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屏“X丝”“X格”,斯文何在?
新华网北京3月14日电(“中国网事”记者何欣荣 周凯仇逸)“X丝”“撕X”“X格”……这些让人难以张口的词汇,现在堂而皇之出现在网络上、出版物上,成为一些人口中的时髦词汇。一些全国人大代表和专家认为,语言的更新发展不可改变,新词汇的出现不可避免,但是遣词用句应有底线,尤其是在教育、传媒、出版等领域,应防止肆意滥用粗鄙词汇,防止污染语言文字。
同济大学教授蔡建国说,很多网络语言运用到传统媒体和书刊,成为青年人的交往用语,显示出强大的渗透力、影响力。网络语言,有的让人一看就明白,如“给力”“高大上”等。有的随意篡改、乱用成语,不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让人乍看之下觉得莫名其妙。更有的粗鄙不堪,明显超出了文化的底线。
全国人大代表、电视节目主持人曹可凡说,可以将网络语言分为三类:一种是比较积极向上的,如政府工作报告中出现的“创客”,一些词在流行一段时间后会固化下来,有的还被收录进词典。另一种是听起来比较“无厘头”,但也无伤大雅,如最近大热的Duang。很多这样的词,生命力并不强,流行一阵也就过去了。第三类就是引发较大争议的“X丝”“X格”等词语,听起来不文明,在正式场合确实不该用。
全国人大代表、重庆作家协会副主席冉冉也表示,有人认为网络语言太多地进入日常生活,肯定会对汉语的表现形式产生影响。“不过我并不认同将网络语言的使用与‘日常生活’断然划界。网络早就构成了人类文明的一部分,难道你说它不属于日常生活?”
人民文学出版社教材出版中心副编审、诗词公号“读读写写”主持人廉萍说,中国传统文化中积累了非常丰富、非常优雅的文字,唐诗宋词等都是宝贵的语言财富。时代在发展、词汇在变迁,但是追求语言的“信达雅”应该是一致的方向,是社会文明的重要体现。
代表们表示,语言的更新发展是不可改变的,新的词汇和表达方式肯定会加入到传统语言的河流里来。“对这个问题的解决之道是,从事文字工作的人(包括作家、媒体从业者和公务员),注意一下自己使用语言的意境和场合。”冉冉说,在正式的书面文本里,除了有特殊语境的需要,网络语言的使用都需要审慎一点,更不必说网络粗俗语言了。
蔡建国表示,对于网络语言的创制、运用与变异流行,不能彻底格式化,需要去伪存真,收弃兼顾,从源头上控制网络语言失范现象,让网络语言健康发展,成为现代汉语的有益补充。
有关人大代表和专家建议,净化语言环境,首先要充分发挥媒体的示范作用。媒体在用语上要严格遵守并达到国家语言文字的规范要求,使读者在阅读、收听、观看媒体的传播内容时得到积极、正确、规范的引导。其次,相关部门应加强对各类媒体在语言文字规范化上的监管,制定相关制度,明确标准。第三,强化规范语文教学。很多在校学生可能正处在语言系统形成的关键时期。在这个阶段,要强化语文课堂教学,让他们对现代汉语的语法、词意等有正确的认识和了解,养成正确的语言习惯。
责任编辑: 孟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