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代粘虫发生趋势预报

23.06.2014  12:34
根据粘虫诱蛾情况、历史资料、生态条件、气象预报等因素综合分析,预计二代粘虫今年在我市中等发生,6月下旬至7月上旬为幼虫发生盛期,发生期较常年推迟10天左右。主要发生在沿汾河两岸的小店、清徐麦区,临麦粮田、草滩,发生面积5万亩左右。
二、预报依据
⒈虫源基数。市站测报灯下3月22日始见成虫,较常年提早10天左右,始见至4月底累计诱蛾45头;5月份累计诱蛾54头,较常年偏多120%;6月上旬累计诱蛾72头,6月11号~15号累计诱蛾50头,同比去年减少一倍左右。6月5日出现首次蛾蜂,单灯诱蛾17头;6月11~15日二次蛾蜂,单灯诱蛾44头。6月10~17日全市麦田普查,每平方米有幼虫5~12头,均为1龄,预计较常年推迟7~10天发生。
⒉气象条件。5月份气温正常,降水偏多,大风日数较多。月降水量为42.5~61.0mm,同比常年古交、清徐、阳曲偏多2~3成,其它县(区)偏多7~8成。6月6日、13日、16日、18~19日出现4次明显降水过程,对二代粘虫迁徙生长发育有利。
⒊生态环境。尽管我市近年来小麦面积逐年减少,使迁飞性粘虫栖息场所减小。但总体来看我市的小麦、玉米、高粱生育期和二代粘虫的生长和发育要求基本吻合,利于其发生为害。
三、防治建议
⒈搞好监测。各病虫监测站、点密切注视粘虫的发生消长动向,做好麦田、玉米和高粱田幼虫监测工作,及时发布发生防治预报,严防粘虫从麦田转移到临麦粮田为害,确保粮食生产安全。
⒉诱杀成虫。麦田设置杀虫灯、杨树枝把诱杀成虫,降低田间落卵量。
⒊化学防治。收获小麦时,对临麦粮田、地头杂草及地面喷药进行药带封锁,即可防治已转出的幼虫,又可设置隔离带,阻止幼虫集体转移,减轻虫源基数,缓解临麦粮田防治压力;临麦粮田及草滩,当幼虫转移后立即开展1~2次的防治。可选4.5%高效氯氰菊酯1000倍液,或2.5%高效氟氯氢菊酯乳油1000倍液。一般早晚用药最好,高温季节注意安全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