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选择佛教?

01.06.2015  15:27
为什么选择佛教?

Bhikkhu Dhammavaro (法增比丘 英文著作Whychoose Buddhism?)

钟可圆(妙行Cynthia)汉译于舟山



介绍



对于追求精神寄托的人来说,在这个世界上有很多宗教可以选择,那为什么要选择佛教呢?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很多人。因此我想给出一些合理的论断供大家思索。我将尽量坦诚如实地介绍佛陀的教法,以便大家对佛教有正确的理解。我可以保证,即使你不改变信仰,你依旧可以从佛教中受益良多,特别是佛教的人生观。佛教是理性、无瞋(忍辱)的甚深智慧,只留给有智慧和幸运的人。那我们要怎么做呢?在信纳佛教前,我们自己应该先要理解它。



尽管通常认为佛教是宗教,但它其实是培育心灵的一种心理方法。佛教里有很多寺院传统并强调道德的培养,形式上看起来有很多宗教特征,但是佛教不是有神论的宗教,因为它告诉我们宇宙是按照客观规律运作的,不是由全能造物主神来掌控的,而对神的信仰是永恒论的一种形式。



虽然些许的祈愿也还是有益的,但佛教不强调祈祷的使用,因为祈祷意味着依赖外部或超自然的威力,而佛陀只是一位老师,一个向导,而不是一尊神。佛陀只是指明了方向,只有通过戒、定、慧的完善,我们才能彻底穿越道路到达终点。佛教徒的礼拜供养只不过是表达对教导师世尊感恩的一种方式,是做为精神开发的一个日常修行方法。作为佛教徒我们按照以下这三种修行方式生活着:守戒防止伤害他人,培育禅定并以智慧观照我们身心内外所有现象的无我本质。



那我们如何定义宗教呢?如果宗教是对至高无上神的信仰,我们向其祈求救赎、平安、利益或者减除痛苦,就这个意义上来说,佛教不是宗教。我们身陷轮回的确就是受苦,这是个多么可怕的生死巨轮,把我们推进无尽悲苦的循环中。单单想到这些就会让我们脊背发凉全身颤抖。这个问题的根源在于我们的贪爱,而唯一的解决方法是通过不懈修行来去除贪爱。因此佛教是一种精神培育的方法,而不是宗教。



佛教也是一种生活方式,因为它强调以我们高尚精神的开发来过无害的生活。

佛陀忠告我们不要盲目地接受佛教的任何教义,而是要通过深思熟虑后才信纳。佛陀的目的是向我们指出彻底从苦中解脱的道路。涅槃是到达无条件(绝对、非因缘)即不生的状态,超出了凡人没有修行过的心识范围。涅槃不是死亡,很多人这样误解它,涅槃又是一种不灭的自然状态(dhatu),那是我们心的执着热火的寂灭。



佛教直接的目标是去除日常生活中痛苦的根源。佛陀根据他的弟子的能力教导他们逐步做到这一点。



修行人应该尽其所能投入到修行中去,虽然最终每个人的目标都一样,但道上的进展取决于个人的努力。佛陀正法将带领我们到达涅槃,也将在前进的道路上引导着我们。这就是修行人被认为是僧伽成员的原因。



为了更好的理解佛法,我们需要深入了解三宝。



三宝



三宝是佛教徒的三大标志,他们宣称佛、法、僧是他们全体的庇护者、皈依处、渡舟、避难所,是精神之路的向导和精神的食粮,是达到开悟的三大依止。作为佛教徒,我们应知道什么是佛、法、僧,否则我们将迷失,没有向导,没有方向,盲目前行而无法了解佛法目的,获得益处或者证果。“凡对至高无上(的三宝)欢喜信受者,他们的果报也是至高无上的” (《增支部4集34经》) 佛教徒虔诚礼敬,热枕奉献的最高目标就是三宝,三宝就是他们的护卫。



释迦牟尼佛



释迦牟尼佛出生在喜马拉雅的小国迦毗罗卫国,其父是人间国王净饭王,其母摩耶夫人。与普通人一样,他过完童年生活,上学,结婚,并育有一子,但是他对人类生存和受苦的精神探索推动他到宫墙外去寻找答案。当他亲眼看到人类所遭受的巨大痛苦后,最终抛弃了皇室的生活,披上黄色袈裟,在民间托钵行脚寻找答案。经过六年几乎让他丧生的苦行之后,以深度的禅定思惟,佛陀发现了四圣谛,也即随后佛陀教导佛法的精髓 --- 关于苦与苦的解脱之超越世间的真理。基于极大的慈悲佛陀将法教导人类,他对他的侍者说:“阿难!因众生有我为善友,他们将从生死受困中得以解脱!” (《相应部3相应18经》) 就这样,佛陀开悟后开始在世间教导佛法。



他所倡导的解脱方法是通过我们自身的努力来消除个人的不善杂染,而不是依靠外部超自然的力量。他从未作与造物者神有任何关联的宣称。当忆念佛陀时,我们要回忆起佛陀十大品质:至尊的如来、阿罗汉、正自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



佛有十种殊胜的美德(波罗蜜parami):布施(dana),持戒(sila),出离(nekkhamma),智慧(pañña),精进(pañña),忍辱(khanti),真诚(sacca),欲愿(adhitthana),慈心(metta),舍(upekkha)。佛陀从无量劫以来在多世中培育了这十种波罗蜜。



过去的圣者用“佛宝”把佛比作珍贵珠宝。尽管世间有各种珍贵的珠宝,红宝石、蓝宝石、钻石、宝石等都非常的珍贵,但佛宝是至高无上的。此宝是这世间众生脱离无边苦海的良药,带领他们脱离病苦、危险、苦恼、悲痛,还有各种精神上的苦以及生死。他向我们展示了圣洁、纯净的生活以及净化生活的方式,到达自由与解脱的道路。因此,佛是无价之珍宝!



