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关于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工作情况报告的审议意见

20.09.2016  20:40

    9月1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二次会议审议了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受国务院委托所作的关于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工作情况的报告,共有63人次发言。现根据会议发言情况,将常委会组成人员和列席会议人员的主要意见整理如下。

    出席人员普遍认为,办好高等教育,事关国家发展,事关民族未来。国务院和各地区各部门各高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入推进高等教育改革发展,认真实施高等教育法,我国形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高等教育体系,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能力显著增强,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出席人员指出,当前我国高等教育仍面临不少深层次的矛盾和困难,大而不强、活力不够等问题比较突出,人才培养质量不够高,科研创新能力、服务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有待加强,高等教育总体水平与国家发展需要和人民群众期盼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国务院及其有关部门和地方各级政府要切实遵循教育规律,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布局,深化高等教育领域改革,加强高等教育条件保障,引导公办民办各类高校办出特色、分类发展,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提升高等教育对外开放水平和国际竞争力,实现我国从高等教育大国到高等教育强国的历史性跨越。审议中,大家还提出了一些具体意见和建议。

    部分出席人员提出,国务院及有关部门应认真总结高等教育改革经验,深入研究制约高校改革发展的关键问题和重点难点问题,加强统筹设计,深化高等教育体制机制改革,尽快出台全面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指导意见。有些出席人员认为,应依法减少或下放行政审批权限,进一步明晰国务院与各省(区、市)政府在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方面的事权,落实地方政府统筹权。有的出席人员建议以部属院校为重点,进一步加大全国高校改革力度,针对老大难问题设计路线图,制定责任清单,定期检查进度。有的出席人员提出,应进一步完善高等教育相关法律法规,深入宣传贯彻高等教育法,在全社会形成依法治教的良好氛围。

    部分出席人员提出,中央和省级政府应发挥在高等教育投入中的主体作用,依法加大对所举办高校的经费投入。有些出席人员建议,规范财政分配制度和机制,保证公共财政投入均等化,避免地区间、学校间差异过大。部分出席人员建议,认真研究解决高校尤其是优质高校资源分布不均衡问题,实施好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加大对中西部地区高等教育的支持力度,增加对中西部地区、少数民族地区、边疆地区经费投入,制定扶持中西部地区、少数民族地区、边疆地区高校引进高层次人才政策措施,努力建设一批高水平大学和学科,切实解决13个省(自治区)没有一所教育部直属高校的突出问题,缩小中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之间的差距。有的出席人员认为,应提高生均拨款标准,综合考虑学科、专业、地域等因素,按办学成本和实际需求拨付经费。有的出席人员提出,应增强高等教育经费预算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加强政府教育经费使用情况督促检查,切实提高使用效益。部分出席人员建议,研究制定税收优惠政策,积极拓宽经费筹措渠道,支持、鼓励社会力量办学,引导企业、社会团体、个人投入高等教育领域,指导和帮助民办教育提高办学质量。有些出席人员指出,应切实保障受教育机会均等,提高欠发达地区高考录取率,畅通农村和贫困地区学生上重点高校渠道。有的出席人员建议,认真分析研究高等教育收费构成,剔除不合理收费,降低培养成本,加大贫困学生资助力度,减轻社会和家庭负担。

    部分出席人员提出,应优化高等教育结构,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实际布局高校、设置学科,积极引导高校合理定位,使之与国民经济发展相适应,与社会需求相匹配,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有的出席人员认为,在大力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普及化发展的同时,应优化人才培养层次类型,支持高校根据特点优势和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设置专业,鼓励不同类型的高校和学科差别化发展。有的出席人员建议,进一步增加高等职业教育院校比例,加大技术型、应用型人才培养力度。部分出席人员建议,推动对高校的分类指导和管理,合理统筹配置资源,淡化高校出身,防止出现用行政手段人为分割高校层次等级,避免因政策惯性而继续固化和加大身份差异。有的出席人员提出,应支持鼓励高校创新办学模式,积极指导、认真总结一些省份正在开展的本部加分校办学模式。

    部分出席人员指出,教育质量是高等教育的核心,要实现高等教育大而强,必须把提高质量放在重要位置,推动以提高质量为中心的高等教育发展转型。应高度重视高校普遍存在的重科研、轻教学问题,树立人才培养意识,真正确立教学的核心地位,切实提高教学水平。部分出席人员建议,改革高校教师职称评定制度,建立高校教师和科研人员分类评价体系。有些出席人员提出,应构建科学的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提高课堂教育、学生实习、学生培养效果等方面评价指标的比重,提高高校教师教学积极性。部分出席人员认为,应把立德树人作为高校教育的根本,加强高校党的建设,重视德育教育,改进教育模式,旗帜鲜明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占领高校阵地,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有的出席人员建议,推进教材、教学方法改革,培养学生学习精神、研究精神。

