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物件“讲述”旧时光 快去太原美术馆看展览!
工作室一角放着一台标准牌缝纫机。 我们总是感慨“时间都去哪儿了”,却忽略了在我们生命中,那些承载着时光的老物件。它们,或许还堆砌在你家里的储藏室里,或许早已随着时光消失得无影无踪。但是在记忆深处,或多或少,都有它们的影子。日前,太原美术馆正在筹备一场名为“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时尚回响”的大型展览,不少市民听到消息后,都积极地把老物件送到了筹备处,那些缠绕着时光、渗透着故事、陪伴你长大的老物件集体亮相时,似乎在娓娓讲述那些成长岁月中关于年代和城市的记忆。
用寻常的老物件讲述普通人的生活
策展人黄海波,一位优雅、知性的70后女性,曾经作为国家公派访问学者,在美国研究历史保护,她惊讶于美国人对于当地文化的熟稔和自信,就连街边的流浪汉竟然都知道街头地砖的由来和历史,而且美国有很多主题性博物馆,从老照片到老机械,就连一件件最为普通的衣服,也能构建起一个展览,呈现流行趋势。所以回到故乡太原后,黄海波就和几位志同道合的朋友们商量,也要做一个看似普通却渗透过往的展览。
“之所以选这样的主题,就是因为我们是伴随着改革开放成长起来的一代人,既穿过补丁衣服,吃过供应粮,又充分享受到了改革开放的成果,无论是精神产品,还是物质产品都极大丰富起来。”黄海波说,生活中其实有很多值得纪念的时刻,比如家里买的第一台电视、第一辆私家车,自己用上的第一部手机和电脑,住上的有电梯的大房子……这些看似普通的生活细节,如果能够串联起来,是非常值得回味的,如果再用一个普通人的日常生活用品这样一个角度串联的话,那么改革开放这40年来给国人生活带来的深刻变化,会显得弥足珍贵。
办展览容易,但是征集老物件的过程,却很复杂,因为很多老物件都被人们当成垃圾处理了。“我把想法跟周围的朋友们一说,大家都觉得好,可事后都会说‘你怎么不早说?东西都扔了!’”其实,改革开放之后,搬家也成了一种“特色”,有的人至少搬过3次家,最多搬过12次家,而这些东西在消失的同时,人也在消失,“40年前,经历过改革开放浪潮的社会中坚大多是中青年,可是40年过去了,他们都已经步入老年。我们现在知道一幢历史建筑的倒坍是损失,其实他们每个人都是一座博物馆,很多极为珍贵的个人记忆,正在随着一代人的老去而永远消逝。”所以,举办这样一场展览,是一件非常紧迫的事情。
当时山西无线电厂出品的春笋电视。走进这里,有些人哭了大家为老物件找到了好归宿
为了征集这些旧物,太原美术馆在停车场划出一角,请黄海波布置了一间展品征集工作室。当你推开那扇黄色铁皮门时,一定要闭着眼睛,然后数上3个数再睁开,那时,你会觉得恍如隔世。蓝色的布面老沙发上,有着多少人蹦蹦跳跳的童年;那件泛着黄色的脚踏缝纫机,感觉妈妈还坐在那里“踏”出过年的新衣服;爸爸的二八自行车是儿时最舒服的坐骑……
从征集之初到现在,很多人走进去后会问征集小组的志愿者,“你这老物件,南宫旧货市场很多啊,有什么征集的必要?”志愿者们知道,这些旧物并不稀罕,珍贵的是它背后蕴含的故事。“在旧货市场,搪瓷碗就是搪瓷碗,但是在我们这里,我可以告诉你这只碗的主人是谁,他当时住在哪条街上,家里几口人,几个人挣钱,一张饭桌上几个人在吃饭。这个碗是在什么情况下,花多少钱买的,他是平时用这个碗,还是过年过节来客人才用?”有旧物的人千千万,但有灵魂的旧物,却凤毛麟角,这扇黄色大门,就是你通往过往的时光机,所以很多人会在回忆的过程中,痛哭流涕。