基于对佛陀的崇敬,我们膜拜外观艺术作品、佛的雕像画像以此来表达崇敬之情,这些有很长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佛陀时代,甚至不同国家包括佛教国家也把佛陀雕刻成与本民族相似的模样,这些都是可以理解的。我们对佛像如同对着佛陀本人那样表达崇敬之情。与此相比,那些对此不理解的人毫无根由地指责和诬蔑说佛教徒膜拜的是木偶,甚至说是魔鬼,这些人的确太无礼和愚昧了。



佛陀被崇敬不是因为他的名望、种族或社会地位。他不是作为天神,而是因为其本身就是证悟的体现而被崇敬。



忆念佛陀殊胜的品质是有益的。世尊曾经说过:“每当圣弟子回忆佛时,心不被贪缠缚,不被瞋缠缚,不被痴缠缚。这时,他一心正向于佛(如来)而行。心正向而行的圣弟子生起对佛的热情、对法的热情、对法的欣悦。当欣悦时,则喜生起;当喜生起时,则身心宁静;身心宁静者,则轻安生起;轻安生起者,心则入定。如此圣弟子在迷惑的世间住于清明,在困扰的世间住于无忧。” (《增支部6集10经



贪欲来自五个根门,我们每天被它们包围着,通过培养禅定,我们的心得以净化。静思忆念佛陀、观想佛陀,喜(piti)升起,喜导向轻安,轻安导向乐,乐而入定。

因此佛随念有助于获得观照所需的定力。



释迦牟尼佛在印度次大陆教法45年后于拘尸那罗入灭进入大般涅槃。每年人们在五月月圆之日庆祝佛陀诞生、成道觉悟、涅槃(这三个吉祥的日子恰为同一天),这就是众所周知的卫塞节。







佛陀的教导称为“经”(Sutta),意为“线”,就如用线串持起采摘下来的鲜花,作为佛教徒我们修学香醇的佛法(法花)时须要经常用到这条线,这样我们才不会加入自己的想法,或者在理解世尊教法时过度发挥。



世尊曾对僧众说:“打开不死门,闻者弃邪见,吾去迦尸城,以转正法轮,无明众生中,击响不死鼓。” (《中部26经、85经》)



法有三种形式:教法即是以文字形式记载佛陀教法的经典(pariyatti dhamma)。学习经典的法并修习戒、定、慧,佛教徒修习恰当与否都取决于修习者本人,而不取决于经文。若想开悟,我们要通过法的实践来开发内在品质,这是行法(patipatti dhamma)。修行者的成就是道法(pativedha dhamma),即证果通达涅槃。



佛法的实践就是八支圣道,即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修行之处就是我们的五蕴。八正道可以总结为三方面:戒,定,慧。世尊称之为中道,即佛法的核心。



佛陀教法有三个层次:发展正念(Sati),培育定力(Samadhi)来开发直觉智慧(Pañña),从心灵污染中解脱(Vimutti)。我们必须自己开发这些品质,才能获得觉悟,达到阿罗汉境界。



在经文中有一则关于跋迦利(Vakkali)比丘的故事。他对佛陀充满了忠诚和热爱,发愿日夜赞颂佛陀庄严之相。世尊告诉他:“看到法就看到我,你从这不净身体中得到什么利益呢?”就在佛陀涅槃前不久,他说道:“若比丘或比丘尼,信男或信女,过着如法生活,他的生命是正确的,他是依法而行的,那他就是以诚实、敬仰、崇敬,以最真挚的敬意保护和尊崇至尊的如来(Tathagata)。”



在佛陀的教法中,他曾说到:“犹如大海唯有一味,就是盐味,那么在正法律中(dhamma vinaya)也唯有一味,就是解脱味!”这就是法的无上珍贵的品质。



僧伽



在世界各地很多人自称为佛教徒,但甚少懂得其义。很多人成为佛教徒只是因为某种便利或社会关系,而不是基于理解。我们应该理性地认识我们的宗教,不是人云亦云,或者盲从他人的偏见或亲友的劝说,而是遵从佛陀的教法,以正法律(Dhamma-Vinaya)为最高向导,不屈从于惯例和社会习俗。对佛教来说,我们想知道修行是否正确,是好是坏,值得尊崇与否,应以佛陀制定的八个标准来检验,它们是:



1.它是否会导致激情,

2.它是否会导致痛苦,

3.它是会导致更多的杂染,

4.它是否会导致更大的野心,

5.它是否会导致不满,

6.它是否导致社交聚会,

7.它是否会导致懒惰,

8.它是否导致成为别人的负担。



我们修习佛法应按照佛陀最初的解释,不应杂揉。如果我们的修行实践会导致这八种行为,那么它就不应该视为佛陀的正法律,一出现就应弃之。



僧伽的职责是引导信众。除非我们训练自己,举止得当,否则佛教将会衰落。信男(upasaka)信女(upasika) 将遇到障碍做一些错误的行为。僧伽和初学者变得漫不经心,错过品尝佛法的机会。于此有三个方面:



