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之后话发展:山西农产品交易方式亟待提升

04.02.2017  17:09

相关链接:

两会之后话发展:财政资金如何“四两拨千斤”

两会之后话发展:创新驱动 人才短板怎么补

两会之后话发展:“一煤独大”“一股独大”何以破解

系列述评之四

种得好未必卖得好。近几年在媒体上频见农产品滞销的报道:某地的大白菜烂在地里没销路,某地的红枣堆积如山愁买家……从表面上看,农产品出售难,是生产过剩导致的结果;往深里究,则反映了小农经济的生产经营方式与大市场、大流通不相适应的矛盾。

农产品交易流通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头连着生产,一头连着销售,对于发展现代农业,帮助农民增收具有关键作用。近些年来,一系列中央一号文件都提出,发展现代农业必须创新农产品流通方式,探索建立生产与消费有效衔接、灵活多样的农产品产销模式。

山西农产品如何“走出去”?如何走得更好、更远?《政府工作报告》已对此高度关注。在经济新常态下,农业发展方式务求转型,而交易作为连接生产和消费的环节,其转型升级势在必行,刻不容缓。

产销衔接不紧,交易渠道不畅,让“人参卖了个萝卜的价

我省地处黄土高原,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山地、丘陵为主的独特地理环境,孕育了高品质的农产品,小杂粮尤为丰富,有120种之多。名闻遐迩的“沁州黄”,源于炎帝,康熙赐名,是历史悠久的皇家贡品,位列中国四大名米之首;黄河两岸的大红枣,口感好,维生素含量高,自古以来就被列为“五果”之一,广受市场青睐。我省农业的自然禀赋不仅仅体现在小米、红枣上,很多具有地方特色的小杂粮,不仅品质上乘、营养丰富,而且绿色、安全。这样品质好的商品,自然应该卖上好价钱。

然而,由于多年来我省农产品市场发育水平低,基础设施落后,组织化程度低,市场信息不透明,物流技术落后,产销衔接不紧密等问题,导致优质的农产品却卖不上优价,甚至“人参卖了个萝卜的价”。

2015年全省小杂粮总产量达到218万吨,其中外销仅100万吨,不足一半;从产品结构看,在外销的份额中约85%是原粮,精深加工产品少之又少。从中不难看出,我省小杂粮产业还处在交易流通滞后、产业化开发不足、产品附加值不高的境地,小杂粮要想走出去,说到底还需要在产品交易上下功夫。

我省多数农产品主要以传统的现货交易方式为主,呈现以农民经纪人、运销商贩、农贸市场为主体的农产品流通格局,是一种‘小规模、大群体’农产品流通体系。”省委党校副校长田忠宝说,“互联网+农产品交易”有一定发展,但无论覆盖面、销售规模,还是营销策略、技术应用,都和先进省份有较大差距;期货交易发展缓慢,农产品虚拟批发市场仍处于初级阶段,通过改进农产品交易方式,扩大农产品销售,提高抵御市场风险能力,还有大量工作要做。

在吕梁市从事电商营销的刘锦云说,在我省不少地方,农产品销售多靠经销商自发组织,分散经营,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农产品交易方式相对落后,一是缺少成熟的大型农产品交易平台;二是缺少对外交流、展示窗口。

无论是宏观上的农产品贸易,还是微观上的农产品交易,都要涉及到农产品流通体制的变革,都对农产品交易方式提出更高的要求。

构建现代流通体系频频发力,但与我省现代农业发展需求还不相称

农产品流通是整个农业产业链中最重要的一环。产品要变成商品,必须在交易流通中实现。

放眼全球,方便快捷的现代交易方式——电子拍卖已经被普遍采用;但我省当下农产品交易的方式主要还是传统的一对一现货交易,现代化的大宗农产品交易市场不普及,连锁经营、网上交易等处于起步阶段,拍卖、期货交易、保险+期货的交易还少之又少。这种状况造成了农产品的交易流通呈现无序性和低效率,并成为了农产品“走出去”的“绊脚石”。