在工作室内,有一台春笋电视机,这是当时山西无线电厂出品的稀缺货。这台电视机的主人是太原化肥厂的工人,也是一位父亲。上世纪80年代,因为心疼女儿每天要去邻居家蹭电视节目看,父亲咬咬牙买了这台二手电视。看了一段时间,女儿嫌电视太小了,于是巧手的父亲买了一个“放大镜”,一块很大很厚的玻璃罩在电视机前,还给这块大镜子镶了个木头壳子。于是,女儿有了一台让所有人都羡慕的大电视。“电视是这位工人师傅的女儿捐给我们的,他的父亲前几年去世了,提起这段往事,她和我都哭了。”黄海波眼中泛着泪花说。
在工作室一角,有一台标准牌缝纫机,转轴的皮带已经老化,机身也早已磨白了花纹,就那样静静地立着,却给人踏实的感觉。捐赠者名叫赵世媛,这是她妈妈的遗物,她妈妈曾是太原红星服装厂的职工,从她记事起,就总能看见妈妈在缝纫机旁工作,每天似乎有做不完的衣服。赵世媛的妈妈去世后,邻居想用50元收走这台缝纫机,她却拒绝了,在她看来,只要是这台机器在,她就像看到妈妈坐在那里做衣服的样子。听说要办一个老物件展览,赵世媛不仅仅带来了缝纫机,也带了妈妈做的一件衬衫,在她看来,这是妈妈遗物的最好的归宿……捐赠中,赵世媛始终把那件衬衫抱在怀里不肯撒手,那是她记忆深处,最美好的、最温暖的记忆。
原太原洗涤剂厂生产的名牌“芳芳”洗洁净。
走进这里,有些人笑了老物件串起人与人之间的新故事
一件物品承载一个故事,而一件老物件,也能串联起人与人之间的故事。当热爱往事,有故事的朋友们相聚于此时,总能产生不同的回忆和火花,构建出一幕幕和谐、欢乐的新故事,那是属于大家的魔法欢乐时光吧,也是本次展览真正的价值所在。
工作室内,一辆二八自行车挂在墙上,这是一位名叫武二保的师傅捐赠的,老师傅当时是骑着这辆自行车来的,同时还捐了一个小包,里面装着各种各样的零碎物件等。清点物品时,志愿者发现了一个很别致的工具包,里面放着些修车工具,可是工具包为何要做成像“手枪套”一样的形状?大家百思不得其解。
当天下午,恰好来了两位捐赠者,常小平和范德峰,原本不认识的人因为一件件老物件聊到了一起。无独有偶,两位老师傅被那件工具包吸引了,“这不是放在自行车上的吗?好多年没见了。”拿上工具包,两位师傅就顺手比划在了自行车上,这一比划,还真解决了大家的“认知”难题。“这个工具包是放在车座下方,侧梁上的。现在很多山地车不是都可以带水壶嘛,这个工具包放置的位置就在那里。如此说来,山地车的设计应该是沿袭了老物件的做法吧……”虽然老物件无法博古通今,但是却构架起了很多人的回忆,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还有一件“印度绸”质地的洋裙,在上世纪50年代,被人们称为“布拉吉”。这是80多岁的薛丽老人捐赠的。当年,年轻的薛丽考上了北京师范大学,去学校报到之际,她的父亲领着她在北京妇女儿童商场,花了20元钱,买了这条印着小碎花的裙子——当年的20元钱可是一笔“巨款”啊。后来,回到太原的薛丽嫁人生子,这件连衣裙始终没有离开过她。上世纪80年代,她的大女儿和二女儿相继长大,这条裙子成为两位女儿的成人礼服。虽不华丽,但在今天看来,依然时髦。不少捐赠者见到这条裙子时,总会感慨着自己的“臭美”经历。
展品中,还有个“红人”,塑料娃娃。头发卷曲,额头有标志性的一缕卷毛,圆圆的脸蛋,粉扑扑的,这是很多80后的回忆啊,当时能拥有一件这样的玩具,是每个孩子的梦想,估计睡觉时都会觉得甜甜的。“这是工作室最受欢迎的‘合影神器’,不少75后、80后捐赠者来到这里,都会抱着娃娃来拍照。”采访当天,记者也发了一张娃娃照在朋友圈,没想到惹得小伙伴们一阵感慨,各种笑脸、哭脸集体上阵,大家都说,这是童年的模样,最难忘的记忆。
现在,征集到的展品马上突破1300件,这些物品以及背后的人和事,既是珍贵的个人记忆,也属于我们这座城市,属于我们这个时代。多希望,你我的故事也能在那里,多希望在这个魔法空间里,我们能抓住时光,放下生活中的一切琐事,畅快地哭,肆意地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