1. 闻、研读佛经

我们应遵循佛经中的原始教法,为了能从经书中受益,我们可以从有经验的老师那里 闻佛法,他们是受戒的僧伽或博学的居士,这样我们就能够欣赏和获取经文真义并实践它。



2.实践佛法

我们需要把 闻和理解的佛法付诸于实修中,修行戒律过道德生活,修行禅定,修行观照。如果不实修,就好像汤勺无法品味美味的汤一样。只有通过佛法修行才有希望获得领悟。



3.成就

僧伽有两类:普通僧伽和圣者僧伽。普通僧伽是未证果的受戒僧伽。圣者僧伽包括四双八辈行者:向须陀洹,须陀洹(初果入流果),向斯陀含,斯陀含(二果一还果),向阿那含,阿那含(三果不还果),向阿罗汉,阿罗汉(四果)。



(1). 须陀洹(入流者):达到了通往涅槃的第一层觉悟,在人天中最多投生七次。

在佛法道路上,他们培育了足够的定力和观照力,以真正的觉悟从所有世俗和超自然的现象中觉醒过来。他们已经断除导致不断轮回的三结(samyojana)。



a.身见:认为身体的所有,五蕴,感官是我或者属于我。入流者已经完全摧毁了这个错误的见解。他们仅仅把身体看做因业而生的物质现象。

b.疑:对佛法圣道怀疑和不确定。

c.戒禁取:执着于仪式、仪轨和典礼,认为这些对佛法圣道是有益。



在《相应部》的《具戒经》里有一比丘问舍利弗:“贤友舍利弗,是什么将入流僧伽引入解脱正道?”舍利弗尊者回答:“对五取蕴,如理作意为无常、苦、无我将入流者引入解脱正道。”应知道我们的苦深深根植于对五蕴的黏着。对于入流者来说他们完全关闭了通往四恶道的大门,将不再投生到地狱、阿修罗、饿鬼或畜生道。



(2).一还果:达到第二层觉悟的圣者将再投生这世间一次。一还果跟入流果一样断了三结,同时还减弱了贪、瞋、痴。



(3).不还果:达到了第三层觉悟将不再投生欲界。死后投生阿那含世界净居天,并将于此涅槃。不还果断除以下五结:



a. 身见(Sakkaya-ditthi.)

b. 疑(Vicikiccha)

c. 戒禁取(Silabbatam-paramasa)

d. 贪欲(Kamaraga)由感官欲望和感官对象引起的激情和喜悦

e. 瞋恚(Vyapada Patigha):由生气引起的愤怒和不满



(4)净洁者(阿罗汉)(Arahants):达到了不死不灭最高觉悟的境界,从所有污染中解脱。无明,渴爱,以及造成不善业的各种行为都终结了。阿罗汉断除了通往圣道上剩下的五结。它们是:



f. 色爱(ruparaga):对色界存在(色有)的贪爱

g.无色爱(aruparaga):对无色界存在(无色有)的贪爱

h:我慢(mana): 还有这样或那样自我存在的骄傲

i:掉举(uddhacca):坐立不安,心神不宁,思念,思考过度

ji:无明(avijja):通常指对四圣谛的无知,即对苦集灭道(苦,造成苦的原因,苦的灭除,以及灭苦之道路)的无知。



世尊曾说:“以烦恼(漏)(āsava) 集(升起),则无明集 (《中部. 9》)”但是世尊补充道:“诸比丘,无明的起点无法得知:在此之前没有无明,但之后无明即生起。然而,无明的特定条件(idappaccaya)即因缘是可知的。” (《增支部10集61》)



无明意为不知道我如何产生,不认清过去而沉湎其中,不认清将来而幻想于此,不认清现在,活得毫无正念。因此对这三个时间的愚痴妄想被称为无明。我们只是所有物质和精神现象的成品。



在《中部38经》世尊说:“哦,比丘们!这见解(法)是如此清净明洁,如果你粘着它,贪爱它,执取它,那么你将无法理解我所教导的法如同筏,是为了越度而非握持不放。”



所有阿罗汉完全断除十结,从各种束缚中得以解脱,因此他们的心是如此明亮,光彩夺目,就如同无云天空中的明月。



僧伽的品德是精妙,深刻,不易认知的。若我们不了解这些,我们是无法看到僧伽的功德。正因为不懂得这些,世尊说我们就像盲人一样。这就是僧伽被认为是世间的福田(Puññakkhettam lokassati)的原因。



当我们全力走在法的道路上,终将认识到我们只能依靠自己,正如世尊所说:“当自洲自依,焉他洲他依?”

生命中的苦


巴利语中Dukkha可以描述为“苦”,“不圆满”,“压力”,或者“不满足”,大部分情况下第一个词是正确的,但在另一些情况下其它词或许更为合适。因此我选择使用“苦”这个词。



在佛陀最初的教导中,他阐明生是苦,病是苦,老是苦,死是苦。世尊也曾说:“乐是苦”,为什么这么说呢?众生寻乐,享乐,沉迷欲乐,却无法看到它的无常,因无常故它是不圆满的,对乐的贪渴又使得压力重重,因此乐是苦的一种形式。



我们应该明白在第一圣谛中,生命就是苦,这并不意味着苦是无法出离的,无明的人无法出离苦,但圣者就一定可以出离。



苦的根源是贪爱



第二圣谛阐明苦的原因。是我们执着各自的自我才造成了苦,自我的意识驱使我们贪爱而造恶业导致将来苦受。



在这个世上是不可能不认知苦,而尝试通过去除所有苦的状况来治愈苦。但我们可以看到苦的原因,苦就在我们自身里面,在意识的深处,执取快乐,想得到,想存续。



世尊曾说:“爱灭则取灭,取灭则有灭,有灭则生(死)灭,生(死)灭则悲、苦、恼、忧、愁灭。如是灭了这整堆苦。”(《中部》I.337; 《相应部》II 1-3)因此我们必须停止贪爱。

