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生产性保护莫忘艺术初心

21.07.2015  17:25

 

  近日,笔者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剪纸技艺传承人群培训班”上与剪纸艺人聊起剪纸技艺“生产性保护”的话题时,发现一个问题。如今,很多小商品市场上所出售的由机器大规模生产的剪纸也就几块钱、十几块钱,但有的剪纸艺术非遗传承人用剪刀剪出的作品价格甚至高达两万多元。作为非遗保护的有效途径,生产性保护该如何进行?这引发了笔者的反思。

  德国哲学家瓦尔特·本雅明在他的《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一书中提出,机械复制时代艺术制作的高效、精良和数量巨大,在艺术生产中,功利目的上升到了首位。虽然现代社会的技术进步对艺术的发展有推进作用,但是,与传统艺术相比,它失去了本雅明所提出的艺术的“灵韵”。在笔者看来,非遗的生产性保护中,机械化生产的“产品”可以定位于满足入门级的审美需求功能,传统技艺生产的“艺术品”应有比前者更高层次的定位。但二者必定需要蕴含非遗艺术的“灵韵”,不能失掉非遗艺术的初心。

  《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中规定:国家鼓励和支持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特殊优势,在有效保护的基础上,合理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开发具有地方、民族特色和市场潜力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在笔者看来,规定中的“合理利用”正是要求生产过程中重视对于艺术性的保存。

  笔者有一位表哥,是一位手工艺者,前几年他创作的葫芦雕画工艺品很受市场欢迎。有时候完成一件作品需要耗费十天半个月的功夫,产量不足一直是困扰他的一个问题。他也曾尝试扩大生产,用模板代替创作,用机器代替手工。但生产出来的“产品”千篇一律,用他的话说就是“少了点精气神”,效果并不怎么好。如果说盲目地将先进技术引入,进行缺乏艺术性的大规模复制生产,很容易让“产品”替代“艺术品”,久而久之,艺术品中的文化、艺术内涵逐渐流于平淡。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没有断绝于传承,却也因逐渐失去了艺术性的内涵而成空壳。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剪纸技艺传承人群培训班”中,来自乳山市的剪纸艺人潘周向笔者展示了将剪纸图案应用于瓷器和紫砂壶的两件“创新产品”。白瓷盘底有一幅传统的鲜红色“菊花庆佛手”剪纸,红白两色相得益彰,让笔者眼前一亮。不同于将剪纸大规模生产的模式,这种探索剪纸艺术纵向衍生的模式,既保留了剪纸的艺术性,也发展了剪纸的产业链条,是剪纸技艺生产性保护的一条好路,值得点赞。如此看来,莫忘艺术初心的非遗生产性保护并不意味着固步自封。只要出发点和落脚点是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命力,适当引入新技术、新工艺和创新的方式,反而能让非遗焕发新的生命力。

  既然能够进行生产,难免遇到仿造与盗版的问题。笔者观察发现,很多旅游景区大批量的旅游产品恰恰就是打着当地“特色”的旗号,而很多“特色”正是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传承者和相关政府部门在非遗的艺术性生产传承中,注意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产权是必须重视的一个问题。(来源:大众日报)

 

外交部山西全球推介活动在京举行
  共享转型发展新机遇,共赢开放合作新未来。文化厅
王晨在山西就人大代表工作进行调研时强调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王晨文化厅