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油大豆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
病虫害防治技术 :要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加强农业防治、生物防治、免疫防治、物理防治和化学防治的协调与配套,严格控制化学农药施用量。
1 、 农业防治
防治农作物病、虫、草害的基本方法。主要采取:冬耕灭茬,清除杂草和残枝落叶,改革耕作制度,调整品种布局,合理轮作换茬,选择适宜品种,精选无病虫种子,并进行种子处理,提前或推迟播种期,适时适量施肥,合理灌溉排水,打老叶等农业栽培技术措施;或减少病虫来源;或使作物最易受害的生育阶段与病虫为害猖獗期错开,以避免或减轻危害;或创造有利于作物生长老健、增强抵抗能力,而不利于病虫繁殖和为害的环境。在此基础上,辅以其它防治方法,从而达到控制病、虫、草害,保障丰产,达到丰收的目的。
2 、生物防治
利用生物或生物的代谢产物防治病虫害的方法。包括以虫治虫,以菌治虫,以菌治菌(即以菌治病),以及有益生物捕食害虫等。例如:大红瓢虫防治吹绵蚧;七星瓢虫防治蚜虫;金小蜂防治棉花红铃虫;赤眼蜂防治玉米螟;白虫茧蜂防治紫淡白虫;苏云金杆菌防治菜青虫;白僵菌防治松毛虫;核多角体病毒防治棉铃虫等。生物防治在生产上已广泛应用,特点是简便、经济、有效,对人、畜较安全,对环境无污染,但必须与其它防治措施相配合。
3 、免疫防治
利用植物本身的抗病虫害能力防治病虫害的方法。例如:穗型密、颖壳硬、抱合紧的小麦品种能抗吸浆虫的危害;苏麦3号、望水白等小麦品种能抗赤霉病;晋豆 19、25号高油大豆品种能抗枯萎病等。目前世界各国都在采用杂交育种和辐射及化学诱变方法,培育抗病虫品种。但培育出的抗病虫品种不是一成不变的,在农业生态体系中,品种和病菌,一方面的改变经常引起另一方面的变化。抗病品种推广后,往往出现致病力强的新小种,使抗病品种丧失抗性。在抗病虫中也有这种现象。因此,必须针对新小种而持续不断地培育高抗、多抗新品种,并将具有抗性的各个品种轮换种植、插花种植,以延迟或防止丧失抗性。
4 、物理机械防治
应用物理因素(如:温度、光能、电流、电波、超声波和射线等,以及简单的机械工具)防治农作物病虫害的方法。在其它防治方法受到限制或不适用时,采用这种方法有一定效果。如:温汤浸种可防治某些种子传播的病、虫;利用黑光灯、双色灯、金属卤化物灯等诱杀害虫;灯的周围加电网能使害虫触电而死;利用电波、超声波、紫外线、射线可杀虫、杀菌;此外,利用黄色板诱杀蚜虫;插稻草把诱集粘虫产卵;插杨树把诱杀棉铃虫蛾等等,都有显著效果。
5 、化学防治
用化学药剂预防和消灭病、虫、鸟兽和杂草危害的方法。一般采用浸种、拌种、毒饵、喷粉、喷雾等方法,使药剂直接喷到病、虫、草上,或施用于害虫、鸟、兽生活栖息场所及其食物上,使病源生物,虫、鸟、兽和杂草直接或间接接触药剂中毒死亡。优点是:受地区性和季节性的限制较小,在病虫猖獗危害的情况下收效快而显著,应用比较简单容易。缺点是:长期使用某一种药剂,能使害虫产生抗性,药效下降,并能杀死有效生物,导致次要害虫上升危害,特别是化学农药大多对人、畜、鱼类有毒害,使环境污染,对人类健康有直接影响。因此,化学农药应尽量控制使用,应向高效、广谱、低毒、无残留的方向发展。
6 、综合防治
农作物病虫害防治的体系。即有机地协调和运用各种防治方法的优点,使之彼此补充,相辅相成,以控制种群数量,将病虫危害程度压低,以收到最大的防治效果。在自然界中,错综复杂的动植物、农作物的耕种管理和周围环境构成了农业生态体系,害虫是生活在农业生态体系中的各种昆虫的一部分。任何一个组成部分的变动,都会直接或间接地、或轻或重地影响整个体系的稳定,从而影响害虫种群的消长,综合防治的目的是控制种群的数量,使害虫密度保持在经济容许的水平以下,有时为了使天敌能够生活繁殖,在以后抑制害虫中发挥作用,在防治时有计划地留下一部分害虫,而不使之绝迹,以利于保持农业生态体系的相对稳定。植保工作实践证明,任何一种防治方法都有它的局限性,因此,综合防治已成为植保工作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