去除贪爱得解脱



世尊说正因为涅槃是真实的,可实现的,他才向众生指明通往涅槃的道路。解脱之路只能我们自己去走,佛陀仅仅指明了方向。佛法修行是去除我执,正是我执制造了我们生命的各种问题。对去除我执有很多误解,去除我执不是毁灭生命,一个人当下活着依旧可以活得安乐,去除的是我们心中的愚痴妄想,如此所有迷惑颠倒将消散。当愚痴妄想去除,觉悟就会降临。



涅槃是非因缘(无为),非造作,不生,无始,非组合的。我们无法用语言恰当地来描述涅槃,因为它是超越语言的。它的特点是极乐,完全从苦中解脱,不同于寻常的存在,因此无法真实描述。无为只能以陈述其反面来说明;因为涅槃超越了语言和思想。



佛陀把它描述成一座有美妙花园和树林,气候宜人的城市,一个非常快乐的地方,但是这座城市没有居民。自从他踏上了发现涅槃之路,他无私地向世界宣告了通达它的道路。



佛陀说:“诸比丘!此是无生、不成为、非造作、非组合。诸比丘!若非无生、不成为、非造作、非组合,则无法从生、成为、造作、组合的解脱。”(《自说经》, p.80-1)



无为解释为我们心里的贪嗔痴的最终去除。这也意味其他无私、慈爱、智慧正面品德的圆满。达到无为的境界是从苦的彻底解放。



解脱之道----八支圣道



八正道为:

1. 正见,对世间本质的认知

2. 正思维,无欲,无恚,无害思惟

3. 正语,远离和断除妄语,恶口,两舌和绮语

4. 正业,不杀,不盗,不邪淫

5. 正命,谋生方式无害于有情众生

6. 正精进,精进于去除心中污染与道德的行为

7. 正念,圆满的专注力

8. 正定, 培养心的平静,镇定和专注



“正”字意思是身、口、意行为的正确。八支圣道是道德的典范,并非宗教的服从,因为我们想过安乐的生活就必须与其他众生和谐相处。



我们往往陷于外在的形式,而未能注意到佛陀教导的核心。虽然一些外在形式是必要的,也会因地理环境和民族的文化而有所差异,但本质的实践仍然是相同的,它包含在八正道即佛说的中道中。这八个步骤不应被理解为八个独立的或串续的步骤,它们实际上是紧密相互关联的八个并行道。



1.正见;看见这世间的确有善与恶,的确有苦、苦的因、可以灭苦、以及苦灭之道。

如实无欺、无污染无造作地看待事物的本来。悉心看护无智慧的心,不让它们升起。相信通过守戒过道德生活,培养慈悲,禅修的确能带来成果,相信道、果通达涅槃。正见是对实相的理解,因此被认为是八正道的前导。随后对与我们的心识接触的事物的直接的、深入的觉知将取代这种理解。正见是认识到所有生理与心理现象的三法印。它们是:



(1)无常:世间所有现象是不断变化的。

(2)苦:生命的本质是苦与不满。

(3)无我:没有一个人,或其它任何形式的生命,拥有持续、不变、永恒的灵魂或自我。每个生命是由不断变化的身体和心理形成的,是业力的结果。自我的假象是精神意识错误地把身、心看成是连续的静态的整体,但实际上他们是一团不停变化的波动。在《正觉经》中,佛陀说到:“比丘们,若一人能觉知到无常,无我的觉知则建立。” (《增支部》3集165经)



当我们认识到我们关注的对象仅仅只是一系列的运动,我们只看到、认识到、注意到现象的生灭,且认识到无常和其它特性。这就是正见。



清净道论》中曾提到:“因不忆念生灭,为相续所覆蔽,故不现起无常相。” (《清净道论》 第廿一品)



正见的另一个主要方面是认同业果法则。善业将得善果,恶业将得恶果。善业和恶业的果报或者说他们业所带来的乐和苦不是即刻成熟,是有时间差别的,因为需要有支持善果和恶果成熟的条件。当死亡来临,身体四大分离,但是识继续着,迫使死亡一到,识投胎继续新生。新的生命可能不是人类,可能投生于三十一个生存域(三十一界)中任何一处。新的生命是刚去世生命的直接继承者。因此新的生命不间断的延续了旧生命,他或她继承了旧生命累积的、还未受报的善恶业。



世间万物不断在变化;每个生命都有别于前一刻;颠倒地认同是因为相续。再生的生命跟死亡前的生命是不同的,但被相续所欺骗认同为自我。修行关键是不懈精进努力如实看待事物,没有自我的欺骗,没有心的污染。



正见超出了我们日常知见。是正定和积极对待苦的结果。当我们想从遗忘、逃避、归咎他人中离避苦,或因受苦而沮丧、懊悔,这样都只会制造更多的苦。



2.正思惟;正思惟是摆脱一切我们所知的错误和不道德的品质,能够看到欲求的危害,它们带来苦和压力。正思惟把心从不良情绪影响中释放出来,如感官欲望、恶意,和妨碍智慧和公正的决定的愚痴无知。当平静的心专注于引起注意的对象,就是对所缘审察的修行(择法觉支)。在警觉审查的心面前,现象的虚幻本质就会暴露。这就是正思惟。



