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各国维护校园安全的“必杀招”
英国:儿童安全指南朴素实用
近期,英国政府颁布的《儿童10大宣言》大受国内家长的热捧,它实际上是英国对儿童的安全教育指南。
其具体内容包括:安全的权利——平安成长比成功更重要;保护自己身体的权利——背心裤衩覆盖的地方不许别人摸;生命第一的权利——生命第一,财产第二;向父母讲真话的权利——小秘密要告诉妈妈;拒绝毒品与危险品的权利——不喝陌生人的饮料,不吃陌生人的糖果;不与陌生人打交道的权利——不与陌生人说话;紧急避险的权利——遇到危险可以打破玻璃,破坏家具;面对侵害不遵守诺言的权利——不保守坏人的秘密;对坏人可以不讲真话的权利——坏人可以骗。
孩子们由此知道,在关键的时候可以踢人、咬人、撒谎、砸东西、夺路而逃,貌似颠覆了教育孩子“懂礼貌”的传统做法,却教会了孩子发现危险、积极应对的本领。中国家长们认为宣言尊重儿童的人性,朴实且具操作价值。
为了有效保护校园安全,从幼儿园到高中,英国的每所学校里都设有一名荷枪实弹的警察。他们会呆在一个单独的房间里,保持警觉,随时行动。此举除能有效应对“暴力学生”外,也能对社会力量企图伤害学生的行为形成震慑。
英国教育部门还向家长们提出明确要求,明确他们肩负着“安全责任”。幼儿园和小学阶段的孩子要求家长统一接送,家长必须把孩子送进校门,放学后老师和孩子在学校操场的固定区域等候家长来接。
美国:立法确定校园安全的战略地位
美国政府从立法上将建设安全的学校确立为国家教育目标之一。1987年,美国政府制定和颁发《美国校园安全守卫法令》,规定学校必须每年发布校园安全政策的实施情况和校园内发生违法犯法行为的数据。1994年,美国国会又通过了《美国2000年教育目标》,将“安全的学校”定为8项国家教育目标之一。美国关于校园安全的立法还有《校园禁枪法》《改善校园环境法》等,各州还根据具体情况有自己的立法。
美国中小学的校园安全保卫工作处于“外松内紧”的状态。美国96%的公立学校要求来客登记;80%的公立学校实行封闭的教学环境管理;53%的公立学校对在校内设建筑物实行严格的限制;约39%的城市学校配备金属探测装置;一些学校还安装一种高科技系统,能够储存学校员工、学生的全部资料和相片。如果不是老师和学生,在学校里活动必须佩戴标明身份的标签,例如“家长”“志愿者”等。
放学时,学校附近一般会出动交通协管,帮助维护秩序。许多学校聘请当地的警察帮助制订校园安全计划,处理校园安全事故,并且特别重视志愿者在维护学校安全中的作用。同时,学校在遭遇安全威胁时也会随时给家长以安全提醒,防患于未然。
借助外力保障校园安全的同时,学校注重培养儿童的安全意识与求生能力。幼儿园经常通过灵活多变的手段增强儿童的安全意识。在户外活动时,为了培养孩子预测、判断、回避危险的能力以及探索、创新、自主的精神,教师允许孩子尝试各种他们自创的具有“冒险性”的活动。美国教育部门设立专款,帮助学校进行紧急疏散演练,训练孩子如何应对歹徒入侵校园这样的紧急情况。
韩国:家校联手预防政府保障补偿
上学及放学时,学校会安排专门的老师维持校园门口治安,家长们也会轮流做志愿者,协助校方维持校园周边交通安全。从幼儿园开始,韩国学校每年都会组织3至4次消防安全演练,使孩子从小就养成在危急情况下能迅速而有秩序地逃生的意识。
为了防止校园内发生安全事故,并及时补偿受害师生,韩国自2007年9月起正式施行“有关预防学校安全事故及补偿法律”。其主要内容包括:政府有关教育管理部门应优先支持安全方面的预算,每年两次以上对学校安全设施进行安全检查,同时对师生进行有关预防校内安全事故的安全教育。另外,韩国教育委员会按地域设立学校安全补偿共济会,使管辖区内的师生都能加入学校安全保险,发生安全事故时能得到相应补偿。
总体上韩国的社会治安较好,但针对学生的恶性事件也时有发生。2009年,韩国先后发生数起针对女学生的恶性骚扰事件,之后校方和家长都加大了针对学生人身安全的防范和教育力度。校方增加了校园周边的摄像头数量和保安的人数,家长们纷纷为学生购买可随身携带的安全防范设备,如喷雾剂、报警设备等。
俄罗斯:配发身份识别牌和登记卡
别斯兰事件发生后,俄罗斯政府计划采取一切必要措施加强全国中小学校的安全防范,其中就包括为中小学生配置类似军用的身份识别牌以及记录有学生身份和基本医疗信息的登记卡。
