书海的舒适坏境。据统计,山西省图书馆最多的一天接待读者高达3万人次。

  近年来,山西省扎实推进“百县强基”和“万村千乡”工程,印发《山西省“农村文化活动场所全覆盖”工程推进方案》,制定“省市县三级公益文化设施达标率”,督导和支持未达标文化设施建设。截止2014年底,全省“省市县三级公益文化设施达标率”完成情况为73.4%,预计2015年年底达到80%,完成“十二五”规划目标。同时,着力打造省级公共文化平台,山西省图书馆、山西大剧院建成并开放运营,山西晋剧艺术中心和省少儿图书馆、省古籍保护中心建设加快推进。

在山西省图书馆内举办的讲座,虽然很多市民没有座位,但丝毫没有减弱大伙儿听讲的热情。

  初步统计,全省公共文化机构达到1687个,公共图书馆126个、群众艺术馆12个、文化馆119个、美术馆23个、文化站1407个,村级文化活动场所28200个,实现全覆盖。全省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全部实现免费开放。

   硕果累累的艺术事业

    2015年11月9日,歌剧《白毛女》在山西大剧院演出结束后,山西省委书记王儒林、省长李小鹏等领导与全体演职人员合影。

  在这五年间,山西省还涌现出一批具有地域特征和国家水准的精品佳作。就拿舞剧《一把酸枣》来说,它可以算是舞剧中的传奇,经典中的经典。在其问世十年里,足迹几乎绕地球一圈,并且载誉无数,为山西人赚足了面子。该剧于2005年推出,至今演出九百余场,足迹遍布祖国大江南北港澳台地区及美国、俄罗斯、澳大利亚、韩国、巴林等多个国家,是第一部登陆美国肯尼迪艺术中心演出的中国民族舞剧。

舞剧《一把酸枣

  省文化厅相关负责人有些激动地介绍着,“说唱剧《解放》、舞剧《粉墨春秋》分获中宣部第12届和第13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舞剧《一把酸枣》、《粉墨春秋》荣获2011-2012年度国家文化出口重点项目。在第10届中国艺术节上,舞剧《粉墨春秋》荣膺“文华大奖”、说唱剧《解放》获“文华优秀剧目奖”、晋剧《刘胡兰》获“文华剧目奖”,16个节目获“群星奖”。晋剧《巴尔思御史》、《上马街》获第13届中国戏剧节优秀剧目奖。《傅山进京》获“第二届全国戏剧文化奖”表演大奖、编剧大奖、导演大奖等9个奖项......”

  全省入选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剧目达到7部,名列全国第4位。2015年新创话剧《生命如歌》、晋剧《红高粱》、舞剧《吕梁英雄传》等10部重点剧目,于2015年10月11至11月1日晋京展演,取得了良好效果。全省累计45人49次获全国戏曲“梅花奖”,174人获全国少儿戏曲“小梅花奖”,均居全国第一。

   发展得靠保护和传承

  “这几年,我们通过建立非遗项目保护机制,着力构建多元化非遗传承体系,使非遗项目得到了有效传承和保护,非遗保护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省文化厅相关负责人介绍到。《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于2013年1月正式实施,出台《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存工作规范和技术标准(试行本)》、《关于建设“晋中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意见》等,“晋中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成为全国第三家开建的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

  同时,山西省成功举办了中部六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论坛和中国·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展,首创六省非遗保护联动机制。2015年又启动“乡村文化记忆工程”,探索对乡村历史脉络、文化烙印、发展轨迹、传统街区和乡风民俗等文化文脉进行原生态保护,全省112个乡镇首批实施“乡村文化记忆工程”试点。

  截至目前,山西省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116个,保护单位168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403个,保护单位723个;国家级传承人106人、省级816人、市级1548人、县级3314人;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3个,命名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16个;新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包括个人工作室)55个,初步建成省市县三级非遗保护体系。

   学会“走出去

  “要发展就得走出去。”对于山西的文化建设、文化发展来说同样如此,近几年山西省不断扩大对外文化交流。截至2015年4月,全省共完成对外和对港澳台文化交流任务104项、1600人次。同时,加强与周边省份合作,与陕西省文化厅、河南省文化厅签署《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文化发展战略联盟合作框架协议》,举办“中国梦·黄土情”晋冀蒙陕甘宁六省(区)地方戏曲及民乐民歌“三展”联动项目。

  除此之外,山西宇达集团有限公司、广灵县多堂剪纸文化产业有限公司、太原特玛茹电子科技有限公司三家企业入选2013-2014年度国家重点出口企业。舞剧《粉墨春秋》、杂技表演、唢呐表演等优秀剧目赴外展演。与蒙古乌兰巴托中国文化中心开展9项文化交流,承办“情系三晋——两岸文化联谊行”。扎实推进文化援疆、援疆工作,开展“山西艺术精品新疆行”活动,每年选择一部山西舞台艺术精品赴疆巡演,同时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精品展示......

  回眸“十二五”山西文化建设,看到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正在张展腾飞的翅膀,一副日新月异的新气象。这是一份能够经得起人民检验和评价的建设成绩,同时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回望中去继承积淀: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伟大中国梦提供强大的价值引导力、文化凝聚力和精神推动力。(张婷婷)

我省发布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
  山西省自然资源厅和山西省气象局6月8日18时5太原新闻网
特色民宿有点火 暑期“情怀经济”催热特色民宿
  田园情怀、窑洞情怀、大院情怀……如今,太原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