3.正语:说真实的话,不妄语、两舌、恶口和绮语。即便我们说的是有价值的,若 者没在 ,我们的话仍旧无用。



4.正业;忠于我们的职责,不做使我们或其他人堕落或带来伤害的事。



5.正命:以诚实的方式获取财产和过活,以道德的方式谋生。正语,正业,正命三者组成了道德戒律的修行,它们的作用是控制不净的心,防止堕落到有害的程度。这些不净污染无法单靠戒德彻底根除,需用其他的方法来彻底净化心灵。在修行内观前,正语、正业和正命的戒德必须完善。观照或智慧的升起需要戒清净(Silavisuddhi)。每当我们观注戒的清净,也就是在完善八正道上的戒德。道德的净化是坚持守五戒(panca sila),或者更严格的八戒(atthanga sila),沙弥守十戒(dasa sila),受具足戒僧守四律仪,即“别解脱律仪”(受持佛陀制定的种种学处)、“根律仪”(守护根门)、“活命遍净戒”(远离种种邪命)和“资具依止戒”(对受用的四资具衣食住药进行如理省思)。



6.正精进;不懈努力摆脱错误有害的身行、语行、意行,不懈努力增加善的、有益的身行、语行、意行。每当我们观注到五蕴的生、住、灭,即身体活动、感受、记想、造作和心识变化,我们就是努力观注无常、苦、无我的实相。这就是八支圣道上的正精进。这就是心的实修,训练以阻止和克服污染的心,唤醒和培养纯净的心。



7.正念:保持正念,不要漫不经心或健忘失念,对身、受、心、法四部分保持持续的正念。对四念处的圆满断除污染的心,用纯净即达到禅定心,可以直观清楚看到五蕴(khanda)的无我本质,这将导向开悟和最终到达涅槃。这是心的训练,是专注力的开发。专注力开发,提高,觉知增强,最终心有能力洞穿实相。正念是为了觉悟到自我的虚幻,世间的问题和苦。当正念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将带来敏锐的觉知,因而知道我们行为的动机,这是非常重要的。



8.正定:无论我们做或者说什么,训练心专注和有韧性,无论怎么样的情绪撞击我们的心,保持心的平静和坚定。



为什么我们要禅修?禅修是一种自我认识,自我净化,去除我执,远离颠倒妄想的方法。首先要守好戒律(Sila),这会带来清净的生活,是禅修的基础。禅修包括身和心。在禅修中我们保持身体静止,训练心,让它平静和专注(samatha and samadhi),禅修指的是对自身的觉知,不是判断,不是思考,只是简单的觉知我们自己。



通过禅修,我们学习从执着中脱离,来认识自我是无核心的、无我的,把我们的心从污染和愚痴妄想中解脱出来;来认识智慧和慈悲,苦的最终止息导致涅槃,彻底放弃我执。尽管涅槃是自我的熄灭,它并非只不过是不存在或者烟灭,因为自我的熄灭是心妄想的熄灭而非其它。涅槃超越文字和思想;想知道它的唯一方法是修习八正道。



心的训练有两个方面,止(Samatha)和观(Vipassana)。止Samatha意思是精神上的平静,当心很纯净的时候就达到止Samatha,它相当敏锐,看事物非常清晰,以此发展的心会放下欲望,使心从系缚中得到释放。它还带来其他附有的能力如天眼通、宿命通等等。在禅修中我们要达到三个目标:(1)我们的心变得纯净光明,(2)以纯净的心来洞穿实相,(3)引导心走向解脱之路和证果。



人类的问题根植于无明或妄想。无明是万恶的根源。所有我们的贪、瞋、慢以及其它污染和无明密切相关。解决的办法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审查问题,这样我们将会找到问题的解决办法。问题解决只能通过放弃颠倒妄想与假象,使我们的生命与实相和谐共处。这个只能靠禅修。



世尊曾说:“无贪则无爱。无爱自清凉。” (《中部》. II, 318)



培养心达到高层次状态,入定达到色界禅那或无色界禅那(Rupa jhanas or Arupa jhanas),而这种高层次状态产生统合、纯净、强大的心的力量带来觉悟的升起。最终自我妄想带来的贪爱、苦被超越和舍断。这种觉悟智慧的产生需要戒清净(Silavisuddhi)和心清净(Cittavisuddhi)。戒清净导致心清净,清净的心达到四色界和无色界禅那。此外还需调伏贪欲、嗔恚、掉悔、昏沉睡眠、疑等五盖 。如果戒不清净,定没培养,觉悟无法升起。



毗钵舍那Vipassana有两个字合成, ‘vi’前缀意思是分开,‘passana’意思是看,观察;结合这两个词的意思是从我们错误的知见中分离出来去观察。在深度的禅定中去看现象的实相,即:无常、苦(不圆满的)、无我;获得觉悟摒弃我们对周遭现象的执着和无明,以智慧而得解脱。(《增支部》 2.3.10)



我们周遭所有现象只是由四大元素即地、水、火、风组成,没有其它。世尊曾告知弟子:“从刚开始彻底地观注我们的外部,然后逐渐观注我们身体的内部,有力地摧毁把色,身体当作是“我”、“我所有”的邪见。再观察过去、现在、将来,再解决其它的系缚(结)。”行者按次第努力去除邪见和对这些色法的执着,不懈努力终将有日证果(phala),而当行者致力于断除这些结的时候就视为是走在八正道(magga)上了。

