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寿寺尼众佛学院院长:如瑞法师

10.06.2014  19:00


如瑞法师法相
    如瑞法师,一九五七年生于太原市,在本市读中学、大学,后任中学老师。又于北师大中文院进修研究生。八十年代初期出家,现任:中国佛教协会副秘书长;山西省政协委员;山西省佛教协会副会长;山西省五台山普寿寺尼众佛学院院长。

  法师的教学理念:根据新时代对僧伽教育的新要求,立足于普寿寺的实际情况,规划了“三加一”僧伽教育工程:“三”是指三个组织:普寿寺、大乘寺、菩提爱心协会;“一”是指爱心协会承办的一个慈善事业——清泰老人赡养园。此工程的总体框架是:五台山普寿寺——修道基地;榆次大乘寺(普寿寺的下院)——教育基地;菩提爱心协会——佛法弘扬基地;清泰安养园——爱心协会承办的慈善事业(养老院)。

  一、怀宿善慈

  如瑞法师,祖籍河南,1957年生于太原,家庭虔信佛教,母亲本识字甚少,但怀师后,竟能读诵《华严经》。受家庭的影响,法师从小即知持念观音圣号,乃至长大读书、工作、心中从不间断,庭训与宿善对于观音菩萨的信心故,生活行事中遇到任何困难或险难均能得到菩萨的护念而转危为安。

  法师生性积极乐观充满热情,且好助人为乐,自小心中已经满怀慈悲仁义,举足之间常行利人的悲愿。在太原读小学中学时,因文化大革命,也像其它学生一样,上山下乡接受劳动锻炼。同学们都以前途无望而悲观沮丧,而师却始终保持乐观进取的态度,激励伙伴,带着大家唱歌,朗诵毛主席诗词,画写板报,在她的积极进取感染之下,同伴们的生活变得充满了活力和欢乐。这也正是法师从小的愿望:“给别人快乐,让大家欢喜”。在某次劳动时,几十方的土突然塌了下来,情急之下法师不假思索地将身旁的同学推开,而自己却被拦腰砸倒,压在土堆之中,当时的情况十分危急,大家心中正忖度着:这女孩准是凶多吉少……当大家赶着去抢救时,却 见她高喊着“不要管我,赶快去救别人”。

  从小法师的愿望就是当一名老师,以自己的满腔热情来报答国家服务社会。后来得遇上通下愿老法师,在老法师的开示点悟下渐渐了解:世间老师的任务乃是为人传道、授业、解惑而已。而出世间的老师则不仅仅如此,是要学当人天之师、要弘范三界,真正成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实在有其不同的旨趣,那不仅是任务更是一种神圣的使命:是要对一切人不分种族、国界、贫富……乃至一切众生,都能怀抱着“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胸怀。相较而言,成为出世间的老师更有意义、更能利益广大的人群,那种心包太虚量周沙界的气度,才是法师所要追求的理想事业,遂萌出家之念。

  当然“出家”的志向,并不是一般至亲好友能够马上接受的。因此在劝服家人亲友及同事时,出家之前的法师说:“老师”是很多人希望得到的理想工作,我的出家可以把老师的工作让给更需要的人;而“出家的老师”却是很少有人想做,那我就将我当老师的这一机会让给别人,来做别人不想做的事吧!可见法师的气度与胸襟,无时无刻都在想着利益他人。

  现今这个社会上还有很多人对佛教并不了解,更难以理解年纪轻轻,为什么要选择出家这条“不归路”?在一般人的眼里,佛教是迷信、是没文化的老人晚年心灵的依托,是生命遇到了挫折或是生活不如意的人才会选择的一条无可奈何的路。当他们接触到法师的宽柔之教,闻到法师深悲大智的将佛法简略的开示,总会问:“您这么有学问,为什么要出家?”法师则会自豪的回答:“出家无家处处家,出家是舍小家为大家,出家无家为国家。出家无家更能全心投入为社会、为人民、为国家服务……”。从法师的话中就可以体会到佛法的甚深博大,佛法是舍己为人教人觉悟,也可以体会到一位佛子济世利人的悲心与宏愿 。
  二、养正阶段

  法师1981年出家之后,依止于上通下愿老法师修学,由于愿老法师的剃度师乃是上慈下舟老法师,慈老法师毕生专研华严堂奥,坚持毗尼净行,终以净土为归宿。愿老法师传承于慈老法师的教法:‘为重振僧纲而专弘律法,深感末法时代,僧团涣散,非戒律不能治之,即潜心习律,立志弘传’。因此,法师亦继承二老的遗志“专弘戒律摄诸方”。

