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评丨“遍地黄花是金针”,带给我们怎样的思考?

16.05.2020  01:52

一株忘忧草,万户乐眉梢。据报道,近日,山西省大同市云州区瓜园村一名黄花种植户感叹:“我们村这几年共种植黄花1700亩,目前全部进入盛产期,村民们靠种黄花脱了贫、致了富,有的村民还在市里买了车和房,这可都是小黄花的功劳啊!”

最近,山西大同,黄花菜大热。“黄花菜大产业啊!这个产业还真是有发展前途。一定要保护好、发展好这个产业,让它作为人民群众致富的好门路。”黄花菜产业不仅做起来了,还做大了,云州区大做黄花文章的经营之道,值得剖析。

“莫道农家无宝玉,遍地黄花是金针。”黄花菜又被称为“忘忧草”,对于种植户来说,忘忧花开分外香,这个黄花铺就的是致富路,难怪可以乐而忘忧。从黄花走俏,不由得想到小木耳升温——不久前,陕西省商洛市柞水县小岭镇金米村的小木耳,也是美名远扬。

无论“黄花菜,大产业”还是“小木耳,大产业”,都在农民脱贫致富路上扮演了重要角色。它们之所以很有“存在感”,成为贫困户奔小康的重要“抓手”,是因为都做成了大产业,这就说明产业扶贫这条路走对了。只要方向对了,坚持向前走,踏上小康路就不是难题。

但是,产业扶贫不只是“种”了什么,还体现在能不能卖出去。只要销路好,贫困户通过劳动换回“真金白银”,木耳才能变成“金耳朵”,黄花才能变为“致富花”。而此前有媒体报道,黄花的销量曾一度不是很好,“(农民)为如何卖出去发愁”。

由此,需要探讨一个现实命题:如何才能让产业扶贫走得更稳健?

因地制宜,找准定位。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但应看到,一个地方究竟适合发展什么产业,发展什么产业才能更有前景、有钱景,需要综合衡量,准确盘算。因地制宜,把培育产业作为推动脱贫攻坚的根本出路,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产业之路,才有可能发展壮大,也才能为农民认同,积极投身于产业脱贫之中。

打造品牌,形成效应。以大同市云州区为例,经过多年经营,云州区享有了“黄花之乡”的美誉。“粮食也要打出品牌,这样价格好、效益好。”名气有了,口碑有了,农产品就会逐渐有销路。中央提出,支持地方以优势企业和行业协会为依托打造区域特色品牌,引入现代要素改造提升传统名优品牌。打造品牌,事半功倍。

借力平台,迅速转型。从传统农业过渡到现代农业,农村离不了数字化转型。日前,上海市建成首家“盒马村”——根据订单种植农产品,并建立相应的供应链和销售渠道,通过搭建数字农业新模式精准满足消费者需求。这种模式可否推广?如果有关平台主动承担责任,助力农村转型,比如把“××之乡”变成全国人民的“菜篮子”,势必能够帮扶农民致富奔小康,也能彰显企业价值。

“黄花菜”热了是好事,持续热下去才更有意义。而要持续热下去,则需多方努力。小小黄花菜,其实关乎脱贫攻坚,关乎乡村振兴,关乎我国数字经济发展,把这盘黄花菜“炒”好,有关部门还需再尽力,全社会也需加把劲。

原文链接: http://app.cctv.com/special/cportal/detail/arti/index.html?id=Arti7WAAuhTNlaJ3fttzeTnc200515&fromapp=cctvnews&version=804&allow_comment=1&allow_comment=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