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每年培育10万新型职业农民

07.08.2014  11:26

      8月2日,《山西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方案》出台。作为落实2014年中央1号文件的具体举措,我省决定从今年起,每年培育10万新型职业农民,财政拨款,通过“点餐式培训”,到2020年要在全省范围培育70万新型农民。而早在2012年年底就被农业部列为试点的晋中榆次区,从去年起就先期启动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

        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这个被省政府列为“今后几年要为农民办的五件实事之一”的重点工程,已经为试点先行的农民兄弟带来哪些变化?全面铺开后,将会对我省农业发展带来什么……带着这些疑问,本报记者深入地头,探访一户农民职业化之路的变化和感悟。此外,记者还走进政府部门对话政策制定者,为您解读政策如何施惠于民。

        1 试点探访

        一个农民的亩产毛收入接受培训后增加4000元

        8月3日上午,晋中市榆次区东阳镇旁志村,村民杜清福是最早一批试点工作的受益者。火辣辣的太阳将他20余亩西红柿滋养得个大面红。从自己种菜到雇人打理,杜清福说没想到自己这个高中生,还能尝到政府帮扶下的创业甜头,他现在是老板加营销总监。

        上午9时,记者见到杜清福时,他正在地里,拿着手机边接电话边往一处高地上跳。“这儿的信号不是太好,高处就好一点儿,每次接到客户电话我都习惯了满地跑,找信号好的地方。”说话间,杜清福已经摘了一个大个儿西红柿递给记者:“这儿没水,就尝尝我的西红柿吧。今年换了个好品种,不仅口感好,皮还硬实耐运输,今年我的西红柿70%以上都销往深圳、广州了。

        在旁志村,杜清福不是惟一的蔬菜种植户,但他说自己是从2013年参加了职业农民培训后,改变最为明显的种植户之一。从事蔬菜种植多年,杜清福每年冬天都会参加两三次各类培训,基本都是免费,可从来没有一次像去年冬天那样系统、专业、时间长。

        去年12月,杜清福和村里其他4个摊子大一些的蔬菜种植户,一起被选拔参加榆次区农委举办的免费职业农民培训。管吃、管住,一下子连续上课12天,杜清福说他还是头一次占这样的“大便宜”,他说这次培训不同于以往的“蜻蜓点水”,不仅老师资历高,“接地气”、实用的课堂知识更是让他受益颇深。杜清福说,他不仅课堂上认真听讲,课余时间还不断和老师交流想法和心得。而正是在一位老师的指点下,他换了西红柿种植品种,新品种不仅比原来的亩产量毛收入多了4000多元,而且课堂上学习的主动营销方式,也使得他联系到了深圳、广州的客户,并且长期建立了供货关系。

        榆次试点先行一年多农民生产技能水平整体提升

        王彦生,榆次区农委主任。2012年11月,榆次区被确定为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县,一年多来,王彦生和同事们的工作重心,就转移到了此项工作上。

        工作上有了业绩,基层一线工作的同志们已被两次请去在“大场合”做经验交流。去年11月,在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陕西现场会上,晋中市榆次区就做了交流发言。今年7月底全省召开的职业农民培训启动大会上,王彦生代表基层干部,就如何开展工作、效果等做了经验交流。

        王彦生告诉记者,通过新型职业农民培训,首先是农民的现代生产技能得到了提高,全区建设50个标准化生产示范园,“示范—推广—应用”链条顺畅运转,农民生产技能水平整体提升。其次是农民的现代经营意识得到了提高。截至2013年年底,全区农民合作社发展到1093个,全区入社农户12048户,占全区农户总数的15%,国家和省、市级示范社分别达10个、17个和46个,已经认定家庭农场31个。如今,越来越多的农民已经认识到专业合作社是现代农业生产经营的主要组织形式。

        2 新政要点

        “点餐式培训”课程要结合农时季节和农民技术需求确定

        从今年起,在试点先行基础上,我省在全省范围启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农村劳动力大规模转移就业,农业劳动力数量不断减少、素质结构性下降的问题日益突出。我省在年初的全省经济工作会议上,已经把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列为当前和今后几年省政府为农民办的五件实事之一。”省政府相关负责人表示,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从环境、制度、政策等层面引导和扶持新型职业农民发展,提高其综合素质、生产技能和经营能力,是发展现代农业的迫切要求,是深化农村改革、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现实需要。今后我省在继续实施百万农民素质提升工程的基础上,将组织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每年培训新型职业农民10万人。到2020年,将培训新型职业农民70万人,并逐步认定一批新型职业农民。《方案》表示,我省将在调查摸底、准确掌握培训农民数量规模、从业结构等信息基础上确定培育对象,从而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工作。