  戒律的尊严,在于佛教弟子对于戒律的尊重和遵守。如果没有戒律的约束,佛教弟子的行为就失去准绳;没有戒律的规范,僧团就不能依律摄僧,和合共住;又若没有如法如律的僧团,佛教的生命也就不存在了。因此,如瑞法师初出家便亲蒙愿老法师入室之教,勤学戒法,得到愿老法师启蒙善导,在日后僧格的养成,立志持戒、弘戒,兴办十方尼众道场建立了扎实的基础,如实脚踏实地的培养自己成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法师从初出家以来得到许多大德的提携与教导。其中有本焕长老,梦参长老、圣一老和尚、宽霖老和尚、藏宝老和尚,隆莲老法师、通愿老法师……多而难以备载。每一位善知识都给予不同因缘的教诲。例如,香港的圣一老和尚对师教导:“发菩提心先度自己”。梦参老和尚以其在厄难中常持诵的一偈“假使热铁轮,于我顶上悬,终不以此故,退失菩提心”教授……其中以愿老法师对法师的影响最大,法师依于愿老法师在陕西吉祥精舍钻研律教十年,为师日后兴办尼众律学院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并以师愿——“兴建十方尼众道场”为己行,随行愿老法师南下北上寻觅处所,为令十方尼众能有如法修学、安定行道之所依。普寿寺即是师为继承通老的遗愿而创办的。

  1991年师秉承通愿老法师遗命,来到普寿寺,当时寺中塑像在“文革”期间被毁,寺庙只剩下一座看去随时都可能倒塌的天王殿,几栋破烂不堪的危房……见此情景,法师在残存的黑板上挥笔写下几行字:“继承上通下愿老法师遗愿,爱国爱教,自己动手修建寺庙,阿弥陀佛!”

  法师本着对三宝的虔诚与不退转的信心,秉着一贯乐观的生活态度,拿着仅有的105元来重建普寿寺,带上几个同志的道友,其中之艰难外人实难以揣测,例如:捡砖头搭上木板就成了床板;破纸壳作箱子用来收纳法宝与衣物;到邻近寺院收取废弃的垃圾来烧火,以节省买煤等燃料费用的消耗。又五台山常有发心护法在各大寺院举办千僧斋法会,初期普寿寺师父们待法会之后,便到举办法会的寺庙挑回剩下的菜饭……。

  十七年来在法师勤勤恳恳的苦心经营之下,普寿寺由几间危房,至今已成为中国尼众修道入门的黉宫,法师始终本着一贯的谦虚与客观,常以“惭愧、忏悔、敢当、敢为”来自励,并以“以诚心供养三宝,以慈心奉献众生,以谦下严格律己,以佛行做为己行”为座右铭,作为自己待人处事的规戒,不难看出法师菩提心的修要。

  三、教育理念

  法师从小崇敬老师并且志愿当老师,而选择了走上这条妙菩提路,出家至今已近三十年,一本初衷的学习当众生的老师、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经过十多年的探索与实践,并根据当今佛教内外的形势,适时地提出了“三加一僧伽教育工程”的理念。希望在有限的生命中为佛教教育照亮无尽的光明:

  佛陀的教育制度就具足了次第分明与完整的修学体系:从居士在家应受持三皈、奉行五戒、修十善,一直到出家比丘、比丘尼的具足戒乃至于菩萨戒等,皆是为了帮助众生开示悟入佛的知见究竟解脱为目的,避免因为无知昧于因果而不断辗转六道而施设;因此,法师的教育理念始终是以遵佛正教来引导众生。而‘以戒为师’则是一切众生处事的指导原则,是背尘合觉的教育方法。

  1、让出家人能得到全僧格的教育——二谛总持。

  法师认为僧人不能离开僧团,但是僧伽教育还是要结合世学教育的优点,才能全面提升僧人教育水平。而僧团学院教育,是仰仗僧团的运作,以贯彻佛陀的修行次第为原则,在僧伽教育为主轴的学修概念中,期望能于僧团中滋长道芽,增上道德之内化,成就出家人高洁尊严的僧格。事实上,佛教的僧伽教育,是要求以佛制僧事运作为主轴,营造佛教僧团的修学环境,再搭配各种世出世间的知识学习。使学僧得到双轨式的教育,而不是专为学习各种知识,而舍本逐末执理废事,忽略了僧伽教育中最基本的修学次第,离开摄僧的学处。如《荀子.劝学篇》所言:‘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在基于不废僧事运作的原则之下,安排各种学习课程,仰仗僧团熏习正教,才能真正学修合一,铸造自尊自贵的僧格。

