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良户:一个煤炭产区的文化转型路(图)

21.10.2014  11:55

良户古村蟠龙寨全景

编者按:

在刚刚结束的“十一”长假期间,媒体频频爆出各景区涨价的新闻,与之相反的是,位于我省高平的中国历史文化名村—良户却以一种新的营销策略吸引了不少来自全国各地的观光客。

敞开门户、不收门票,白天欣赏王莽岭奇观、现场感受百米以下煤矿实景,夜晚入住良户明清老宅,早晨在鸡鸣狗吠中看乡村田园的第一缕晨光。高平良户,精致而艺术的慢生活,不仅让匆匆的游客放慢了生活的脚步,而且以高平为主,辐射晋东南的一个旅游集散地正在形成。

好风凭借力 良户新契机

沿二广高速由南向北,从高平出口下,顺着331国道向沁水方向走15公里,便看到了良户村高大的牌楼。良户古村历史悠久,早在唐代中叶,就有了郭、田两姓家族在此地建庄,史称“两户”。宋初陆续有王、李、秦、赵、张等姓迁来,村落不断扩大,至元初已初具规模,村名也由“两户”改为“良户”。

  良户是一座“活着”的历史博物馆。在那一座座精美的明清建筑中,如今依然居住着满口乡音的村民,他们也许是木匠,也许是铁匠,也许是铜匠,也许有一座磨坊,也许有一座豆腐坊,也许开了一家小卖部,也许开了一家菜店……记者行走在良户村的“明清一条街”上,那些坐在自家门前石墩上的老人们会看着这个陌生人扬起善意的笑脸,看见记者在谁家门前踯躅,他们会主动招呼你,“进去吧,姑娘。”就是这份善意,能让人体会到他们的日常生活简单快乐,他们的邻里关系和谐融洽。

高平素有“煤铁之乡”的称号,蕴藏着丰富的煤炭资源,良户也不例外。之前良户煤矿是村办企业,照顾着村里百余户人家的生计,后来煤矿破产之后,集体收入、村民就业都成为难题,良户村也在寻找出路。

其实,从2007年良户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之后,就有很多人来良户考察投资,来了无数人,走了无数人,说了无数话,始终没有个定论,也始终没有人投资进来。

2013年7月,杨建新来到了良户村,经过考察,杨建新决定拿出自己毕生的积蓄,开始了自己的古村落保护开发之旅。

杨建新,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曾在晋城市委办公厅工作过,对晋东南有着深厚的感情。他当过兵,下过乡,做过工,文革后恢复高考上了山西大学中文系,在乡镇党委、县委、市委、省委组织部、中央组织部都工作过,自己创办企业做了多年老板,收购过上市公司,管理过风险投资,对资本市场非常熟悉;写过剧本,拍过电视连续剧,对文化产业也不陌生。杨建新对记者说:“考察良户的投资者中比我钱多的有的是,我家里人也说了,钱这辈子够花了,都六十岁的人了,还瞎折腾什么?可是我是发自内心地喜欢良户这个地方,哪怕血本无归,我也愿意。

杨建新决定在良户成立文化旅游开发有限公司,他自己担任董事长。良户村支两委珍惜机缘,投桃报李,两委决议并经村民代表大会全体代表表决通过,由该公司五十年独家全权负责良户村的文化旅游开发。

艺术良户 实现就地城镇化

对于良户旅游文化的发展,杨建新有自己的一套思路:“山西最不缺的就是大院,已经开业的大院景区有几十个。良户古民居要想真正走出来必须每一点上都要出彩。旅游如果没有文化就没有灵魂,我把古村旅游公司更名为文化旅游公司,代表了一个根本的思路,景点式的观光旅游模式已经过时,人们出来体验的是文化,明清大院是空的,不能让人们只是看建筑,建筑里面的内容才是主要的。”“老院子茶吧”是杨建新建在良户村经过改造的一个具有示范意义的明代建筑中,青砖漫地的小院静谧安详。掀开正房的竹帘步入茶吧,端坐在用石磨盘作为茶几的边上,品尝着现磨的云南小粒咖啡,杨建新首先邀请记者欣赏了16毫米老电影及布银幕播放的20分钟的良户宣传片。