实践佛法



心灵的实践包括两个方面:慧(pañña)和信(saddha),他们是相辅相成的。若慧过强,缺少信,他将仅仅是在智力上理解无上佛法,却缺乏信念和勇气去越度(轮回大海)。同样,若信过强,没有智力上的审查分析能力,他将仅仅是盲信无上佛法,那也没有平静和专注的心去越度。



世间众生在轮回汪洋中漂泊,在欲乐、执取、邪见、愚痴的洪流里随波逐流。正因如此信和慧要平衡发展。



佛陀曾教导我们正念是唯一净化众生的方法。清明的心能观察到所有现象的生灭包括我们的身、心;它们不断变化亦如周遭的世界。除非我们时时观察,不然我们将无法看到身心的无常,我们也无法了知佛法。



我们可以唱诵巴利偈句,阅读经典,辩论和聆 佛法,但是除非我们观察周遭的世界,不然是无法了知法的。我们须以自己的心来学习它。它是个人经验,从自己时时观察中得来。禅修帮我们探究自我习性并知道我们想要这个、不要那个的原因,若不禅修则无法了知佛法。心将没法升起关于无常(anicca)的正见,因为我们的贪和瞋时刻在障碍正见。我们也无从知道苦(dukkha)。当心因没有卓越的觉知而散漫时,就制造了苦(dukkha)。只有无量光明的心才是从苦中解脱的。身体确实制造了苦比如病、老、死并无法保持不变。清楚看到这些会帮助我们树立强大的决心去亲自了知佛法。



智慧的产生来自于亲身体悟经验和内在知见, 闻佛法有时也可以带来智慧。智慧与年龄无关。智慧是一种内在知见基于个人经验。因此我们不需要找人来验证它,我们自己很确切地知道。



禅修最重要的部分是日常修行。世尊曾说:“假如,比丘们,一大群人聚集一起大喊:‘哦,美丽至极的女子,倾国之美!而且,比丘们,这个美丽的女子擅长歌舞,展露魅力,一大群人聚集起来又大喊,‘美丽的女子她在跳舞,她在唱歌。这时来了一人,他喜生厌死,爱乐拒痛,他们对他说:‘看这里,男士!这里有一碗装满了油的碗。你要端起它从人群和美女中走过。你左脚边有位佩剑的男子。若你溅下一滴油,你的脑袋就要搬家!’



“现在你会怎么想呢,比丘们?此人会对这碗里的油不抱一万分小心,而去关注外面的事物吗,会漫不经心吗?”



“当然不会,世尊。”



“好,比丘们,这只是个寓言。我想表达以下的寓意:装满油的碗,比丘们,比喻为对身体的正念。因此,比丘们,必须训练你们自己:‘对身体的正念应由我们自己来培养,充盈它,承载它,确立它,使之有效。增强它并善用它。



“因此,比丘们,自己训养它。”(《相应部》V.170)



英国佛使菩提领医生(Buddhadasa Bodhinayake)博士(英国,埃塞克斯,哈雷医院的精神科顾问)做了一项测试,得出惊人的成果;“现已证明高血压和其它与心脏有关的疾病可以很容易地被佛教禅修治愈。” 他表示,英国心脏协会最近接受了佛教禅修的疗效。他说,超过68000英国病人正在安般念禅修。他们发现,这种禅修治疗比药物更有效。他说,所有的宗教有观想的做法,但安般念(观呼吸)是佛教独有。不像其他的观想练习,安般念对左右大脑的都有效。因此,它能给患者带来惊人效果。他说,打坐30分钟 - 在上午15分钟,在晚上15分钟,能让患者全身放松,等于6~7个小时的睡眠。



通过脑电图扫描读取,科学地证明了修习安般念能让大脑两边同步运行。这减少了病人的氧气需求,减少心跳,血压和呼吸频率。15分钟的安般念修习对于高血压患者来说相当于3片甲基多巴(Aldomat 250毫克)的作用。菩提领医生博士说已经证明,打坐可以让人摆脱毒瘾,还极大地促进了大脑的发育,思惟能力和记忆力。而且在美国有大量哈佛大学的学生通过修习安般念,帮助他们通过了考试。



观照五蕴



如何开发觉悟?觉悟的开发来自于每日持续地观照五取蕴。无论五蕴何时升起我们观照而不执着它们。若我们没能观照,执着就会升起。如此我们会把五蕴当作永恒的、乐的,当作我、我所有的而执着。通过持续观照五蕴,我们对五蕴的执着会终止,如此就走向涅槃。



身心紧密相连,精神影响着身体的健康和福祉,所以为了我们的福祉,我们需要保持心的纯净。在开始的时候,我们应该通过观察生、老、病、死来思惟四圣谛,因为这影响到我们的身体。接着我们在行、住、坐、卧四个姿势中观察。训练有素的心会加深心的专注。然后如实观照身体,它死后会分解成地、水、火、风四大元素。这适用于我们自己以及其他人的身体。



我们如此观照身体各个部位:“这是发”,“这是毛”,“这是爪”、“这是齿”,“这是皮”等等,系统修习我们身体的32身分。最后我们能清楚地看见这些。当我们于内外反复如此观照,观察刚去世的和去世很久的尸体,被狗、秃鹫撕咬的尸体,我们的心将变得平静最终获得觉悟。在《大念住经》(Maha-satipatthana Sutta)世尊如此教导观照身体。在僧众中,导师教导弟子观照头皮上的头发,身体的毛发,指甲,牙齿,皮肤,这些是修行的基本对象。因为我们迷恋身体,而它从头到脚被一层薄薄的皮肤覆盖着,呈现于众的只是这层皮相。然而我们视身体为可爱的、珍贵的而贪爱它,因为我们被包裹的皮相所骗。若我们能够解析这个身体,我们将看到不同的画面,若去除这层表皮,我们就不会迷恋它。



