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时的计算器 稀罕 恩爱如初的老夫妻情深

31.10.2015  10:09

二战期间的德国‘黑人头’手摇计算器,八成新,铭牌齐全,保存完好。欲转让给从事机械制造、计算机领域的专业人士收藏……为他与夫人完成金婚之旅。”最近,一条转让信息在微信朋友圈中流传,和这段文字相配的还有几张照片,照片中是一架铜制仪器,上面排列着密密麻麻的数字,一端还配有手…

李昌收藏了三十多年的手摇计算器

李昌和张桂琴夫妇

二战期间的德国‘黑人头’手摇计算器,八成新,铭牌齐全,保存完好。欲转让给从事机械制造、计算机领域的专业人士收藏……为他与夫人完成金婚之旅。”最近,一条转让信息在微信朋友圈中流传,和这段文字相配的还有几张照片,照片中是一架铜制仪器,上面排列着密密麻麻的数字,一端还配有手柄,在灯光的照射下熠熠闪光,看上去设计十分精妙。这就是信息中提到的要转让的“宝贝”——手摇计算器。

这台仪器的主人是位耄耋老人,他想用转让换来的钱带老伴出去走走,完成金婚旅行的梦想。这条暖心的信息感动了不少人,大家纷纷帮忙转发,希望早日帮助老人找到合适的买家。这时,老人又改主意了……

A 收藏了多年的老宝贝曾是最高级的计算工具

手摇计算器的主人名叫李昌,今年已经81岁高龄了。他1995年退休,之前在山西省电力设计院担任工程师,从事了一辈子测绘技术工作。李昌的老伴叫张桂琴,今年也已经78岁了。老两口原来是辽宁人,毕业后到北京工作,几十年来几经辗转,换了好几个地方,最终落脚在山西太原。两个人1958年在北京结婚,风风雨雨度过了57年,至今恩爱如初。

在他们位于山西省电力设计院宿舍的家中,李昌向记者展示出这件他收藏了30多年的宝贝。他先是从里屋拖出来一个大箱子,纸箱被绳子捆得严严实实。李昌剪断绳子,打开箱盖,开始从里面一件件地往出掏东西:塑料泡沫块,各种碎布......“这些东西都是起缓冲保护的作用。”李昌解释说。最后扒出一个塑料袋,打开双层袋子,手摇计算器终于露出了一个角。李昌用两只手分别扳住两端,运足了气,“嘿!”的一声,铆足了劲终于把它搬了出来,稳稳地放在了桌子上。

这东西沉着呐!”李昌指着只比鞋盒略大一些的手摇计算器:“这么个东西有24斤重,不使劲还真拿不动。”这时,手摇计算器这个神秘的仪器露出了真容。这台仪器保存得非常完好,呈现出一种淡淡的金属色,没有一点磨损和掉漆。最醒目的是仪器中间的12条沟槽,每条沟槽中有一个小拨针,“拨动拨针对应出的数字,就是要输入计算的数字,这台机器最多可以计算12位数。”李昌解释说:“手摇计算器可以做四则运算、平方数、立方数、开平方、开立方,还可以套用一些公式进行计算。根据算法的不同,使用中有时正着摇几下手柄,有时反着摇几下,计算结果就呈现在下面的小窗口中了。

手摇计算器是1878年一位在俄国工作的瑞典发明家奥涅尔制造的,是一种齿数可变的齿轮计算器。后来,很多国家都纷纷跟随俄国制造类似结构原理的计算器,其中最著名的是德国的布龙斯维加公司。李昌收藏的手摇计算器上钉着一块金属牌,上面除了商品的LOGO之外,还写着一行字-BRUNSVIGA。“我的这台机器就是布龙斯维加公司生产的,是当时非常著名的品牌。我们那时候都叫它‘黑人头’。”李昌充满自豪地说。“这东西可是个宝贝,中国的第一颗原子弹就是用它来计算数据的。

B 几十元钱买来的“废品”,有人想8万元收购

德国“黑人头”曾经是李昌年轻时工作的好伙伴。那是李昌在山西省电力设计院从事测绘技术工作时,他除了要经常在野外勘探,也常常需要进行大量的数据计算。那时电子计算器还没有被发明出来,手摇计算器就成了当时最先进的计算工具。“当年我还很年轻,单位的领导常对我们说,手摇计算器太珍贵了,国家用一火车的大豆只能跟国外换回来几台,十分难得。”李昌回忆说:“所以只有大工程时我们才有权限使用手摇计算器,像一般的小工程是摸不到它的,只能自己去查函数表。

