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香家庭”的故事

26.10.2015  16:51

近日,三晋“书香家庭”读书故事会在省图书馆举行。会上,我省100户家庭被授予三晋“书香家庭”称号。我市牛彩萍、彭席胜、康小屏、赵岳峰、张淑芳、聂振宇、闫建光、刘小保、刘一汀、曹文杰10户家庭榜上有名。

我市此次参加评选的家庭,既有党政机关干部、教师、医生等知识分子家庭,也有来自基层和农村的普通家庭,从他们身上,反映出爱书藏书的高雅品位,热爱学习的家庭氛围,传播文明的良好风尚。读书也已经成为这些家庭的一种生活方式。这里记录了几则他们自己讲述的读书故事——

闫建光:读书为我们创造了美好生活

我们是三口之家,我在古交市第一中学教书,妻子是古交市妇幼保健院工会主席兼护理部主任,儿子是古交一中高二年级学生。由于工作关系,一家人都比较喜欢读书。因为读书,我们了解了伟大祖国的历史与现状,使我们更加热爱祖国;因为读书,我们深深懂得做人行事须遵纪守法;因为读书,我们的工作成绩优秀;因为读书,孩子的成长健康、全面。

我的读书习惯是大学时候养成的。那时同宿舍有一同学喜欢买书,慢慢地自己也喜欢上逛书店,现在家里最早的书《悲惨世界》《基督山伯爵》就是大学时候买的,另外还有巴金的《》《》《》等。

我的工作学习因买书、读书变得更加充实,妻子和孩子的阅读也使他们在工作与学习中取得很大的进步。孩子的阅读视野更加开阔,除了订阅了《语文报》《读者》等报纸、杂志外,还经常借阅《环球人物》杂志,除此以外,家里书柜之中的老舍作品、鲁迅作品、以及我新近购买的孔庆东作品他都有涉猎。广泛的阅读,增强了孩子思考的独立性,认识和处理问题也更加理性,在与同学相处、生活习惯的养成、公德意识的提高等方面都有明显的进步。

牛彩萍:让读书成为孩子的一种习惯

品一本好书,往往能获得人生之真谛,给予你震撼心灵的力量。“沙翁”曾深情的说:“生活中没有书籍,就好像生活中没有阳光;生命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了翅膀。”我和孩子的爸爸深深懂得这个道理,书可以陶冶性情品德,与圣贤为友,与经典同行,美心美文,从而奠定优美人格。

孩子的世界是彩色的,而书籍为孩子打开了一扇“阅读”多彩世界的窗。在孩子幼小的心灵种下读书的种子,让读书成为孩子的习惯,非常重要。孩子3岁后,读书的习惯基本养成,凡事都爱问为什么?在家里,除了玩玩具、看电视,大部分时间就爱看书。我和他爸爸都很支持他,给他定了各种书籍,从开始的《幼儿画报》《巧虎》,到以后买的《卡梅利多》《绿野仙踪》等等,有100余册。孩子自己还填写了《巧虎》的最喜欢的故事调查问卷,幼嫩的笔迹,认真的态度,打动了出版社的叔叔阿姨,给孩子奖励了500本10年精选小故事册子,极大鼓舞了孩子。平时我们也会把购书作为奖励,以此进行激励。同时专门购置了小书桌,为他设置书柜,还专门办理了省图书馆、区图书馆、沃龙教育的借书卡,休息天的时候就带他去看书、借书。在我们的带动下,小区里的好多爸爸妈妈也为孩子订阅了《巧虎》,办理了借书卡,大家经常互相交流孩子读书的趣事。

寒假、暑假来临,对于儿子,对于我们家庭,可真谓是享受书香的美好时光。现在,我们下班以后的晚上或者周末休息时,大多数的情况是各人自捧一册,沉浸其中,自娱自乐。看书读报已成为我们家的一项不可缺少的活动,书本成了我们家最宝贵的财产。

彭席胜:读书是为了奉献社会

我是太原63中退休教师。读书是为了什么?我认为读书就是让自己所学回馈社会、奉献社会。如今,我还在给中学生免费补课,为社区的7块黑板出板报。今天跟大家说的是我如何把一个上中学时还穿补丁裤的女孩子培养成一个博士后,为国家为人民作贡献的事情。

上世纪80年代初期,孩子多,家庭生活比较困难,我的四个孩子都是在我们地区的63中学习,高中毕业后考入不同的大学,走上成才的道路。四个孩子最低学历是大学本科,最高的博士后毕业。

我的二女儿在上高中时还穿着一条打补丁裤子,当时在全校1000多名学生里是独一无二的。然而我的这个女儿从来没有因为穿得不好而苦恼,每天都是高高兴兴背上书包上学去,她是全班学习最好的学生之一。虽然她每天穿一条打补丁的裤子上课,但在老师、学生中的威信却是很高的。她关心同学,尊敬老师,每年被评为三好学生。高中毕业后由于学习成绩优秀,被美国一所著名大学公费录取,直到博士、博士后毕业。

二女儿的导师在她回国前再三以年薪30万美元的高薪留她在美国工作,但她想到我这个当爸爸的对她临走前的叮嘱,毫不犹豫地谢绝了导师的一片好心,踏上了回国的道路。现在她在上海一所大医院任眼科主任,特意来找她看病的人络绎不绝。许多患者从内心深处说出这样一句话:“见到了彭医生,好像我的病就好了一半!”

30多年来实践证明,我以好好读书、艰苦朴素、勤俭持家来教育、培养孩子是成功的、有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