  2、令未信者能对佛教生起信心——以佛行作为己行

  有系统的给予在家居士,次第的佛法指导,从初入佛门,学当佛弟子的学佛行仪,渐次教导令发菩提心受学五戒、八戒、菩萨戒,除了让在家居士学佛能够具足正信,同时对于的国家社会起到安定与和谐的大贡献,落实培养各种佛教人才的教育制度。以佛行作为己行:如一众生未得度,我佛终宵有泪痕。用满腔的热情,希望能将佛法的甚深微妙介绍给一切有缘的众生。

  四、菩提事业

  【普寿寺三加一工程教育总体规划】,最能代表如瑞法师的悲心愿力,“三”是指三个组织:即普寿寺、大乘寺、菩提爱心协会; “一” 是指菩提爱心协会承办的第一起慈善事业——清泰安养园。

  在法师的努力付出下,三加一工程在不断地向前推进。大乘寺、爱心协会及清泰园的建设也在一直持续。法师不仅提出了三加一的理念,还一直在参与实际的操作。可以说每一个建筑的规划与实施,乃至图纸的审核修改,场地的清理,合同的签定,法师都身体力行地去做。甚至可以说一屋一角都注入了法师的汗水与心思。

  五、法师行谊

  对于自身的修持,法师始终要求自己“淡泊名利,严持律仪”,对自己他是一位严肃谨慎的人,但对新学与后辈他始终悲心摄受谆谆善诱,对来往的信众访客,慈悲、热诚在他的举手投足中,让道众与非道众都能感受到他的善应众生根机慈悲与智慧。法师怀着上报四重恩的胸怀,教导弟子们念四恩、报四恩,能念四恩就能图报四恩,以直白的文句教导弟子们易于理解背诵,以下收录法师编写的报四恩,代为表达众生随学法师言教身教的悲心:

  父母恩:

  父母生养教 悲流恒无尽 随子生忧喜 慈爱过己身

  观今思既往 恩念正等齐 纵使两肩负 何能报万一

  师长恩:

  万善之根本 皆从师长得 常生依止心 能生大利乐

  事师如事佛 如法求加持 不违师长教 成功之妙道

  国家恩:

  国泰民安乐 念报国家恩 遵纪要守法 发挥才与能

  爱国作贡献 牢牢记在心 世界得和平 幸福吉祥临

  众生恩:

  生在人世间 彼此要相亲 一粥及半缕 感恩一切人

  无论命大小 常生怜悯心 念恩思利益 和谐共存荣

  由法师领导的“普寿寺三加一工程”,以诸多的实际行为证明了出家人对社会的关心与奉献,法师以其特殊的领导魅力与无缘大慈的平等心,引导在家信众举办了多次的救济贫困与捐助活动:诸如在壶关大河村建了座佛缘桥;到广灵县济贫;访问榆次福利院;给榆次北胡村小学校赠电脑等学习用具;慰问北胡村老人,发放大米白面及衣物;积极为汶川地震捐款捐物;累计金额超过百万人民币。

  法师现在虽但任中国佛教协会副秘书长,山西省佛协副会长及省政协委员等,并不是出家人耽着于世间的名利,而是因应时代的需求,感念国家对于宗教自由的反馈,尽一己之力报四重恩而已,希望藉由参与各种国家会议将佛教慈悲仁让的精神与特色,扭转一般人对于佛教徒隐世消极的概念,以特殊的身份为国家人民做出“和谐社会”“以人为本”特殊的贡献。

  新世纪讲和谐、尊道德,佛教中的教义,教人行五戒、修十善,最能和谐社会、遵纪守法,因此法师为培育僧才不遗余力,号召佛弟子人饥己饥、人溺己溺,结合众人之力救助贫困同胞,真正地竭尽全力为国家社会作出特殊的贡献。


 






 
太原市民宗局积极开展全国扶贫日活动
    10月18日,太原市民宗局组织全市民族宗教系统党员干部职工赴包扶村阳曲县东黄水镇马驼村开展系列活动,推动帮扶工作提质增效。一是全面开展宣传活动。通过局机关及各微信平台、宣传栏等开展“10.民族宗教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