20世纪80年代,日本制造的电子计算器开始进入中国,这个快捷轻便的新科技产品很快替代了笨重昂贵的手摇计算器,大批手摇计算器面临淘汰。1984年,有一天李昌下班,路过单位的文具库时,发现同事正将成堆的手摇计算器往出搬。“我停下来,问他们这是要干什么。他们说准备把这些东西都处理掉,按废品卖。”李昌说。他听完十分心疼,有些舍不得这些陪伴他工作几十年的老伙伴,于是李昌决定自己留一台。按废品收购价,李昌花了几十元钱买下了这台“黑人头”,相当于他大半个月的工资。“我一点都不心疼,这可是个宝贝。”李昌说:“我当时为了保存方便,留下了这个稍小一些的。其实那时单位还有一些手摇计算器,有的是俄国产的,有的是波兰产的,很多都是大家伙,现在都不知去哪里了。

这台手摇计算器,是李昌最重要的纪念品。科技飞速发展,产品更新换代,李昌当年用过的测量仪器也早已被淘汰。“我们当年天天用的经纬仪、水准仪都没有了,全部更新成电子产品,上面还带着GPS。”那些老物件如今都不在了,有的被毁坏,少数在收藏家手中。不管在哪里,我是很难再见到了。“李昌说。

随着岁月的流逝,李昌手中的这台手摇计算器愈发珍贵。3年前,有人在网上想收购一台,给出了8万元的高价。李昌看到后,一点都没有动心。“给我多少钱我都不卖,我要一直留着它。

C 多年来他最亏欠的人是妻子一定要满足她的愿望

要是放在几年前,让李昌卖掉手摇计算器比登天都难。可是如今他却心甘情愿地主动卖掉这个珍藏了30多年的宝贝。让李昌改变心意的是他的老伴张桂琴。

在李昌的心中,最亏欠的人就是自己的妻子。因为从事测绘技术工作,李昌常年在野外生活工作,很难回一次家。又因为工作的内容常常涉及到国家机密,在外期间也不能往家中打一个电话。“如果要写信,也是写好以后上交组织,组织审查通过后才能寄出。”李昌说。

1960年,张桂琴在北京生下了他们的第一个儿子,李昌因工作太忙没能回来看看。“他(李昌)一年下来只有12天假期,刚回家的时候孩子因为不认识还上去打他。等住了几天感情好了,他又要去工作了。临走时,他在前面走,孩子舍不得爸爸,在后面追,大的小的一起哭,包都掉地上了......”张桂琴说起当年的事,还在掉眼泪,“不能提,一提就难受,当时太不容易了。

1965年,李昌和张桂琴终于结束了8年异地生活生活在一起,但因工作繁忙,还要照顾3个孩子,两个人每天都忙忙碌碌,没有轻松过一天。“我最亏欠她(张桂琴)了,年轻的时候没有好好陪过她,每天单位忙完家里忙。现在孩子们都长大了,时间也有了,就多陪她出去走走。”近几年来,李昌陪着张桂琴走了不少地方:三亚、珠海、香港、澳门……老两口几年下来快把全国走遍了。年轻时的野外勘探经历让李昌练就了一个好身体,虽然已经年过80岁,还是精神得很,带着张桂琴出游,从来不跟旅行社。

国内走得差不多了,两人将眼光放到了国外。“我特别想去趟欧洲,几个国家挨着走一走,就当庆祝金婚了。”张桂琴说。这话让李昌记在了心里,一定要满足老伴的愿望。可是欧洲不菲的开销让李昌觉得有些困难,于是他把眼神聚集在了精心收藏三十年的手摇计算器上。

最近几年觉得自己老了。”李昌说:“给孩子们留下的东西他们不一定都能继承得了。”重阳节时,子女欢聚一堂,李昌搬出了手摇计算器,跟小儿子说,你帮我照几张照片,发个转让消息。儿子编辑好消息给李昌看时,李昌又说:“加上一句:欲转让给从事机械制造、计算机领域的专业人士收藏……

我很喜欢这个东西,要是真有人买走了还是很心疼的。”李昌说:“但是如果有懂行的,喜欢这个东西的,在他手里总比在我手里强。

就在记者准备发稿时,李昌突然打来电话,说他打算这件珍贵的手摇计算器无偿捐给博物馆。“钱不是最重要的,我和老伴凑凑也能去欧洲。我就是想给这个宝贝找个好归宿,让它永远被完好地保存下去。

见习记者 姚杨

我省发布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
  山西省自然资源厅和山西省气象局6月8日18时5太原新闻网
特色民宿有点火 暑期“情怀经济”催热特色民宿
  田园情怀、窑洞情怀、大院情怀……如今,太原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