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从第一轮看到第七轮

28.06.2015  13:42

  原标题: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从第一轮看到第七轮 

第七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和第六轮中美人文交流高层磋商6月24日在华盛顿落下帷幕。除在北京举行的第二、四、六轮外,我在华盛顿采访了第一、三、五、七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从第一轮到第七轮,我看到了中国不断强大的身影,看到了中美关系的曲折与复杂,看到了世界上最大发展中国家与最大发达国家新型大国关系建设进程中痛苦的磨合,看到了两国关系更加成熟的趋势,其主要标志便是抗震能力更强,交流更为坦率,心态更为平和,相互更为理解,行动更为务实。

高举“变革”大旗的奥巴马于2009年入主白宫后,立即在美国全球外交中打出了一套令人眼花缭乱的组合拳,对华关系亦不例外。2005年8月至2008年12月,中美举行了六次战略对话。2006年12月至2008年12月,中美举行了五次战略经济对话。2009年,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机制建立,对话级别由部长级升为副国级。第一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便于2009年7月在华盛顿举行。

奥巴马政府对华关系高开态势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无论是美国媒体,还是外国驻美媒体,均对首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极为重视。2009年7月24日下午,当我赴美国国务院外国记者中心领取记者证时,看到报名领证者人数众多。一位日本记者因其媒体只有一个名额而央求了半天,但最终也未能再多拿一个记者证。

顺便说一下,在美国的日本记者对涉华事务的关注程度极高。凡有与中国有关的活动,不少日本记者肯定到场,其中不少人曾在中国当过常驻记者。世界第三经济体如此密切关注第一和第二间的关系动向,这也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情。

2009年7月28日,奥巴马在白宫会见了赴美主持首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的胡锦涛主席特别代表中国国务院副总理王岐山和国务委员戴秉国。就在他们的车队抵达白宫之前,我看到美方仪仗队手持五星红旗在白宫内反复进行演练。见此情景,一位在场的资深驻美华人记者极为感慨地低声说道:“这就是中国强大的象征!多少年来,此情此景在此地发生简直不可想象!”就在那次会见中,喜欢打篮球的奥巴马总统送给王岐山副总理一个篮球,接到篮球的王岐山立即做出一个投篮动作,在场人士会意一笑。

(2009年7月28日,美方仪仗队手持五星红旗在白宫内反复进行演练。温宪 摄)

2009年7月27日上午9时,首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在华盛顿罗纳德·里根大厦拉开帷幕。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特别代表国务院副总理王岐山和国务委员戴秉国与美国总统奥巴马特别代表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和财政部长盖特纳共同主持对话。7月27日下午,中美双方分别在罗纳德·里根大厦、美国国务院举行经济、战略对话。7月28日,中美双方在美国财政部和美国国务院大楼内分别举行经济、战略对话。除了这些已经安排得极满的日程外,在两天时间内,仅中国代表团就安排了6场新闻发布会,另有中美双方联合举行的新闻发布会和美方举行的多场新闻发布会。

由于2008年发生的国际金融危机,首轮经济对话的主题定为“凝聚信心恢复经济增长,加强中美经济合作”。还记得王岐山论及此事时说,当前,全球经济正处于从危机走向复苏的关键时期。这一对话应进一步释放中美携手合作、共克时艰的积极信号,促进两国乃至世界经济恢复增长。“从历史和哲学的角度看,人类对和平与发展、富裕与文明的追求不会改变,总是在战胜各种困难中不断前进的。相信这场危机终将会过去”。

(时任副总理王岐山在首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开幕式上发表讲话。温宪 摄)

奥巴马不仅促成了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机制的创建,还于执政初年便实现访华。但这种高开态势并没有导致持续高走。2010年伊始,中美关系便如当年的冬季一样骤冷,此后便是一连串不愉快的磕磕绊绊。于是,第三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便有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韵味。

2011年5月9日上午9点22分,第三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在位于美国首都华盛顿的内政部礼堂拉开帷幕。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的特别代表国务院副总理王岐山和国务委员戴秉国与美国总统奥巴马的特别代表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和财政部长盖特纳共同主持对话。

这次对话一开始,中美官员就展现出轻松幽默的一面。美国副总统拜登在开幕式上笑称,美方派出了“超级明星”,国务卿希拉里、财长盖特纳都是最好的会谈人选。他夸在美国的13万中国留学生“真的很出色”,“我们想尽力留下一些”,他甚至说起了自己刚刚从哈佛大学毕业的侄女,她学过中文,在中国住过,如今在美国财政部工作。

(美国副总统拜登在第三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开幕式上发表讲话。温宪 摄)

国务卿希拉里表示,如今两国经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两国关系的发展也是“摸着石头过河”,双方都会无意中“碰到石头”,但如果互相信任,更好地理解对方意图,就不会被那些“滑溜的石头”绊倒。

会说汉语的盖特纳则引用孔子名言“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欢迎中国客人。他说,自己30年前到北京大学学习汉语,那时候,像他这样的美国人非常少。而现在,双方都有大批学子在两国留学。他还字正腔圆地用“有福同享,有难同当”来呼吁两国携手合作。