    部分出席人员认为,我国高等教育有了较大发展,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差距,一些发达国家不承认我国高校文凭证书情况还依然存在,“大而不强”问题还很突出。部分出席人员提出,应大力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和学科,认真总结以往经验教训,求真务实、循序渐进,既要防止拔苗助长、人为制造一批所谓的“世界一流”,又要防止撒胡椒面,应集中力量支持一批有基础有条件的大学和学科。部分出席人员建议,加强高校国际交流合作,在保持中国特色基础上,从教学体系、评价标准、学科设置等方面推进与国外相关学科标准对接,提高培养人才的国际认可度。有的出席人员提出,应鼓励国内高校与国外高校合作,联合开设专业、共同培养人才,支持合作开展获取国际专业资格和职业证书的教育培养。有的出席人员建议,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切实办好网络大学,搞好网上课程教学。

    部分出席人员提出,应推进现代大学制度建设,支持各大学在国家宏观政策指导下,面向社会,依法自主办学,依法自我管理。有些出席人员认为,鼓励高校制定实施章程,加强学术组织建设,发挥学术委员会学术自治作用。有些出席人员提出,应积极引导高校按照管理权限、办学目标、办学层次、学术水平和教育质量,自行决定经费分配、评估标准。部分出席人员建议,落实和扩大高校选人用人自主权,推行高校编制备案制,允许高校在规定的范围内,自主确定人员编制额度,自主公开招聘工作人员。有些出席人员认为,应建立高校绩效工资水平自主调节机制,在规定的人员经费支出比例控制范围内,结合事业发展需要、财力状况等因素,自主确定绩效工资水平,探索实施以绩效工资为主,年薪制、协议工资制等为辅的多种形式分配制度。有些出席人员建议,改进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办法,建立符合高校教学科研规律和特点的申报、审批和使用制度。有些出席人员提出,应改革现有高考招生和专业设置的做法,扩大高校招生自主权,允许学校自主招生,按照学生流向调配资源、设置专业,学生按照社会需要和自己意愿报考学校、选取专业。有的出席人员建议,引入竞争机制,积极探索在一定范围内,淘汰不适应新形势下教育事业发展和人才培养需要的院校,使高校在竞争中充满生机和活力。

    部分出席人员认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首先要有世界一流的师资。目前高校教师编制紧张,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短缺,在国际上有影响力的学科领军人物和学术大家数量少。应加大高校师资队伍建设力度,加强高校教师培养培训,建立一支一流的师资队伍。有些出席人员建议,改进现有评价体制,建立新的师资引进、使用、评价机制,创造良好事业平台和待遇环境,整合千人、万人等计划,真正把一流人才吸引到高校中来。有些出席人员提出,应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处理好引进人才和自身培养之间的关系,既要加强和规范海外人才引进,避免无序竞争,又要大力支持和鼓励国内培养高水平人才。有的出席人员认为,应认真总结近年来引进国外优秀人才的经验教训,引进真正的领军人才,让人才真正发挥作用。有的出席人员提出,应加强各层次人才流动,畅通青年人才学术发展通道。

    部分出席人员建议,增强高校科研创新能力,大力培养创新型人才,发挥高校人才汇聚、学科齐全、设备先进的优势,为国家科技创新提供动力、增添活力。有些出席人员提出,应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文化氛围,制定奖励鼓励政策,支持引导高校科研人员积极开展创新研究。有些出席人员认为,应深化高校科研体制改革,完善科研评价体系,切实转变重论文、轻实践,重研究、轻转化等倾向,提高科研水平和科技成果转化率。有些出席人员建议,建立以能力和贡献为导向的人才激励机制,充分激发高校创新者动力活力。

    部分出席人员指出,开展高校评估评价工作是督促和推动高校改革发展的重要措施,建议加大政策后评估工作力度,加强对出台政策措施执行情况的检查和考评。有些出席人员建议,围绕传授知识、培养人才、服务社会完善评估机制,切实解决高等教育评估体系“一刀切”问题,根据学校和地域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评估办法。有些出席人员提出,应科学设置评价指标体系,防止出现过分强调论文,忽视创新和科研成果转化的情况,改进评估方式方法,防止出现评估拼凑造假。

    会前,为配合本次会议听取和审议关于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工作情况的报告,全国人大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委员会开展了专题调研,在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和建议、深入研究讨论的基础上,形成了专题调研报告并印发会议。出席人员普遍认为,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的调研报告内容丰富、客观真实,所提建议务实中肯、专业性强,希望有关部门认真研究处理。

责任编辑: 王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