近些年,我省在改善农产品交易流通方面频频发力,成效也逐步凸显,但与现代农业的发展需求还不相称。

从比较中找差距。

以农产品批发市场为例。据不完全统计,全省共有农产品批发市场149个,年成交量5974万吨,年成交额861.2亿元。可整体来看,我省还没有像北京新发地、山东寿光、深圳福田等批发市场那样,起到“办好一个市场,带动一方产业,振兴一方经济,富裕一方百姓”的磁场效应。

互联网技术应用,为农产品的交易流通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与全国其他地方一样,我省一大批有远见卓识的企业、农民纷纷投资和经营这片蓝海。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6年底,全省各类特色农产品电商平台达100多家,农产品电子商务交易额突破15亿元。

可与其他兄弟省市相比,不论电商平台数量,还是交易规模,仍有不小的差距。特别是冷链物流、产品标准、信息服务等方面的不足,已成为制约农村电商发展的一个瓶颈,交易规则、安全追溯、索赔机制等建设也有待完善。

在促进农产品的交易流通方面,全省农超对接、社区直送、连锁经营等新型流通业态也有一定的发展。

但从世界范围看,大型连锁超市和农产品流通企业建立直采基地,从基地直接采购农产品的农超对接、产销衔接模式,已成为农产品流通的发展趋势。在美国,农产品从基地直接订购的比例超过67%;作为特色农产品富集地,我省各地在这方面也进行了一些尝试,但做的远远不够。以清徐县为例,仅有3%的农户通过订单销售农产品。发展订单化生产、规模化流通仍有广阔前景。

让农产品卖得出、卖个好价钱,亟待在提升交易方式上下功夫

三去一降一补”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要任务。就我省来说,农产品交易流通是急需补的“短板”之一。

短板”如何补齐?专家分析说,通过政府引导、市场推动的方式,培育壮大市场体系,提高营销水平,在提升农产品交易方式上下功夫。

培育壮大农产品批发市场。这是交易农产品的第一场所和农产品流通的第一环节。田忠宝认为,要发挥政府的调控作用,鼓励和支持各类物流主体引进先进技术装备、改善设施,完善服务,提高物流绩效和服务水平。在他看来,农产品批发市场不应只是一个单纯的交易场地,而是一个包括发挥价格形成和信息交流作用在内的综合性功能平台。

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期货市场等现代交易方式。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及,在“创新农产品流通方式”中,支持电商、物流、商贸、金融等企业参与涉农电子商务平台建设。

传统的农产品销售一般都是坐等收购,而电商下乡则打破了地域界限,使农产品四面出击,大大拓展了市场空间,且具有信息量大、覆盖面广、速度快捷、操作简便、交易成本低等许多优势。”省农业厅市场信息处副处长杨忠建议,一是做好农业信息化发展的顶层设计;二是完善提高信息进村入户服务水平;三是加强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四是加强网销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

发展订单农业,推进生产者与批发市场、农贸市场、社区等的对接。这样可以减少中间流通环节,极大地降低农产品流通成本,同时使农产品销售形成规模。省社科院副研究员孙秀玲说,目前我省“农超对接”的比重还不大,有关部门要大力提高农村专业合作社的组织化程度,鼓励合作社下联农民、上联批发市场或经销商,通过签订长期协议等方式稳定购销关系,组织农民按需安排生产。

提升农产品交易方式,还需要在拓展市场方面做文章。省商务厅市场建设处处长秦建中表示,一方面,完善省内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另一方面,加强外销平台建设。同时,做好境外市场开拓,加快建立山西特色产品境外营销渠道。

无论是追溯历史,还是着眼现实,要让农产品“走出去”,品牌的力量也不容忽视。晋祠大米、吉县苹果、平遥牛肉……我省农产品品牌是百花齐放,但存在小散弱,“王牌不王”的问题。刘锦云的看法是,各地应强化品牌意识,培育名牌产品,提升农产品的竞争力。

业内人士指出,在提升农产品交易方式上,还可举办多形式、多层次的农产品展销活动,培育具有全国性和地方特色的农产品展会品牌、进一步扩大农产品的影响力。

我省发布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
  山西省自然资源厅和山西省气象局6月8日18时5太原新闻网
特色民宿有点火 暑期“情怀经济”催热特色民宿
  田园情怀、窑洞情怀、大院情怀……如今,太原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