戴秉国同样以感性的语言表示,自己已是古稀之年,按理应该回家同儿孙相聚,共享天伦之乐,之所以还不停地奔忙于太平洋两岸,是为了一个崇高目标:使中美两国和两国人民成为永久的好朋友、好伙伴。他形容中美两国人民同住一个“地球村”,“你们在西头,我们在东头”,欢迎更多的美国朋友到中国走一走。

(时任副总理王岐山与美国财政部长盖特纳在第三轮中美经济对话开幕上交流。温宪 摄)

就是在这次对话中,中美将战略安全对话纳入战略对话,两国军方高层首次参与对话,涉及军事安全、网络安全、海洋与太空安全等敏感话题。中美承认双方在维护亚太地区和平、稳定和繁荣的共同目标方面拥有广泛共同利益,决定建立中美亚太事务磋商.并于当年举行首轮磋商。经过此轮对话,中美双方在促进高层交往,加强对话磋商,应对地区和全球挑战,加强气候变化、能源和环境合作等方面取得了48项具体成果,并签署了《中美关于促进经济强劲、可持续、平衡增长和经济合作的全面框架》,明确了两国将开展更大规模、更加紧密、更为广泛的经济合作。

2013年7月10日,第五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在美国华盛顿开幕。代表中美双方主持这一轮对话的特别代表均为“新人”。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特别代表国务院副总理汪洋和国务委员杨洁篪,同美国总统奥巴马特别代表国务卿克里和财政部部长雅各布·卢共同主持。美国副总统拜登出席开幕式并致辞。

(中国国务院副总理汪洋在第五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开幕式上发表讲话。温宪 摄)

在第五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召开前的一个多月,习近平主席和奥巴马总统在加利福尼亚州安纳伯格庄园举行了历史性会晤。此轮对话便有了将两国元首重要共识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成果、为建设中美新型大国关系注入实质性内容、惠及两国和世界人民的历史使命。

在经过前四轮对话后,第五轮对话更加显现出坦诚、务实的特色。汪洋副总理在讲话中强调,本轮对话一是要坦诚务实。不回避矛盾,努力在弄清分歧的基础上找寻解决问题的方法。二是要相互尊重。对话会有交锋,但要认真倾听对方意见,要将心比心去理解对方的立场,要有一个平等的对话环境。三是双方要着眼长远,有效管控分歧,不求毕其功于一役。四是要求同存异。努力扩大双方在经济领域的共识,促使对话成效最大化,给中美经济合作带来看得见的成果。

(中美军方人士在第五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开幕式前进行交流。温宪 摄)

关注能源安全与气候变化成为第五轮战略与经济对话的新亮点。不仅关注,更要付诸可操作的行动。在此轮对话中,双方围绕全球油气市场、油气供需信息共享及透明度、能源价格、油气贸易等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明确在载重汽车减排、智能电网、碳捕集利用和封存、温室气体数据、建筑和工业能效五大重点领域开展合作,提出了行动计划,并就各自国内气候变化政策、能源政策和相关财政政策等进行了交流。

刚刚结束的第七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和第六轮中美人文交流高层磋商同时在华盛顿举行,这也是历史上首次。此轮对话与磋商的重大背景是习近平主席即将于9月对美国进行国事访问,这将是中美关系史上的历史性事件。在400多人的庞大中国代表团中,仅正部级官员就有13位,部级官员达40位。经过两天的对话与磋商,中美双方在战略、经济和人文交流领域分别取得127项、70多项和119项具体成果。汪洋副总理说,中美两国达成的一些成果现在看起来还微不足道,但这些合作的草种有一天遇到机会的雨水,就会成为共赢的草原。两国利益高度融合,谁也承担不起放弃合作、全面对抗的代价。

(美国副总统拜登在第七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开幕式发表讲话后与中国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握手致意。温宪 摄)

今日中美关系从未如此复合交织,也从未如此高度牵动着全球的神经。6月24日下午,奥巴马在白宫会见参加本轮对话与磋商的中方代表团主要成员。我在现场看到,白宫官员只为各国媒体拍摄这一会见提供了30秒钟时间。为了能够见证这一历史性时刻,世界各大媒体人员在从白宫吹风室到会见室之间狭窄的通道内长时间等待,通道挤得密不透风,平添几分躁热。房门刚一打开,人流潮水般涌入不大的会见室,随即上演一场争分夺秒的“咔嚓”大战。不到一分钟后,这股人流又是人人满脸汗水地被“轰”回白宫吹风室。一位资深西方记者转身对我说道:“以前从来没有像这样。对不起!”

(奥巴马于6月24日下午在白宫会见参加对话与磋商的中方代表团主要成员。温宪 摄)

6月23日晚,我与其他中国记者转场至美国国务院8楼富兰克林厅拍摄欢迎晚宴。在经过美国国务院八楼阳台时,但见乌云压顶翻腾,天边却是一道银灰色的亮光。黑与白之间,一面巨大的星条旗在风中剧烈地摇曳。

这是一幕多么具有象征性和催人想象的场景!

近6年来,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一路走来,见证了风雨,也见证了前行。在一个新兴大国与一个守成大国的博弈中,人类社会需要良知与智慧。相信在今后的岁月里,中美有识之士能高瞻远瞩,令太平洋两岸这两个伟大国家的关系更有温度,更具韧度,更辟深度,更增广度。

(作者为人民日报北美中心分社记者)

原文链接: http://rmrbapi.people.com.cn/share/index.php?itemid=162_6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