类似军用的金属制身份识别牌可以放在登记卡里,也可以戴在脖子上,即使遭到炸弹袭击,该识别牌上的信息也不会丢失。登记卡主要包括学童的姓名、指纹、照片、家人资料以及基本医疗信息等,同时还有一些指导学生如何应对洪水、火灾、交通事故以及恐怖袭击等知识。目前,这一计划还在试运行当中,如果效果良好,将在全国范围内推广。
日本:警力与高科技双管齐下
长期以来,日本的学校面向当地社区开放,因为只有学校才拥有大操场和较大的室内聚会场所。但近年来发生的校园凶杀事件,导致日本学校不得不开始由开放走向封闭。
2001年,日本一名男子手持菜刀闯入一所小学,砍伤26名师生,其中8名儿童死亡。日本政府和社会痛定思痛,建立起一套保卫孩子的长效预防和善后机制。日本已制定一部具体翔实的《校园安全法》,还为小学和幼儿园配备了警棍、催泪喷子、钢叉。
在学校、幼儿园及附近设置“警察巡逻区”,派出佩带警棍的警官在上下学时间段内执行巡逻任务,严格控制校外人员进入学校。非上下学时间在距离学校不超过2公里的警察岗楼安排机动警员,一旦有可疑情况发生时,能第一时间发现并在最外围进行拦截。不少地区教育行政部门的职员们也会在上下学时开巡逻车在学校周围巡逻,提供保护。
在校园内,学校设置录像监控系统,增设保安员(年龄必须在65岁以下),随时对可疑者采取措施。日本的许多小学校里原先设有公共图书馆,可供社会人士前来阅读,现在校内的图书馆均不再对外开放。同时,强化小学生集体上学措施,放学时由多位教师分别带领不同路线的学生排队回家。
最近几年,带有GPS定位功能的儿童手机,深受日本家长欢迎。在遇到紧急情况时,只要用力拉手机的挂绳,手机警铃就会鸣响,父母随时可以通过电脑等设备确定孩子的位置、掌握孩子的行踪。日本还在2004年推出了带有GPS定位器的学生书包。
德国:引入 “动态风险分析系统”
针对校园暴力,德国引入一套“动态风险分析系统”,学校收集行为异常学生的相关信息,借助软件加以分析,计算出某名学生暴力倾向的严重程度,以便掌控。有些德国学校让学生们学拳击、太极,以此提高学生的自我防卫能力,也让他们在游戏中学会遵守规则和尊重他人。
在科技防范上,德国要求今年年底前所有学校要安装警报装置,一旦发生险情,将发出警报信号。在德国波茨坦市,每位老师都可以在险情发生时通过手机启动特定号码,激活警报系统,警报声可响遍教室、走廊、运动场馆。
除了增添高科技安保设备之外,德国在保障校园安全上还注重加强危机处理机制的建设。在德国黑森州,许多学校都设立了危机处理小组、下发《危机情况下的处置》手册,指导学校在遭遇枪击等暴力事件时如何采取保护措施。应急预案中要求必须确保所有教室大门锁上并用障碍物堵住,学生们趴在地上或者躲藏在桌子底下,等待警察的指令。
此外,德国老师之间还会约定特定的暗语,在险情发生时彼此发出警报并采取关闭教室门窗等保护措施,而不会让学生知道,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慌乱。
新加坡:保安站岗巡逻
早在俄罗斯发生别斯兰人质事件后,新加坡教育部和国家安全协调秘书处便对新加坡的校园安全进行了评估,随后采取了系列措施。比如,学校安装闭路电视并安排保安人员站岗巡逻等等。
不过,新加坡的犯罪率在世界排名中是很低的,校园安全案几乎闻所未闻。人们晚上走在没有人的街道上也不感到担心,这和新加坡严厉的法律制度是密切相关的。因为在新加坡,犯罪成本极高,罪犯不仅会失去自己的工作,也会失去社会的信任,有过案底的人在这个城市里是很难生存的。
阿根廷:警民共建“校园安全通道”
2003年,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曾发生一起令人震惊的案件,一名叫卢西拉的中学生在学校附近遭到歹徒强暴并杀害,这起案件给阿根廷的校园安全敲响了警钟。布宜诺斯艾利斯和附近地区随后建立了一个由警察、交通安全人员以及商贩组成的“校园安全通道”,共同维护校园安全,取得了积极成效,学校和周围地区的恶性犯罪事件明显下降。
在这个“校园安全通道”中,每到上学和放学时间,都会有警察以及交通安全人员在校门口及附近地区值勤。在学校附近经营的商贩也被邀请加入校园安全体系,担当起流动岗哨的职责,协助警方密切关注校园门口的可疑人群,并随时为遇到紧急情况的学生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