在《转法轮经》(Dhammacakkappavattana Sutta)中,世尊教导我们:身体经历生、老、病、死,他们是苦的。



因此法是当下可见,邀你来亲自查看,可得成果,亲自体会和自见,导向涅槃,智者皆能各自证知。



如此我们观照身体为不净、无有魅力,智慧看到身体有很多成份组成,这些对我们来说都非常清楚。接着观照感受,身体和精神上的苦受和乐受。观照乐受比苦受要难,因为我们心容易执取它,相反苦受没人喜欢。类似于色法(物质形式),感受升起灭去;于根门接触,它升起,之后持续一段时间又消退。因此它和色法一样有相同特性,即无常。



世尊曾说:“所以看到这些东西时,受教的圣弟子不理会色法,不理会感受等等(五蕴)。” (《相应部》III, 68)





八支圣道的确实是一个自我帮助以得到拯救和解放的道路,佛教徒不依靠神为他赎回自己的罪孽,并减轻他们的痛苦。他们依靠自己的努力,真的并没有这样的神。如果有,他也将受到业力的操作。



当你确实知道所有的五蕴是无常的、苦、无我,你还会执着地认为对象为永久、快乐、美丽、好的吗?



有次世尊对一群僧众说:“比丘们,色是无常的。什么是无常呢?就是苦。什么是苦呢?就是无我。什么是无我呢,就是没有我所有的,无我,无自我。当它如实呈现,要用正确的智慧了知它。” 《经集》 S. II, 19)



世尊曾对比丘们解释道:“比丘们!何为行(Sankhara)?因为他们是一起作、共作(Abhi-sankharouti).。何为共作(有为,造作sankhata)、他们和合造作了什么?他们把物质身体(色rupa)和合造作成色(rupa)蕴;把感受和合造作成受 (vedana) 蕴;把想和合造作成想(sanna)蕴,把行和合造作成行(sankhara)蕴;把识和合造作成识(vinnanam) 蕴。如此他们和合造作成为蕴。因此,比丘们!这就称之为“行”(Sankhara)” (《相应部》 III,87)



佛说:“诸行((sankhara)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静为乐。” 这词sankhara指的是身和心。诸行(Sankharas)是无常变化的,形成后消失,升起后灭去,若我们想要永恒,那是愚蠢的。就像我们的呼吸,进,出,是它的自然本性。吸进呼出交替进行,吸进后呼出,这是很自然的。但是我们想永恒不变,是不能够,不可能的。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诸行无常,伟大导师看到诸行无常,所以他教导我们放下对它们的执着。



在虚假的感官欲乐的世界中,真正的安乐未被发现。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不是来追求欲乐,因为他们是虚幻的,无常的,不值得我们关注。尽管世间有片刻欢愉。贪爱不可避免地结束于失望和苦。若无智慧,贪爱会让我们在一个又一个的失望中疲于奔命。



关于五蕴缘起,世尊曾说:“六入灭则触灭,触灭则受灭,受灭则爱灭,爱灭则取灭,取灭则有灭,有灭则生灭,生灭则老、死、愁、悲、苦、忧、恼灭,如此灭了这整堆苦。”(《中部》 I, 337; S. II, 1-3)当我们遇到可意的,我们必须要切断六个根门对欲乐对象的触,这要求经过数年累月正念的观照和放下的修习。



人们总是期望,计划这或那,到处跑,野心驱使他们疯狂。当我们开始禅修,我们期望变成有名的禅师,或成为导师,我们没能意识到我们迷失在念头中,在玩心智的游戏。心无法独立运行于六个根门或身心集蕴,我们需要学会观照以此审查心状态是生灭,这样我们就会变得无所求。为什么呢?因为这些都是短暂的,无常的,终成梦幻泡影。



清晰的觉悟不是通过思考。它来自于止观的不懈修习。它需要远离世俗知见,

用平静清明的心来实现它。我们要观照任何进入我们意识领域里的事物。若不观照则无法升起正见。就如同我们观照身体,深入探究会发现我们身体只是物质元素,如期往复生长,对外界刺激或者呵护会起反应,等等。这就是为什么我们需要彻底地了解身体,防止我们的心偏离正道,把心的污染拒之门外。



欲望的贪爱或渴求,色欲和情欲,刺激我们的心去寻找新的乐趣,这是基于过去的影像、声音、气味、味道和触觉。我们的看法和被唤起的记忆欺骗了我们:它们是好的、愉悦的、快乐的。这是我们受污染的心理倾向,也许我们放弃了轻微贪爱,但执取更高级的,所以不容易遏制我们的心理烦恼。我们要努力奋斗,否则我们将迷失在轮回中受更长的苦。我们必须找到中道,因此要以用正念审查和明辨,以维持这种心的状态,时刻保持与我们同在。



我们必须赢得并控制住我们的敌人,即心的贪爱和烦恼,要评估我们的能力,因为这些烦恼力量在久远以来都超过我们。我们必须清楚如何克服它们,根除它们,以便正念和觉知在它们一出现时就能立即发现它们。这场战斗会一直持续下去直到我们到达不染的境界。若我们输了,则得想新的办法,否则我们将继续失败。烦恼和五蕴是成群结队的恶魔来烧死我们,把我们困在轮回里。