这个纪录片拍得很让人温暖且感动。杨建新告诉记者,这是央视纪录片频道总导演的杰作。记者听后一愣,那么大的导演会为良户拍片?杨建新看出了记者的疑问,解释道:“欲成非常之事,必有非常之举,更得有非常之人啊!我们文化设计团队来自北京、深圳、西安,我们的智囊团中有国家行政学院生态文明中心主任、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主任、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总导演、北京宋庄奠基人、中国当代艺术之父、山西从事旅游行业领导工作超过三十年的专家、全国烹饪协会专家委员会委员、世界酒店联盟副主席等等。

说着,杨建新指着旁边整理书架的老先生告诉记者,“这位是前深圳市委政研室主任李旦明,现在正为良户筹办晋东南民俗博物馆和良户乡村图书馆。

从2013年10月开始,杨建新按照规划对良户村的基础设施进行了全面改造,在主要街道铺设下水道、电缆沟;收回遍布全村的旱厕和猪圈,开始建设水冲式卫生公厕;修建了能停放350辆汽车的生态停车场;把停业废弃的村办煤矿办公楼改成了艺术酒店;从废弃的古村落收回了大量的古建筑构件和散落在民间的砖雕、木雕和石雕精品,为良户村的古建筑修缮做好了前提准备;开始对已经收回公司经营的几十个老院子进行保护性的修缮。

特别可贵的是,杨建新的良户文化改造工程使用的人力资源全面就地取材,500个就业岗位上安置的都是本村人。

给记者当导游的小王以前在青岛打工,结婚生子后,在良户文化旅游开发公司当导游,她告诉记者:“杨总给的时间特别宽松,有客人就来上班,没客人的时候就在家里带小孩。

70岁的崔三旺在公司从事园艺工作,他说自己抽烟特别厉害,一天就得50元烟钱,年纪大了外出打工没地方要,没想到能在家门口找个差事。

杨建新说:“我奔波于各地几十年,对于农村就地城镇化的理解就是,人们不离土不离乡就可以过上现代化的生活。

观光模式过时 旅游集散地成气候

基础“精致而艺术的生活”,是记者在采访时,时常能在杨建新口中听到的一句话。

初始阶段,也就是为了实现这个理想,杨建新邀请国家行政学院、中央电视台、解放军艺术学院、北京电影学院、中央美院、清华大学、西安交大、山西省旅游局以及晋城市的各相关部门领导、专家、教授,对良户村的古建保护、开发定位、发展方向、客群来源、主营收入、盈利模式等,进行了很多次研讨,避免走观光式旅游景点开发老路,确定了良户“国际文化交流中心、文化产业示范基地、非遗产品保护基地”的战略定位,未来将把良户建设成为“中国乡村文明的展示窗口、文化艺术的创作基地、非遗产品的交易平台、文艺工作者的精神家园”。

战略定位明确了,杨建新花重金聘请具有丰富经验的西安某大型文化旅游开发企划公司对良户村进行了全面调研,制定了2014年至2025年的文化旅游开发规划;聘请中央电视台拍摄了高水平的专题宣传片;聘请国家级设计大师设计了良户的标志和视觉识别系统;委托省内顶尖的网络公司建设完成了良户中英文网站;聘请专业机构完成了整个项目的可行性研究。

这些软件的投入,把握住了良户村开发的基调,厘清了良户村正确开发的道路。

今年,良户将在已经完成基础设施的条件上,进一步美化全村的环境,修建三四个水冲式公厕;把全村十多块原来布满旱厕和猪圈的空地,建成“石书苑”、“申明亭”、“楚汉亭”、“文化廊”、“大照壁”等充满文化气息的休闲场所;把明代商业一条街建成山西特色小吃和非遗产品老作坊一条街;把十多个老院子建成明清古院精品酒店;建立三四个四合院画廊和一批高水准的艺术工作室;完成晋东南民俗博物馆一期并开展;全村实现免费WiFi全覆盖;改建民居乡村酒店,形成1000张床位的接待能力,吸引山西省及周边省市艺术院校写生学生5000多人;开展“莫言和当代中国文学国际研讨会”、“中国乡村文明研讨会”、“中国摄影十人谈”、“沁河流域古民居摄影大奖赛”等一系列文化活动,为形成高平旅游集散地打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