        具体培训内容包括:专业技能提升、农业经营管理、公共知识三方面。专业技能培训将根据我省特色现代农业发展特点,分玉米、小麦、设施蔬菜、干鲜果、杂粮、马铃薯、食用菌、桑蚕花药、猪、牛、羊以及其他特色产业等13类产业进行培训。农业经营管理培训,培训内容以农业生产及管理、农产品市场营销与物流、农产贮藏加工技术、农机操作及维修技术、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家庭农场经营管理等相关知识为主。公共知识培训包括农业法律法规、农村有关政策、市场理念、经营管理、大寨精神、右玉精神等。

        省级财政将每年安排一定数量补助资金,用于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及相关支出。农业主管部门将结合农时季节和农民技术需求,确定培训课程,农民可自主选择参训内容、班级等,开展“点餐式培训”。

        拿到新型职业农民资格证可享受10项政策扶持

        今后,自愿接受职业农民培训并考核合格的农民,将由所在县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颁发职业农民资格证书。有了新型职业农民资格证,将可享受以下10项新型职业农民发展新政:

        ●土地流转方面,将引导农村土地优先向新型职业农民流转;

        ●重大项目支持上,将引导各级各类农业项目向新型职业农民倾斜,形成项目带动产业发展的良性发展模式;

        ●将引导土地整理、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等基础设施建设,向新型职业农民倾斜,同等条件下,优先给予立项和扶持;

        ●科技推广服务方面,将鼓励引导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等组建专家团队,对职业农民实行技术帮扶,进村入户开展技术指导服务;

        ●教育培训方面,各级各部门培训资金将向新型职业农民倾斜,分专业定期对职业农民开展精细培训;

        ●金融信贷方面,将引导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职业农民的支持力度;

        ●农村保险方面,我省将探索开展新的农业生产险种;

        ●营销支持方面,将帮助职业农民开展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绿色食品认证、有机食品认证及商标注册,打造特色品牌;

        ●新增补贴、奖励补助等将向新型职业农民倾斜;

        ●在正常倾斜基础上,鼓励各地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对已经认定的新型职业农民给予相应的资金补贴或物化补贴。

        ○权威对话

        农民是否满意将成培训验收重要指标

        政府花钱,给农民请来老师教技术、讲创业,这样的好事,什么样的人才有资格享受?新型职业农民和传统农民有哪些本质区别……带着这些疑问,本报记者专访了省农业厅科教处相关负责人。

        问: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训对象是哪些人?

        答:对参训农民的筛选确定坚持“弹性、宽松”原则,基本条件为:以农业为主要职业,从业稳定性较高,具有一定的专业技能并自愿参加培训的农民,以及新型经营主体的农业从业者。重点包括:专业大户户主、家庭农场主、农民合作社带头人、农业企业经营管理者、农业工人、农业雇员、农机服务人员、回乡务农的大中专毕业生、返乡创业农民、优秀大学生村官等。

        问:培育后的新型职业农民和传统农民有啥区别?

        答: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不仅要实现农民从业技能的提升,同时要对农民开展市场理念、经营管理、诚信道德、社会责任等全方位培训,提升农民整体素质,实现从自给自足的小农生产到商品生产的新型经营主体转变。总的来说,是要培养一批具有一定市场意识,懂经营、会管理、有技术的新型职业农民,使其成为发展现代农业的主要力量。

        问:政策中提到,新型职业农民还将建立退出机制,具体将如何实现动态管理?

        答:我省将对认定的新型职业农民开展动态管理,建立退出机制,对不符合条件的予以退出,重新培训认定。具体为:对已培训认定的新型职业农民,按属地管理原则,由县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和服务带动农户为主,对其发展情况、带动增收情况、参加培训教育情况等进行考核,对考核合格的,纳入新型职业农民信息管理系统;考核不合格的,要进行强化培训,对连续两年考核不合格的,要取消其新型职业农民资格,并纳入重新培训和认定工作计划。

        问:农民领证书后可享哪些优惠政策?

        答:农民资格证书将和政策挂钩。省、市、县三级出台或即将出台的各类扶持政策和相关项目,都将集中捆绑向经过认定的新型职业农民倾斜,以调动农民群众参与培训的积极性。

        问:如何实施监管,保证落地?

        答:将按“分级管理、分层负责”的原则,对项目实施管理。由农业主管部门对项目实施总体情况开展绩效考评,并将考评结果直接与下年度项目资金任务安排挂钩。各地培训过程信息要向社会公开,并接受群众监督,最终将农民满意度作为衡量工作效果的重要参考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