世尊曾说:“色即是苦;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若我们见不到苦,我们甚至还没走上圣道。我们的心得到迷惑,并去寻找快乐,我们仍然不知道苦的真相。但是,当我们意识到没有真正的乐趣可寻,心安住下来趋于平静。我们需要认清五蕴真相,他们是因缘和合产物,不是我或我所有的。从身体开始并修习其它蕴集,把它们分析成不同元素,这样心将变得水晶般晶莹剔透。



名色和识交织得如此密切以致于我们经常无法将他们分开,在《相应部 47.5.2》,世尊曾说:“伴随着名色升起心也随之升起,伴随着名色的灭去心也随之灭去。”在《长部 11坚固经》里世尊曾说:“但是,比丘,你不应该这样问:地界、水界、火界、风界,这四大由何处无余灭尽?比丘,你应该这样问:“何处是地水火风居其中?何处是长短细粗美丑?何处名与色无余灭尽?对此的答案是:识无形无边遍光明,地水火风不居中。长短细粗美与丑,俱与名色无余灭,皆因识灭而灭尽。”因此世尊清楚地向我们展示了世界出现依赖于识,没有识这个世界无法独立存在。



在今生得解脱是可能的



悉达多王子出家后游历寻找涅槃即是所有苦的完全止息,他在印度两位著名老师教导下学习,在那时发现没有高过非想非非想天(nevasaññanasaññayatana),一种可以从有意识切换到无意识的精神状态。他们认为这就是涅槃,但是他没有接受这种观点。于是他打算自己摸索直到发现涅槃是我们心污染止息的寂静清凉,是由污染的心制造的炙热贪爱的熄灭。



涅槃不是心,但是心可以经验它,正如世尊阐述的,它是我们的智慧可以体验的一个特定的境界(sphere)。色、声、香、味、触是我们身体可以体验到物质即色界。空无边处(Akasanancayatana无边空间的一种经验)乃至非想非非想处(nevasaññanasaññayatana)都是无色界,是我们的心可以经验的。因此涅槃是一种我们心可以认识到的精神界。



我们无法创造涅槃因为它超越所有因缘,但是我们可以制造实现涅槃的条件,比如导向去除污染的所有行为。涅槃可以被称为:不死,永恒,平静,安宁,健康,无病,自由,解放,庇护所,避难所,免疫,岛屿,无上利益,极乐,彼岸,清凉等等。不管怎样,它是苦的止息,轮回的终止。



帮助他人



我们的心可以逐步巧妙地被开发,通过戒、定、慧的修行,它在意识里为我们积累美德,这些是如此细微,比我们粗糙的身体细微多了。训练我们的心去帮助他人会对我们的心产生深远的影响。若我们闻声救苦,心将体验到快乐和愉悦、幸福和平静,如此我们会发现心的力量。一个人若如此培养心直到它牢固确立在法上,那么修行是走在正道上的。



我们都需要这样的挚友,他们无私,不仅仅是乐于助人,而是当我们遇到危险的时候愿意施以援手。因而开发我们的心,给有需要的人伸出援助之手,这是高尚的、神圣的、纯洁的。



结语



诚然,佛教不是为凡夫准备的,它是留给具有慧眼的人。到处都是苦却鲜有人看到,世界到处是死亡,却鲜有人注意死亡的来临。业力独立运行不受任何超能力控制,但是很少有人能够理解。身心五蕴如此复杂,却少有人设法解开它。圣道如此清晰直接,却很少人愿意走。世间苦持续漫长,却没几人愿意逃脱。


只有我们的心被真正触动,依赖法,对法充满信心,那么圣道之路才会在我们面前铺展开来。

参考资料:

1.Tipitaka
2.Buddhist meditation, by PiyadassiMahathera.
3.All of us, by Sister Ayya Khema.
4.Here and now, by Sisiter Ayya khema.
5.What is the triple gem? By Ajahn Lee Dhammadharo, translated by ThanissaroBhikkhu.
6.Fundamentals of vipassana meditation, by Mahasi Sayadaw.
7.Nibbana for everyone, by Buddhadasa Bhikkhu.

法增比丘Bhikkhu Dhammavaro

Jetavana Burmese Monastery, EllenGrove, Queensland, 30/5/2008

[email protected]

[email protected]

https://sites.google.com/site/chinesebuddhists/home中华南传佛友协会

http://groups.google.com/group/learning-buddhism 学习佛法

http://ti-sarana.blogspot.com 皈依三宝

http://buddha-middle-path.blogspot.com/ 佛陀中道

http://buddhist-practice.blogspot.com 修习佛法

http://dhammavaro.blog.163.com/学习南传佛法

http://user.qzone.qq.com/1745132505/main 法增法师的空间 
太原市民宗局积极开展全国扶贫日活动
    10月18日,太原市民宗局组织全市民族宗教系统党员干部职工赴包扶村阳曲县东黄水镇马驼村开展系列活动,推动帮扶工作提质增效。一是全面开展宣传活动。通过局机关及各微信平台、宣传栏等开展“10.民族宗教局
晋中市委常委会学习研究宗教工作
    10月9日,晋中市委召开常委会议,民族宗教局
平遥县民宗局安排部署“两节两展”期间民族宗教领域安全稳定工作
    9月中旬--10月,平遥县将陆续举办国际摄影大展、电影展等一系列重大活动。为做好“中秋、国庆”两节和平遥“两展”活动期间全县民族宗教领域安全稳定工作,平遥县民宗局组织全县宗教团体、宗教场所、清真食品生产经营企业负责人召开专题会议,安排部署安全稳定专项整治工作,要求各宗教场所、清真食品生产经营企业认真汲取“8.民族宗教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